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道身影依次从运动员通道走出。
瞬间成为全场视线的核心。
他双手叉腰,缓缓踱步至赛道旁,眼神锐利地扫视着前方的跑道,偶尔抬手活动肩颈,举手投足间透着自信。
复出之后转战100米为主。
他认为自己现在起码拥有了980 的实力。
当然,按照他的教练和他的团队说法是,他的确在训练中跑出过这样的成绩。但是训练中能跑出来和你在比赛里能跑出来,那是两码事啊。
尤其是对于你奥古诺德来说。
你就是典型的在比赛里面难以发挥最强实力的那一类人。
他专注地调试着跑鞋鞋带,神情严肃。
基尔蒂则挥舞着手臂向观众致意,gbr的标识在灯光下清晰可见,作为小鹰国的核心选手,他的稳定发挥早已在国际赛场得到印证。
当第5道的张培萌登场时,“鸟巢”瞬间爆发出震耳欲聋的欢呼。
这位1987年出生的中国飞人,身着红色紧身战衣,胸前的“cha”字样如同火焰般耀眼,黑色短裤搭配白色跑鞋,简洁而极具冲击力。
“张培猛来了。”
杨剑道:“这一组最有竞争力的就是他以及奥古诺德,还有凯斯顿·布莱德曼。”
“这场比赛的前三应该会是他们三个人。”
说实话,按照纸面阵容来推断,的确是这样。
但是现在的问题是。
纸面阵容。
就是纸面阵容。
这里面混进来了一个大水货。
登上赛道后,选手们迅速投入到赛前热身中。格诺德的热身极具针对性,他先是进行了10次高抬腿,膝盖精准抬高至髋部水平,随后展开摆臂练习,双臂以肩为轴快速前后摆动,幅度规整且频率极高,每一次摆臂都带着强劲的力量感。
他还特意进行了两次30米加速跑,起跑时的爆发力和途中跑的节奏都展现出顶级水准,冲过模拟终点线时,他握拳怒吼,显然是在调动自身状态。
双手推离地面的力度、腿部蹬地的角度、身体前倾的幅度,都经过细致校准,起身时还会与教练低声交流,不断微调动作细节,力求起跑瞬间的完美发力。
最让人关注的,当然还是张培猛。
张培萌的热身流程简洁而高效。
他先是绕着赛道慢跑半圈,活动开全身关节,随后进行动态拉伸:
弓步压腿时,后腿伸直,臀部下沉,感受大腿前侧的拉伸感。
侧弓步时,身体保持正直,双手自然下垂,充分舒展髋部。热身的核心环节,他聚焦于启动加速练习——屈膝、蹬地、摆臂,每一个动作都紧凑而规范。
肘部弯曲角度始终保持在最佳发力区间,髋部前送幅度精准,仿佛在演练一场没有对手的对决。
偶尔,他会停下脚步。
用手感受赛道的弹性,指尖划过塑胶表面,像是在与场地完成最后的契合。
指令尚未响起,选手们已纷纷走向各自的起跑器,开始进行最后的精准调试。
调整完毕后,他俯身趴在起跑器上,感受着发力角度,随后起身微调,反复三次才最终确定位置。
张培萌走到第5道,他的起跑器设置经过了长期的训练验证,前脚距离起跑线38厘米,后脚与前脚间距28厘米,这种间距能让他的髋、膝、踝三关节在蹬地时形成最佳发力角度,兼顾爆发力与发力效率。
他没有急于趴下,而是先弯腰用手按压起跑器的踏板,感受其弹性,随后调整跑鞋位置,确保脚掌能完全贴合踏板,避免发力时打滑。一切就绪后,他俯身趴在起跑器上,身体重心前移,肩部超过起跑线,双臂弯曲,肘部靠近躯干,指尖轻触地面却不卸力,肌肉保持着“蓄势待发”的弹性紧绷。
然后。
弯曲手臂。
曲臂起跑?
这家伙。
这家伙怎么也会了?
