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紫禁城,坤宁宫
李奉西要不说这句话,朱棣都想走了。
也是,他啥事都捞不着,还留在这干什么?
首到这一刻,燕王才明白大驸马的良苦用心,果然,大姐夫最爱我!
朱棣是很积极,什么事都想负责。
可真要相提并论,不管是推广珍妮机还是改稻为桑或者移民,都肯定比不过为大明组建一支强大的海军更让燕王有动力!
朱棣甚至都不用担心此刻在场的人会同他争,这才是真的偏心不是吗?
可朱元璋听到这自是心中一沉:
“哎哎哎,贤婿你也太着急了吧?”
“咱们前面说的这几件事还没有落到实处呢,你就想让老西组建海军了?”
“大明吃得消吗?”
言之有理,饭要一口口吃,事要一件件办,如此才能有条不紊。
但那是对个人而言,国家办事,怎么可以按部就班呢?
肯定要同时进行,江山有多大,事情就有多少,真要是慢慢来,那事情是永远做不完的。
更何况组建海军绝非易事,光准备就要很长时间。
而现在的燕王只有积极可取,所以皇帝想说的其实是,老西行吗?
“孩子早晚要长大,连家都成了,也是时候放手让他们独当一面了。
“就算能力不济,不也有您把着吗?”
闻听此言,朱元璋才稍稍安心。
也是,不是说将事情交给朱棣负责他就不问了,不止他,朱标和李奉西也会帮忙看着。
秦晋吴三王要做的事亦是如此,真要遇到什么解决不了的烦恼,大驸马和皇帝太子怎么可能袖手旁观?
只是燕王到得此刻才听明白:
“等一下,我才反应过来,什么大明吃不消?”
“父皇,您是不相信儿臣啊!”
朱元璋给了朱棣一个嫌弃的眼神:
“咱怎么相信你?”
“你知不知道组建海军是多么困难的一件事?”
“咱都不一定能办好,那可是海军!是水军不同,不是找几个会水的兵就能行的。”
还别说,真把朱棣问傻了。
毕竟燕王到现在连战场都没上过!
陆战还不知道怎么回事呢,就负责海战了,这不是典型的还不会走就想飞吗?
但不要紧,事情之所以趁早不趁晚,就是这个道理,
大明还有充足的时间留给朱棣,就算朱棣花十年不,二十年功夫,才把海军组建出来,都算是一种胜利。
而且人家有一个好岳父,正如吕昶与李奉西,戴思恭与朱橚,朱棣不懂,有的是人教!
这不?燕王也是一点就通之人:
“那我,回去问问我老丈人?”
此话一出,朱元璋才算是真的安心了:
“你要不是天德的女婿,这事轮得着你负责吗?”
朱棣浑身一颤,立马看向李奉西。
李奉西自是一摆手:
“我可不是因为魏国公,我是真的相信你能办成此事,才特意把这事留给你的。”
太祖诸子中,真要论能力,朱棣其实得排第三。
第一当然是他大哥朱标,第二,则是他三哥朱棡。
别看晋王在本书不显山不露水,但实际上却是越有能耐的人越低调。
所以改稻为桑一事交给朱棡,李奉西才说他很放心。
至于第三,虽然轮到了朱棣,但并不是燕王独占第三。
而是要与太祖十七子,宁王朱权平分第三。
故而时人曰:燕王善战,宁王善谋!
可为什么到最后,是朱棣得到了这个天下呢?
不错,因为朱棣最积极。
我们有理由相信,最起码我相信,如果朱棣不是靠靖难之役夺位为君,而是被朱元璋传位为君,他顺位克承大统,也依旧会全心全意,不辞辛苦的打造他的永乐盛世。
天道酬勤,终究是最积极的人得到了他梦寐以求的天下!
诚如此刻,朱棣的积极得到了所有人的认同,包括李奉西:
“是不是很爱我?”
“相当的爱!”
“那你要怎么做呢?”
朱棣吸了吸鼻子,抹了一把眼角的泪水,就面色一肃,朝李奉西和他的父母兄弟拱手道:
“定不辱命!”
李奉西和朱标相视一笑,时代在进步,正如珍妮机。
从来都不是大明想要组建一支海军,而是大明必须拥有一支海军。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英国是很远,可倭寇却很近。
倭寇这种玩意可不是嘉靖一朝才出现的,洪武朝就己经泛滥了。
正因为此,朱元璋才决定禁海。
但禁海毫无疑问,阻断了大明的经济发展。
尤其是李奉西,他身为大明的户部尚书,是一定要让朱元璋开放海禁的。
一个国家要不能对外贸易,那一年的财政收入少的可不是一点半点。
何况我们华夏地大物博,所产颇丰,有钱不挣王八蛋,还是挣外国人的钱。
“隆庆开关”就是最好的证明。
在不到百年的时间内,从海外流入大明的白银竟高达三亿三千万两,占当时全球白银总量的三分之一!
还要什么自行车?
可在“隆庆开关”之前,大明发生了什么?
不错,嘉靖一朝,在胡宗南、戚继光、俞大猷等等这些大明的忠贞之士努力下,侵扰大明百年的倭寇总算付出了相应的代价。
就算没能将倭寇杀得一个都不剩,大部分有组织,有威胁的倭寇势力也都被瓦解,剩下的那点倭寇对大明的沿海地区己经构不成威胁。
没有这个,隆庆敢开关吗?
如果倭寇还像嘉靖一朝那么猖獗,谁敢下海做生意?
但即便如此,大明也损失了无数财富啊!
若是在洪武朝,大明就能拥有一支强大的海军,将制海权牢牢的控制在自己的手里,且不说倭寇能不能气候,就是成了气候也不敢招惹大明呀!
那么这样算一算,在既定情况下,从洪武朝到隆庆朝这段时间,大明开放了海禁,得赚多少钱?
不说多,又一个三亿三千万两得有吧?
再加上珍妮机己经在大明出现,丝绸的生产效率能比之前快小三倍,对外贸易,丝绸肯定得占重比。
那么从洪武朝到隆庆朝这段时间,光丝绸贸易,是不是又得一个三亿三千万两?
钱,这不就来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