徐燕谋明显也被惊讶到了,不过他迅速反应过来,
“德公,为今之计,只有急调于孝侯的第五十一军前去救火了。”
李德临听罢,点点头,
“来不及请他到逐鹿来了,这样,我马上致电给他,
申明国家大意,请他立马调集全部部队前往淮河。”
“是!”
李德临内心焦急,第31军是桂系部队,他指挥起来如臂指使,
但51军是旧日东北军的部队,能不能听他指挥,将全部主力压上去对抗日军,还是个未知数。
在思索之下,李德临接通了于孝侯的电话。
他开门见山道,
“于军长,告诉你一个坏消息,
临淮关,在半个小时前,沦陷了。”
“什么!”
于孝侯明显吃了一惊,
“司令,鬼子不是往淮安去了吗,
怎么临淮关沦陷了呢。”
李德临迅速给他讲解了一遍来龙去脉,并沉声说道,
“孝侯,临淮关一失,蚌埠危矣,
蚌埠再丢的话,日寇就直抵淮河了。
淮河是我津浦路南段的最后一道防线,若是华中方面军渡过淮河,便彻底与华北方面军形成夹击之势。
届时逐鹿危矣。”
“如今国防委员会和第五战区司令部均达成了一致意见,就是坚守淮河防线。
在南线采取守势,将津浦路南端的日寇阻止于淮水以南地区,
对其侧方连续予以打击。”
“李司令,有话您不妨直说,
我于孝侯是东北人,藏不住事,
您说,是不是让我南下守备淮河防线?”
“正是,不知道你的第51军,敢不敢接受这个任务。”
听到这话,话筒那边传来于孝侯坚定的声音,
“司令,事情到了这一步,我51军唯有死战报国而已。
您无需多言,蚌埠一代还有我114师340旅守着。
我们51军的士气,一天比一天旺盛,都愿意为国家牺牲,来驱逐日军这伙残暴的贼寇!
我连夜调动主力部队南下,抵挡日军!”
“好好好!”
李德临接连说了几个好字,
“我即刻命令,51军两个师组成野战第二兵团,在淮河北部布置防线。
我必定向国防委员会替你们报功,感谢你们为国家做出的奉献。”
放下电话后,李德内心稍定,
他继续思索着,看着地图地图上的淮河,同时目光下移,
将视线放于滁县南部的浦口,那是111师的驻地。
徐燕谋自然被他的目光吸引,同样的往地图上看去。
“德公,出了临淮关外,南边也出现了日军的行踪,看他们的企图,
除了北渡淮河外,还有南北夹击111师的想法。”
李德临赞同他的想法,感慨道,
“日军为了解决这个心头大患,还真是无所不用其极呀。”
万幸的是,这个【心头大患】,是站在他们这边的。
猜测出日军的目的,就能想到解决的办法,
二人继续商量着,
徐燕谋主动开口道,
“德公,既然日军想来两个南北夹击,
我们何尝不能还至彼身,同样来个南北对进呢?”
他画了个圈,
“您看,在南边,还有31军4个团,
和一整个111师,兵力起码能达到两万多人。
于孝侯的51军亦接近两万人,以111师的战斗力,我们未尝不能狠狠的从日寇身上咬下一块肉来。”
仗打到现在这个地步,被日军如此压制,第五战区上下憋着一口气,想在战区这个范围内再打个大胜仗鼓舞人心。
面对鬼子两个师团,他们亦迫切想要维持住目前的防线。
“是滴,总是防守,只能被敌人牵着鼻子走。
要想稳固,在局部的进攻是很有必要的。”
李德临思考片刻,
“你去跟怀远商量一下,将详细情况告知于他,让他继续北上,
配合31军、51军,咱们在淮河,再打一个胜仗!”
“是!”
另一边,
于孝侯这头也没闲着,在接到命令后,
他立马召集51军各部开会,
人到齐后,他先是向众人述说了接到调令南下守备淮河的命令,
随后他怀着悲痛说道,
“东北沦陷之耻辱,咱在座的诸位,怕是永生无法忘怀。
此生能否活着回到家乡,亦是尚不可知的事情。
然而!”
他语气陡然激昂起来,
“华夏之大,岂只有一处东北?
这里每一寸土地,都是属于咱华夏人的。
我们当军人的,这个时候不干,还等待到什么时候干呢”
听到这,在场无一人不落泪,神色陡然坚毅起来。
见军心可用,为避免不好的现象,于孝侯自然是先礼后兵,
他接着说道,
“即便大伙不念及守土之责,亦需牢记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
诸位不要忘了,上个月,韩向方因抗命不遵,弃战逃跑而执行枪决。
我不希望,在51军中,某一天迎来的不是报功的喜讯,而是督察处的那班人!”
听罢,众人神色一拧,齐齐立正道,
“我等必为国家战至最后一息尚存之时!”
嗯。
于孝侯点点头,
“收拾东西,今晚10点出发!”
“是!”
51军大部在逐鹿附近,不过还是在蚌埠部署了一个340旅,
得知临淮关沦陷的消息后,在旅长扈仲卿的带领下,抓紧时间巩固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