奥古诺德看着。
内心一惊。
这年头作为短跑运动员,你要是不知道什么叫做曲臂起跑,那你多少是不太专业。
二沙岛已经把这个技能的名字带响了全世界。
只要你是这个时代的运动员,你看着都知道这是什么。
只是说这门技术非常非常难练。
如果不是从小就走这个方面,中途去改的话会很痛苦。
作为职业黄金生涯很短的田径运动员来说。
得不偿失。
赌错了,一辈子就毁了。
当然现在这个套路,在博尔特之前可是没有任何一个非中国运动员能学会。
所以即便是你想学,也没人给你教。
即便是2025年了,也只有博尔特会。
而米尔斯显然也不打算把这门技术轻易的交出去。
别人想要练,就只能在原本的模板上自己去研究。
研究出来倒是没问题,但是想要彻底实装又得花一定时间。
打个时间差就足够了。
技术的领先性就是在这里。
至于奥古诺德的眼神。
张培猛看都懒得多看一眼。
裁判的指令清晰地传遍赛场,8名选手迅速登上起跑器,身体前倾,进入备战姿态。
张培萌的身体重心压得极低,肩部超过起跑线,双臂弯曲贴于体侧,肘部夹角锁定在90度左右的最佳发力区间,指尖轻触地面,肌肉如紧绷的钢索,每一寸都充满了爆发力。
他的眼神死死锁定前方的赛道,耳朵如同雷达般捕捉着发令枪的信号,全身的感官都已调整到极致。
“set。”
第二声指令响起,张培萌的臀部微微抬起,曲臂展开,身体重心进一步前移,肩背肌肉收紧,后腿蹬地的力量已悄然积蓄,脚掌紧紧贴合起跑器踏板,仿佛下一秒就要弹射而出。
发令枪的锐响划破“鸟巢”的夜空,瞬间点燃了赛场的激情。
张培萌的反应快得惊人,几乎在枪声响起的刹那,他便蹬离起跑器,双腿爆发出强劲的蹬地力,髋、膝、踝三关节同步发力,形成刚性传导链,将爆发力精准注入赛道。
他的双手曲臂状态迅猛推离地面,肘部快速前送,带动上半身向前俯冲,瞬间冲出起跑线。
电子计时器显示,张培萌的起跑反应时达到0127秒,位列小组第一!
起跑后的前10米,他的步频快得惊人,双腿如小马达般快速交替,每一步的蹬地都扎实而有力,速度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攀升。
好快?!
奥古诺德之前又不是没有和张培萌跑过。
他以前的启动,虽然反应很快,但是启动的感觉绝对不是这样。
不一样的。
在短跑运动中,启动阶段是决定全程走势的关键,而曲臂启动与传统直臂启动的核心差异,在于对“力的传导效率”和“身体平衡控制”的优化。
从生物力学角度来看,启动的本质是将下肢蹬地产生的地面反作用力,通过躯干传导至全身,转化为向前的推进力,同时最大限度减少能量损耗。
张培萌的曲臂启动技术,正是围绕这一核心,经过无数次专项训练打磨而成。
湖凯设计的第一个环节是“曲臂前送的推力协同”。
张培萌的曲臂并非单纯的“弯曲手臂”,而是以肩关节为轴心,带动前臂进行“向前-向上”的复合运动。
启动瞬间,三角肌前束快速收缩,拉动肱骨前送,同时肱二头肌、肱桡肌协同发力,保持肘部角度稳定,前臂如同一个刚性杠杆,将上肢肌肉的收缩力转化为向前的推力。
根据运动生物力学检测数据,曲臂前送产生的推力可达人体体重的12-15,而直臂启动的推力仅为8-10。
这部分额外的推力,成为张培萌启动瞬间的“第一助推力”,直接带动上半身向前俯冲。
第二个环节是“下肢蹬地的力线传导”。
就在曲臂前送的同时,张培萌的后脚蹬地肌肉群,臀大肌、股四头肌、腓肠肌、比目鱼肌,同步爆发,产生强大的地面反作用力。
由于启动前核心肌群已形成“刚性躯干”,这一地面反作用力通过下肢骨骼、骨盆、脊柱,直接传导至上肢,与曲臂前送的推力形成“同方向合力”。
第三个环节是“重心转移的精准控制”。曲臂启动的另一大优势,在于对重心转移的优化。
