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年代》的拍摄进入最后冲刺阶段,节奏快得象按了倍速键。
但奇妙的是,林舟反而觉得比之前更从容了些。
那种无处不在的紧绷感,随着徐明轩的消失和自身实力的稳固,渐渐消散。
他不再需要分神去应对暗处的冷箭,可以将全部心力投入到陈默这个角色的收官之中。
赵宝钢对他的信任与日俱增。
一些重要的单人镜头,甚至允许他在导演点出大框架后,自行进行细节上的微调。
这种创作上的自由度,是对一个演员最大的肯定。
这天拍的是陈默决定离开工厂,去南方闯荡前的最后一场戏。
没有台词,只有一个长达一分钟的镜头。
跟随他的脚步,走过他挥洒过汗水的车间,拥挤嘈杂的工棚,以及那片他曾经与人搏斗过的后巷。
镜头需要捕捉他眼神里复杂的情绪。
对过去的告别,对未来的迷茫,以及底层小人物身上那股压不垮的韧劲儿。
林舟走在熟悉的布景里,脚步不快不慢。
【角色共情 lv1】悄然运转
他不再是林舟,他就是陈默。
他能感受到机器冰冷的触感,闻到工棚里混杂的汗味和烟草味,看到墙角那片自己曾经倚靠过、留下过无形印记的阴影。
他的眼神扫过这一切,没有激烈的悲喜,只有一种沉淀下来的、近乎平静的决绝。
监视器后,赵宝钢屏住了呼吸,直到镜头跟随林舟的背影消失在巷口,他才猛地一拍大腿:“好!就是这个感觉!收着演,比放开了演更难!这条完美!”
片场响起一阵轻微的、带着赞叹的松气声。
杀青的日子近在眼前了。
收工后,林舟没有立刻离开。
他独自一人,又在那些即将拆除的布景前站了一会儿,算是以一种无声的方式,与“陈默”正式告别。
走出演播室时,天色已近黄昏。
手机在口袋里震动,是苏曼发来的短信,内容很简单,象是一句随口的问候:
“今天顺利吗?胡同口的槐花开了,很香。”
没有约见面,只是分享了一个小小的,美好的发现。
林舟看着这条短信,眼前仿佛出现了那片掩映在灰墙黛瓦间的绿意,以及垂挂下来的一串串洁白槐花,似乎能闻到那清甜的香气。
林舟低头回复:“顺利。杀青在即。槐花香气,隔着手机闻到了。”
这种不涉及具体行程,不带来任何压力的交流,象一缕清风,吹散了连日拍戏带来的精神上的尘埃。
回到小黄庄,房东赵老师正在小院里给几盆月季浇水,看到林舟,笑眯眯地招呼:“小林回来啦?今天包了茴香馅饺子,一会儿出锅给你送一碗去?”
“谢谢赵老师,那我可不客气了。”
林舟笑着应道。
这种来自长者的,不带任何目的的关怀,让他在这座庞大的城市里,找到了一点类似“家”的牵绊。
晚上,林舟一边吃着赵老师送来的,热气腾腾的手工饺子,一边打开了程清颜发来的邮件。
邮件里是网站logo的几种设计初稿,线条简洁,带着一种未加雕琢的,属于技术本身的朴素美感。
附件里还有一份详细的服务器配置和租贷费用清单。
林舟仔细看了看,回复邮件,选中了他认为最具辨识度的一款logo,并对服务器方案提出了两点基于他前世模糊记忆的性能建议。
他知道,在程清颜那边,这或许又会引发一轮新的技术攻坚,但他相信她的能力。
处理完这些,林舟才拿出那本从“闲云书斋”淘来的《舞台表演札记》。
就着台灯柔和的光线,慢慢翻阅。
书页间那位无名前辈的批注,时而犀利,时而恳切,常常能与他最近的表演实践相互印证,带来新的启发。
【阅读者】的技能让他的阅读效率很高,理解也更为深入。
这不再是消遣,而是另一种形式的修炼。
接下来的几天,日子过得规律而充实。
白天在剧组进行最后的收尾工作,与邓朝、孙丽等人互相留了私人联系方式,约定日后常联系。
晚上回到出租屋,有时会回复一下吴俊汇报过来的,逐渐增多的剧本邀约和商业询问。
更多的时候,则是看书、梳理表演心得,或者仅仅是放空自己,听着窗外帝都的夜声。
期间,林舟又和苏曼有过一次简短的电话。
苏曼的声音听起来有些疲惫,似乎家里那边的事情还没完全理顺,但她没有多说,只是问了问林舟杀青后的打算。
听说他可能会接拍一部电影,语气里带着真诚的期待:“那很好啊,大银幕是不同的感觉,很适合你。”
苏曼没有再提私人影院的事,林舟也没问。
有些约定,放在那里,本身就自带一份美好的期待。
《奋斗年代》终于迎来了全剧杀青的日子。
没有想象中的激动喧嚣,最后一个镜头拍完,赵宝钢拿着喇叭,对着全剧组人员,声音沉稳而有力:“我宣布,《奋斗年代》,杀青!感谢大家这几个月的辛苦付出!”
