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大胜”二字,他吐字清淅,带着一股斩钉截铁的豪气,目光灼灼地望向那把空椅子,仿佛真的看到了他为之效死的偶象。
整个过程,节奏分明,情绪转换自然流畅,既有军人汇报的简洁干练,又融入了个人真实的情感色彩。
他没有刻意炫技,没有夸张的肢体动作,所有的情绪都通过眼神、微表情、语气和精准的肢体控制来表达,显得真实而可信。
表演结束,林舟立刻从“赵破奴”的状态中抽离,恢复平静,微微躬身:“各位老师,我的表演完毕。”
演播室内安静了几秒。
胡玫导演没有说话,只是用手指轻轻敲着桌面,目光依旧停留在林舟身上,带着审视与思索。
副导演和选角导演低声交换着意见。
王制片脸上则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笑意。
“你以前是武行?”
胡玫终于开口,问了一个看似不相干的问题。
“是,在横店做过群演和武行。”
林舟如实回答。
“身手确实不错,那股子劲儿是练出来的。”胡玫点了点头,话锋一转,“台词是谁教的?”
“自己琢磨的,也请教过剧组的老师。”
林舟回答得不卑不亢。
“恩。”
胡玫不再多问,低头在面前的纸上写了些什么,然后挥了挥手。
“好,回去等通知吧。”
“谢谢各位老师。”
林舟再次躬身,稳步走出了演播室。
走出演播室,外面等待的其他人立刻投来探究的目光。
林舟面色平静,看不出喜怒,径直离开了北影厂。
他知道,在这种场合,结果不是当场就能决定的,尤其是胡玫导演的戏。
他已经尽了全力,展示了最好的自己,剩下的,就看导演组的权衡和机缘了。
林舟没有直接回招待所,而是绕道去了昨天那家面馆。
老板娘看到他,立刻关切地问:“小伙子,怎么样?”
“发挥正常,等结果。”
林舟要了碗面,笑着道。
“正常发挥就好,我看你准行。”
老板娘依旧乐观。
下午,林舟没有让自己沉浸在等待的焦虑中
而是去了国家图书馆,想更系统地查阅一些汉代历史的资料,无论试镜结果如何,这类知识的积累对他未来演绎古装角色都大有裨益。
他在浩瀚的书架间穿梭,感受着知识的厚重,心情也变得更加沉静。
晚上回到招待所,刘导迫不及待地追问试镜情况。
林舟简单说了说,刘导一拍大腿:“稳了,哥们儿,胡导没当场挑刺,还问了你的情况,这就是有戏!”
林舟笑笑,没太当真。
在这个圈子里,变量太多。
然而,第二天上午,一个意外的电话打到了招待所前台,找林舟。
是王制片打来的。
“林舟,有个情况。”
王制片的声音带着一丝笑意。
“胡导对你昨天的表现印象不错,觉得你身上有股子难得的真实感和劲儿。”
“不过,‘赵破奴’这个角色,竞争确实激烈,目前还没最终定论。”
林舟静静地听着,知道后面还有但是。
“但是。”
王制片果然话锋一转:“剧组里还有一个角色,戏份比赵破奴稍轻一点,是个匈奴部落的年轻王子,性格桀骜,有几场和马戏、摔跤的戏。”
“胡导觉得你的外形和身手,或许可以试试这个方向。”
“当然,这只是个备选建议,看你愿不愿意考虑,如果你坚持等赵破奴的结果,也可以。”
匈奴王子?
林舟脑海中飞快地转动。
这确实是个意外,但并非不能接受。
戏份稍轻,但角色有特色,有发挥空间,而且动作戏更多,更能发挥他的优势。
这无疑是剧组抛出的另一根橄榄枝,也说明了胡玫导演团队对他的认可。
几乎没有太多尤豫,林舟对着话筒清淅地说道:“谢谢王制片,谢谢胡导给我这个机会。我愿意尝试这个匈奴王子的角色。”
他懂得审时度势,抓住每一个可能的机会。有时候,退一步,是为了进两步。
“好!”
王制片似乎很满意他的爽快:“那你这几天别走远,可能随时会通知你来试妆或者进行动作测试。”
“明白,我随时待命。”
接下匈奴王子这个备选角色,林舟的心态很平和。
他深知在这个圈子里,机会往往以意想不到的方式出现,抓住并利用好每一个可能性,才是生存和上升之道。
林舟立刻调整了状态,投入到对新角色的研究中。
与之前塑造赵破奴不同,这次他需要展现的是截然相反的另一种气质。
他再次成为国家图书馆的常客,专门查找关于匈奴历史、草原民族习俗、早期游牧文化考古发现的书籍和论文。
他仔细揣摩那些出土文物图片上匈奴人的形象。
披散的头发,独特的发髻,向左开襟的服装,身上佩戴的各类金属牌饰和兽骨饰品。
林舟试图理解这些外在特征背后所代表的游牧文明内核。
对力量的崇拜,对自然的敬畏,以及那种近乎狼性的桀骜与生存智慧。。
这种通过大量阅读和思考带来的角色理解,比单纯模仿外形更加深刻和持久。
同时,他也开始为角色所需的硬实力做准备。
马术和摔跤被提上日程。
林舟通过王制片的助理,委婉地打听剧组后续,可能安排的马术训练场地,和负责动作设计的武指团队。
打算看看,能否提前进行一些针对性的了解和基础训练。
因为他知道,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日常生活也在继续。
与周老的晨练成了雷打不动的项目。
两人渐渐熟稔,话题也从单纯的拳脚功夫,扩展到北影厂的过往轶事。
乃至圈内一些不为人知的规则和人物浮沉。
周老言语间透露的见识和人脉,让林舟受益匪浅。
这份在帝都意外获得的忘年交,成了他漂泊生活里一份难得的温暖和指引。
同屋的刘导依旧象一只忙碌的工蜂,为了他那不知在何处的项目四处奔波。
情绪也随着各种真假难辨的消息而起起伏伏。
有时深夜回来,会硬拉着林舟去楼下小店喝两杯,吐露着拉投资的不易和人情的冷暖。
有时又会神秘兮兮地凑过来,分享某个“绝对可靠”的内部选角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