启动时,张培萌的曲臂前送带动上半身重心快速前移,而下肢蹬地产生的反作用力则推动身体向前,两者形成的合力让重心转移速度比直臂启动快002-003秒。
这一微小的时间差,在短跑启动阶段却至关重要——重心提前前移,意味着身体能更早进入加速状态,避免了直臂启动时“重心滞后”导致的加速延迟。
慢镜头回放显示,枪响后005秒,张培萌的重心已经越过起跑线垂直面,而奥格诺德的重心此时仍在起跑线后方,这一差距成为后续领先的关键伏笔。
启动后,张培萌的曲臂姿态并未立即切换为常规摆臂,而是经历了一个“曲臂摆动过渡阶段”,这一过渡既保证了发力节奏的连贯,又避免了动作切换带来的能量损耗。
在启动后的前10米,他的肘部夹角仍保持在100°-110°之间,前臂继续以较小幅度前后摆动,这种“小幅度臂摆”既延续了启动时的发力模式,又逐渐适应加速阶段的身体姿态变化。
从生物力学角度来看,这一过渡阶段的核心价值在于“肌纤维收缩的连贯性”。启动时被激活的上肢肌群,在过渡阶段无需重新调整收缩模式,仅需微调发力强度,即可完成从“启动推力”到“摆臂助力”的转化,避免了直臂启动时“肌肉发力模式切换”导致的能量浪费。数据显示,这一无缝衔接让张培萌在前10米的速度提升率达到每秒08米,而奥格诺德的速度提升率为每秒072米,差距进一步扩大。
砰砰砰砰砰。
加速。
曲臂启动带来的重心前移优势,直接影响了张培猛前30米的步频与步长配比。由于重心提前前移,张培萌在加速阶段无需刻意调整步长,就能自然形成“小步高频”的高效加速模式。
这一配比既保证了每一步的蹬地效果,又通过高频次蹬地快速积累速度。
从肌肉协同角度分析,曲臂启动时建立的“上肢-下肢协同发力模式”,在加速阶段得到了延续。他的每一次曲臂摆动,都与下肢蹬地形成精准的“神经-肌肉协同反射”。
当右臂曲臂前送时,左腿同步蹬地发力左臂曲臂前送时,右腿蹬地跟进,这种协同模式让上下肢发力形成闭环,每一次摆臂都能为蹬地提供辅助助力,提升蹬地效率。
相比之下,奥格诺德的直臂启动在加速阶段暴露出明显短板。由于启动时重心滞后,他需要通过加大步长来弥补速度差距。
虽然步长更大,但步频的降低导致整体速度提升缓慢,且加大步长需要更多的肌肉能量消耗,为后续体能下降埋下隐患。前30米开始没多久时,张培萌的速度已达到98米\/秒,而奥格诺德的速度为95米\/秒,半个身位的领先优势正式确立。
短跑加速阶段的能量转化效率,直接决定了速度提升的上限。
张培萌的曲臂启动技术,从本质上提升了能量转化效率——启动时的弹性势能、肌肉收缩的化学能,最大限度地转化为向前的动能,而非转化为热能、声能等无用能量。
这一优势的核心在于“减少多余动作”。曲臂启动时,上肢始终保持紧凑姿态,避免了直臂启动时常见的“肩部耸动”“手臂晃动”等多余动作。湖凯这边生物力学研究表明,张培猛之前短跑启动阶段的多余动作会导致5-10的能量损耗,而如果使用曲臂姿态将这一损耗,就可以控制在3以内。
例如,他的肘部始终贴近躯干,避免了手臂横向摆动带来的风阻增加。
肩带肌群稳定。
没有出现上下耸动。
确保了力的传导方向始终向前。
等等。
同时,曲臂启动带来的身体平衡优势,也减少了能量损耗。
加速阶段,张培萌的躯干始终保持稳定的前倾角度,没有出现左右晃动或上下颠簸,这种平衡状态让下肢蹬地时的地面反作用力始终沿身体中线传导,避免了因平衡失控导致的力线偏移。
反观其他选手,部分人因启动时的姿态不稳定,在加速阶段需要调动额外的肌肉力量维持平衡。
这无疑分散了用于加速的能量。
进一步拉大了与张培萌的差距。
“张培猛启动不错,很快就到了第一位。”
“加起来速度很流畅,迅速压住了卡塔尔选手奥古诺德!”