现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夹杂着如释重负的感慨。
工作人员开始井然有序地收拾器材,演员们互相拥抱、道别。
赵宝钢特意走到林舟面前,用力拍了拍他的肩膀:“林舟,好好干!我看好你。以后有合适的本子,我再找你!”
“谢谢赵导,一定努力。”林舟笑着道。
告别了剧组,林舟没有参加晚上的杀青宴,他向来不喜过于热闹的应酬。
抱着剧组发的一个印着logo的纪念帆布包,里面装着些个人物品和一份完整的剧本,他独自回到了小黄庄。
推开出租屋的门,熟悉的安静扑面而来。
林舟将帆布包放在墙角,走到窗边,看着外面已经完全黑下来的天空,和远处楼宇里星星点点的灯火。
系统的面板上,各项数据依旧在缓慢而坚定地增长。
【临时属性存储空间】也积累了一些新的光点。
在这里多呆几天,便也要准备回临安了。
虽然两边都不是他的家,但许是在那边呆的时间久了,而且熟悉的人也多都在那里,林舟下意识会觉得,回到那里就象是回到了家一样。
腊月的bj,夜色来得早。
林舟将最后一件叠好的衣服放入行李箱,拉上拉链。
房间里顿时显得空荡了不少,只有床头那本《舞台表演札记》和桌上《密令》的剧本,昭示着主人并非一去不返。
收拾完,林舟去了向几个熟人告别。
第一个去的是周老的小院。
叩响门环,是周老亲自来开的门,见到他,老人浑浊的眼睛里透出些了然。
“要走了?”
周老侧身让他进去,院子里那几盆耐寒的植物在暮色里显得格外安静。
“明天早上的飞机,回杭州过年。”
林舟笑着点了点头。
将手里拎着的一个纸袋放在石桌上:“给您带了点今年的新茶,临安本地的,味道还算清醇。”
周老没看那茶叶,目光落在林舟脸上,象是要看清这几个月在他身上留下的印记。
“《大汉风云》我看了几集。”
他慢悠悠地说:“阿提拉那个劲儿,你抓得准,不是光有蛮力,心里有东西。”
“是剧本写得好,导演点拨得到位。”
林舟在他对面坐下,谦虚道。
“甭跟我来这套虚的。”
周老摆摆手,语气带着惯常的直率:“好就是好。不过,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你现在是站在风口上了,盯着你的人不会少。回杭州也好,沉一沉,想想下一步怎么走。演戏是修行,做人更是。”
“我记下了,周老。”
林舟认真点头。
“去吧。”
周老端起自己那个磨得发亮的紫砂壶,呷了一口。
“年后回来,记得来看看我这老头子就成。”
从周老处出来,华灯初上,林舟慢慢走回小黄庄。
推开院门,房东赵老师正在厨房里忙活,听到动静探出头来:“小林回来啦?正好,饺子刚出锅,茴香馅的,快来吃一碗!”
“哎,谢谢赵老师。”
林舟没客气,放下东西就去帮忙端碗。
小小的客厅里,电视机开着,放着热闹的节目。
赵老师的老伴给他倒了醋,笑眯眯地看着他吃:“多吃点,瞧你这阵子拍的,人都瘦了。回去好好补补。”
热腾腾的饺子下肚,驱散了冬夜的寒意,也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暖意。
“赵老师,阿姨,我明天早上的飞机,回杭州过年。”
吃完饺子,林舟说道。
“这么快?”赵老师有些意外,随即点头:“回去好,回去好!父母都等着呢!房子你放心,我们给你看着!”
“这些日子,多谢您二老照顾。”
林舟拿出准备好的一个信封,里面是他多付的一个月房租和一些谢意。
“一点心意,您务必收下。”
赵老师推拒了几下,见林舟坚持,这才收下,嘴里还念叨着:“你这孩子,太客气了……”
回到自己那间已经收拾得差不多的次卧,林舟打开笔记本计算机,处理最后几封邮件。
主要是回复程清颜关于项目进度的询问,并告知自己明日抵杭的时间。
程清颜的回复依旧简洁,只有一个好字,和确认见面的时间地点。
一切安排妥当,已是深夜。
林舟站在窗前,看着窗外帝都沉寂的夜景。
这一次离开,心态与来时已是天壤之别。
不再是那个前途未卜,只能靠一股狠劲往前冲的横店武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