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机缓缓降落在云城机场,丁秋红望着窗外熟悉的景色,恍如隔世。短短数日京华之行,竟让她有种脱胎换骨之感。走时心中忐忑,归时胸有成竹。
秘书姚薇轻轻提醒:“市长,到了。”
丁秋红点点头,深吸一口气,优雅地站起身。这一刻,她不再是那个忐忑进京“跑部钱进”的地级市副职领导,而是凯旋的将领。
回想一周前,当她主动向市委书记韦成和市长郑伟业请缨,要求再赴京城争取高铁在冀南的设立时,两位主要领导的态度都十分微妙。
市长郑伟业端着茶杯,语气不无感慨:“秋红同志啊,你的积极性是好的。但是这个事情……难啊!上次我去发改委,人家客客气气地接待,然后客客气气地送客,话说得很漂亮,但实质性进展一点没有。”他摇摇头,“不是我不支持你,实在是前车之鉴太多。”
市委书记韦成则更为直接:“秋红啊,不是我给你泼冷水。上次分管交通的刘副省长亲自出马,在交通运输部泡了三天,结果怎么样?人家给的答复永远是‘研究研究’、‘论证论证’。咱们省里好几个地市都在争这个站点,竞争激烈得很呐!”
“丁秋红一个女同志,能比副省长还有能耐?”
“冀南之前去过多少拨人了,不都灰头土脸地回来了?”
“怕是去京城公费旅游一圈,做做样子罢了。”
这些话语,像一根根尖刺,扎在丁秋红心上,但她没有退缩,反而更加坚定了决心。
——官场之上,往往不是事情本身有多难,而是失败次数多了,让人先入为主地认为它不可能。破局之道,有时不在常规路径之中。
丁秋红最初的计划,确实只是借助江河与邢勇的关系,尝试走一条不同于前人的路径。她万万没有想到,这个看似临时起意的决定,竟会开启一连串她做梦都想不到的连锁反应。
先是邢可儿那群孩子展现出的惊人能量,让她窥见了江河背后深不可测的人脉网络;然后是那辆神秘的红旗车和畅通无阻的通行特权,让她第一次感受到什么叫做“通天之力”;最让她震惊的是,江河竟然因为安抚卫老的事情,得到了大首长的亲自接见!
更让她哭笑不得的是,江河这个“不知道天高地厚”的家伙,居然在那种场合,那种时间点,向大领导提出了冀南设站的请求!而大领导居然还真就答应了!
这一切的转折,荒诞得如同儿戏,却又真实得让人不得不信。
回想几位领导此前在京城的种种遭遇,丁秋红不禁感慨万千:
郑市长曾经为了见发改委一个副司长,在接待室苦等两个小时,最后只换来十五分钟的匆忙会谈;
韦书记宴请某部门领导,对方爽约不至,只派了个处长来应付场面;
刘副省长在国家铁路局活动时,对方态度客气但立场强硬,丝毫不肯让步……
而她丁秋红此行所受到的待遇,与领导们的遭遇形成了鲜明对比:
国家铁路局总工程师特地过来打招呼;
驻京办主任前倨后恭,主动升级客房;
甚至连副省长的秘书都目睹了她被部委领导礼遇的场景……
这一切的转变,都是因为她身边这个看似普通的县纪委书记——江河。
坐在回市政府的车上,丁秋红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她看着窗外飞速掠过的街景,嘴角不自觉地上扬。
“市长,您看起来心情很好。”姚薇轻声说道。
丁秋红笑了笑,没有直接回答,反而问道:“小姚,你知道这次最大的收获是什么吗?”
姚薇想了想:“是高铁站有希望了?”
“那只是其中之一。”丁秋红摇摇头,目光深邃,“最大的收获是,我明白了有时候解决问题不能只靠级别和职权,还要靠智慧和机缘。”
她顿了顿,继续说道:“书记如何?市长如何?副省长如何?他们级别比我高,权力比我大,但他们习惯于在既定框架内思考问题,习惯于用常规手段解决问题。当他们碰壁时,就认为此路不通。”
“而我们,”丁秋红的语气中带着一丝自豪,“我们敢于打破常规,敢于寻找新的路径,敢于在不可能中寻找可能。这就是我们成功的原因。”
官场博弈,如同对弈。高手往往不拘泥于一子一地的得失,而是善于借势发力,在看似不可能的棋局中找出破解之道。
姚薇若有所悟地点点头:“所以江书记就是我们的‘奇兵’?”
“不止是奇兵。”丁秋红的目光变得深远,“他更像是一把钥匙,一把能够打开许多扇门的钥匙。而我们之前,只是在门外徘徊,不得其门而入。”
车子驶入市政府大院,丁秋红刚下车,就看到市长郑伟业和市委书记韦成竟然都站在主楼门前等候。这是极为罕见的。
“秋红同志,辛苦了!”韦成率先上前,热情地握住她的手,“听说你们这次在京城的进展很顺利?”
郑伟业也笑容满面:“是啊,我们都听说了,部委的领导对你们很是关照。快给我们详细说说!”
丁秋红心中明了,肯定是驻京办刘主任或者省里其他人已经将消息传了回来。她保持得体微笑,宠辱不惊地说:“感谢书记、市长的关心。这次进京,确实有一些进展,主要还是靠领导们前期的铺垫和我们冀南自身的优势打动了部委领导。”
她巧妙地将功劳归于前任领导的“铺垫”,既给了对方面子,又凸显了自己的能力。
在接下来的汇报会上,丁秋红有条不紊地汇报了此次进京的成果,重点强调了部委领导对冀南设站的态度转变,以及下一步需要跟进的工作。她只字未提江河的特殊关系网,也未提及面见首长的细节,只是将成果归结为“冀南的发展优势得到了部委领导的认可”。
但韦成和郑伟业都是明白人,他们知道这其中必定有不足为外人道的关窍。不过他们很聪明地没有点破,只是对丁秋红的工作给予了高度肯定。
“秋红同志这次立了大功啊!”韦成感慨道,“看来我们这些老家伙的思想确实该转变转变了。以后这种开拓性的工作,还是要多交给年轻同志去做。”
郑伟业也点头附和:“是啊,秋红同志这次给我们上了一课。解决问题不能总是墨守成规,要敢于创新思路。”
汇报结束后,丁秋红独自站在办公室的窗前,俯瞰着冀南市区的景象。她的心中没有了最初的得意和炫耀,反而多了一份沉甸甸的思考。
这次的成功,固然有运气的成分,但更多的是她敢于在绝境中寻找希望的勇气和决断力。她想起了江河那句话:“有些事情,不做怎么知道不可能?”
是的,书记、市长、副省长做不到的事情,她这个“小小的”副市长做到了。但这并非为了证明她比他们更强,而是证明了一点:在官场之上,有时候跳出固有的思维框架,比级别和权力更重要。
官场如登山,并非只有一条路径可达顶峰。那些看似崎岖的小径,往往能够引领人看到与众不同的风景。
她拿起电话,拨通了江河的号码。
“老弟,回到安南了吗?”
“刚到家,丁市长有什么指示?”
“这次真的要谢谢你。没有你,我不可能完成这个任务。”
“丁姐言重了,我只是做了分内之事。关键是您有这份为冀南争取发展的决心和勇气。”
挂断电话,丁秋红的脸上露出了真诚的笑容。她知道,这次的成功只是一个开始。有了这次的经验,有了江河这个“秘密武器”,冀南的未来,必将更加广阔。
而她丁秋红的仕途,也必将因为这次“奇迹般的”成功,开启全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