“看看途中跑。”
途中跑是短跑的核心阶段。
通常运动员在这个时候,速度会达到峰值并保持稳定,这一阶段的竞争焦点在于“技术稳定性”和“能量维持效率”。
而张培萌之所以能在途中跑阶段持续扩大领先优势,关键在于曲臂启动为他奠定了完美的技术节奏和身体姿态。
砰砰砰砰砰。
进入途中跑,张培萌的摆臂已切换为常规的摆臂,肘部夹角110°-120°,但他的上半身姿态,仍延续了曲臂启动时的流线型特征。
他的肩胛骨收紧下沉,胸廓保持适度扩张,头部正直,目光锁定前方10米处的标记点,整个上半身形成一个平滑的“空气动力学轮廓”,风阻系数降至最低。
是的。
这是。
摸到了一点科学御风技术的边缘。
可惜时间不够长,不然他也有机会在今年掌握。
好在明年还有奥运会。
不耽误。
这一姿态的形成,与曲臂启动时的核心控制密不可分。启动阶段,张培萌的核心肌群已形成“刚性收缩”模式,这种模式在途中跑阶段得到延续,确保了躯干不会因速度提升而出现晃动。从空气动力学角度来看,流线型姿态能减少30以上的风阻,而风阻是短跑途中跑阶段的主要阻力之一。
张培萌距离做到完美当然还有差距,但是万事开头难,能一步一步的做好,才是绝大部分事情的正常走向。
极速爆发。
60米处,张培萌的领先优势已彻底拉开,而这一切的核心,正是曲臂启动技术带来的整体速度、惯性、转动惯量三重提升,并最终转化为垂直蹬地力的碾压级优势。
曲臂启动的关键价值,在于通过上肢“紧凑化曲臂姿态”降低转动惯量——启动时双臂弯曲贴紧体侧,相较于奥古诺德的直臂姿态,上肢旋转半径缩短40以上。
这一优势直接转化为整体速度的爆发式提升。
更关键的是,曲臂启动带来的惯性累积效应在50米后持续放大。由于启动阶段转动惯量小、加速效率高,张培萌的身体获得了更强的向前惯性,这种惯性并非单纯的“速度延续”,而是转化为“无需额外发力即可维持高速”的力学红利。
极速爆发后,他无需刻意提升肌肉收缩强度,仅依靠惯性就能保持步频高效配比,每一步的推进都如同“顺流而下”,动作舒展从容,没有丝毫紧绷感。
反观奥古诺德,为了追赶差距,不得不强行加大肌肉发力幅度,导致步频从45步\/秒降至43步,但惯性不足让他每一次蹬地都需“对抗减速趋势”,肌肉疲劳快速累积,脸上已浮现明显吃力感。
70米。
当然最核心的转化,还是转动惯量降低→整体速度提升→垂直蹬地力放大的闭环效应。
短跑的推进力源于下肢蹬地产生的垂直地面反作用力,而曲臂启动带来的高速惯性,让张培萌的蹬地动作获得了“惯性加持”。
这时候,他的身体重心因惯性保持在高位且稳定,蹬地时髋、膝、踝三关节的发力角度更优,小腿肌肉收缩时能借助惯性完成“弹性势能-动能”的高效转化,垂直蹬地力达到体重的28倍,远超奥古诺德的25倍。
这种垂直力的提升,让张培萌的每一步蹬地都更扎实、更省力,落地缓冲时的能量回馈效率也提升了15,形成“蹬地-推进-惯性累积”的良性循环,而奥古诺德因垂直力不足,蹬地时出现“发力有余、推进不足”的困境,落地时脚掌缓冲急促,能量损耗大幅增加。
80米。
60米处,这一力学优势已转化为肉眼可见的碾压。张培萌的红色身影如行云流水般前进,头部正直、目光平稳律,胸腔扩张均匀,没有丝毫急促喘息。
曲臂启动带来的高效力学循环,让他的血乳酸浓度仅为78ol\/l,远低于奥古诺德的92ol\/l,体能储备依旧充沛。
他的摆臂虽已切换为常规曲臂摆,但始终延续着启动时的“紧凑轨迹”,肘部贴近躯干,进一步巩固了转动惯量优势,风阻系数控制在最低水平。
奥古诺德的速度已开始下滑。
细节上就是,他的膝盖抬升高度明显降低,蹬地时脚踝跖屈动作不再充分,垂直蹬地力持续下降。
与张培萌的差距从一个身位继续扩大一个身位。
85米。
70米处,张培萌的轻松姿态愈发明显。他甚至无需紧盯前方,偶尔用余光扫视身后的奥古诺德,随后从容转回头,脸上依旧带着平静。
这种从容,源于曲臂启动带来的“绝对掌控力”。此时他的垂直蹬地力仍保持在高位,步频与步长的动态平衡没有丝毫紊乱,每一步都踩在精准的节奏点上,惯性让他无需额外发力就能维持高速,仿佛赛道在“推着他前进”。
奥古诺德则彻底陷入被动,他的面部因过度发力而扭曲,颈部青筋凸起,摆臂出现横向晃动,转动惯量进一步增大,垂直蹬地力降至体重的23倍,速度进一步下滑,与张培萌的差距已拉开到两个多身位,反超彻底无望。
最后10米冲刺阶段,张培萌的力学优势达到顶峰。他仅通过轻微加大髋部前送幅度,就能借助惯性进一步提升推进力,垂直蹬地力短暂回升至29倍体重,而身体姿态依旧稳定,核心肌群没有丝毫松懈,转动惯量始终保持在低水平。
他的动作没有任何僵硬感,大腿前摆与摆臂的协同配比依旧精准,每一步都轻松有力,完全是“以技术带速度”的碾压姿态。
奥古诺德已无力追赶,蹬地动作变得机械,垂直蹬地力不足让他的步长逐渐缩短。
当然这不是他跑的不好,其实他跑的相当的可以。
或者说这已经是他人生大赛里面跑的最好的一次。
就是可惜。
即便是拿出这样的水平。
面对莫斯科之后再次进化的张培猛。
也只能是肉包子打狗。
只能看着张培萌轻松把自己按在身后。
反正不管自己拿出多大的力气。
都无法接近分毫。
“奥古诺德虽然想要接近,但是张培猛……”
“一点都不给他机会!”
“强力压制!”
“最后放水冲过终点!”
“997!”
“小组第一,力压奥古诺德9秒99!”
“张培猛小组第一晋级!”
冲线瞬间,电子计时器定格在9秒97!张培萌的胸腔率先越过终点线,他冲线后没有过度亢奋,只是缓缓停下脚步,调整着均匀的呼吸,脸上露出从容的微笑。
整场比赛,曲臂启动技术从根本上张培猛重塑了力学优势。
使得他的转动惯量降低带来启动加速效率飙升。
整体速度提升累积强大向前惯性。
最终转化为垂直蹬地力的碾压级优势。
让他从60米后就全程轻松掌控节奏,以无可争议的姿态击败奥古诺德,顺利晋级半决赛。
即便是奥古诺特跑出了9秒99也没有任何用处,因为最后要不是张培萌减速。
差距可不止002。
“同为亚洲选手?奥古诺德表现如何?”
张培猛闻言一愣。
因为他说的很认真,你一时间都分不出他是在说真话还是说假话。
“我还以为他在后面的小组呢。”
“他难道在这一组吗?”
这个奥古诺德气的。
但是以他现在的身板,面对越来越强壮的张培萌。
还是算了吧。
张培萌的身高可比他高了10公分以上。
再加上更强壮的肌肉线条。
一怒之下。
怒了一下。
至于原本应该拿到第三的布莱德曼。
却意外的跑出了10秒75的成绩。
直接小组垫底。
作为一个职业生涯最好成绩有9秒86的人。
这个成绩简直是拉垮。
没错,你要知道,就是今年他还跑出了9秒86的职业生涯最好成绩。
而且还就是在特立尼达和多巴哥的国家选拔赛上跑出来。
说明选拔赛的时候状态还是很不错。
然后就到了这里。
状态和之前的他一样。
一到大赛就是一泻千里。
平常的成绩只能是一看之下。
看了一下。
没有什么参考意义。
甚至他可能是短跑历史上个人最好成绩最没有参考意义的人。
包括赛季最好成绩。
都是如此。
这简直是给他们的教练团以及他们国家的田径迷气坏了。
网络时代,当场就有人在曝光布莱德曼的家庭住址。
要给他寄刀片。
简直是玩弄广大特立尼达和多巴哥的内心感情。
你一个赛季跑出了职业生涯最好成绩的980 俱乐部选手。
不说你大赛冲击奖牌。
起码也要在这个时代去冲击一下决赛的舞台吧。
一点都不过分哦。
可是。
2012年就跑出9秒90以内的布莱德曼。
就没这个本事。
反正对于他来说,大赛拉胯也不是一次。
既然有一就有二,那有二就有三,有三就有四呗。
反正只要自己每次都足够烂。
那么就没有人可以对自己还有期待。
等大家习惯了。
自然就没人骂自己了。
好家伙,这要是被苏神他们听见,多少得整一句——
你他娘的还真是个天才。
还能这样演自己?
的确是佩服。
既然布莱德曼。
嗯,直接掉出前3。
小组垫底。
那么原本的人就有了机会,第三就变成了拉蒙·吉滕,他这一项发挥很不错,10秒02的成绩。
还是在小逆风的情况下,成绩很硬。
他的成绩是10秒05。
但是其实也只跑出10秒12。
那其余的人就更不用看了。
张培猛拿下小组第一。
两个人都晋级。
那么。
剩下的就是。
苏神和赵昊焕了。
看到这两人即将上场,不知道多少田径迷已经忍不住舔了舔自己干燥的嘴唇。
就仿佛等待大餐上桌的食客。
已经有些按耐不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