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3小说网 > 其他类型 > 大明:从边军开始覆明灭清 > 第363章 重华官营硝化厂

第363章 重华官营硝化厂(1 / 1)

第365章 重华官营硝化厂

烟火虽绚烂,但终归只是层花一现,该忙的军政要务一点也不能耽搁。

翌日清晨,天刚蒙蒙亮,江瀚便在焦煜的陪同下,前往了位于老君山脚下的制硝工坊。

老君山并非一座孤峰,而是一片连绵起伏的群山,由严家岩、老君山、魔芋山、藏王寨山等大小山峦组成。

看着山间云雾缭绕的景象,焦煜还提起了一个当地流传颇广的传说。

老君山不仅以硝石闻名西南,更有一桩明廷辛秘。

相传当年靖难之役后,建文帝朱充炆曾带着九名亲信从地宫秘密出逃,几经辗转,来到了老君山的群峰中。

眼见复国无望,于是他便在山中的古刹龙泉寺内,削发为僧,以此避祸。

直到仁宗即位,下诏宽宥了建文旧臣及其后裔,朱允炆才离开龙泉寺,云游四方,最终不知所终。

据民间传言,山中的藏王寨,所藏的便是这位落难的明惠帝。

江瀚听罢,望着远处高耸幽深的山峦,只是淡淡一笑,不置可否。

靖难旧事,早已烟消云散,如今这片山峦里藏着的,是他最为看重的硝石基地。

行至老君山麓,眼前景象壑然开朗。

二十馀座青砖砌成的作坊,沿着山势一字排开,规整而宽。

作坊之外,随处可见身着靛蓝色号服的匠人们忙碌的身影:

有的肩挑背扛,正从骡车上卸下新采的硝土;

有的在石槽边奋力搅拌着硝水,还有的正在晾晒硝石,一派井井有条的景象。

相比于前年李兴怀初来时“民众皆藏匿群山”的萧瑟景象,已经是天壤之别。

江瀚一行人抵达时,制硝所的主事周光宇早已在此恭候多时。

周光宇年约四十,皮肤黝黑粗糙,一双手指节粗大,布满了老茧。

他原先是匠户出身,因技艺精湛、为人可靠,后来被提拔成了工部虞衡清吏司的主事。

因农部与工部联合督办硝务,周光宇便被委以重任,留在了江油的群山之间。

他主要负责管理硝匠户,监督、核验硝石的生产与质量。

见到江瀚,周光宇有些激动,连忙上前躬身行礼:“臣周光宇,恭迎王上大驾!”

“周主事不必多礼。”

江瀚抢上一步,亲手将他扶起,又用力拍了拍他那结实的肩膀,鼓励道:“倒是辛苦你了,丢下妻儿,常年留守在群山之间奔波劳碌。”

“跟本王说说,最近一年来,制硝所的运转情况如何?”

周光宇早有准备,立马回禀道:“托王上洪福,赖新政得宜,制硝所如今运转顺畅,产量正在稳步提升。”

“自从前年李主事带着王上的旨意来了一趟,宣布废除匠籍、公平买卖后,原本躲在深山里的熬硝匠们才陆陆续续从山里走了出来。”

“如今,山里的硝匠户们都已登记在册,大约有五百人左右,尽数编入了官营工坊。”

“臣等按照定下的章程,给予每人每月五钱银子的底薪。”

“同时,按照硝石产出,制硝所以每斤一百文的价格,按量发放赏钱,多劳多得!”

“自从有了赏钱,匠户们都很积极,恨不得天天住在洞里采硝。”

江瀚在心里默算,按照之前焦煜所说,制硝所每月能产两万斤硝石,赏钱加之底薪,那就是两千多两银子。

不过说实话,一百文的价格也不算贵,这笔开销在他看来十分值得。

要知道,军器局对于制造火药的硝石纯度要求极高,至少要达到九成以上才算合格。

硝石的提纯过程十分繁琐,耗费的人力物力极大。

他点了点头,目光随即转向一旁围观的几个熬硝匠,对他们招了招手:“各位匠作,辛苦了。”

“都上前来吧。”

匠户们早就听说了来者的身份,于是立马放下手中活计,紧张地就要上前跪拜。

江瀚摆摆手,制止道:“免了,站着回话就行。”

“本王这次来就是想看看各位,顺便也了解了解制硝所的近况。”

“你们是行家里手,都说说吧。”

一群匠户闻言面面相觑,迟迟不敢开口说话,最后只能望向一位年长的老匠户。

老匠户姓刘,大家都叫他老刘头,大概有五十多岁,据说在硝洞里钻了一辈子,经验最丰富。

老刘头被众人推举出来,紧张得手足无措,只能结结巴巴地说道:“回————回大王的话,小小老儿是粗人,不会————不会说话。”

“不知道大王想问啥?”

江瀚笑了笑,温声道:“别紧张,聊聊家常就是了。”

“如今你们进了制硝所,相比收入应该比以往更高吧?”

“一个月干下来,大概能挣多少钱?可还够家用?”

老刘头搓了搓手,小心翼翼地回答道:“这个————这个不固定,时多时少。”

“活儿顺的时候,一个月能熬出四十斤上等硝;不顺的时候,可能只有三十斤出头。”

“算下来,一个月大概————大概到手三到四两银子。”

江瀚有些诧异,追问道:“怎么还不固定?”

老刘头连忙解释道:“大王有所不知。”

“老君山上,有大大小小二十多个硝洞,分布各处,路程远近、开采难易都不同。”

“就拿产量最大的朝阳洞来说,那洞口位于悬崖绝壁之上,地势极其险要。”

“咱们要去朝阳洞采硝,得先爬一个多时辰的石梯,到了崖顶再从上面放下垂梯,才能到达洞口。”

“虽然险要,但因为洞里产出的硝土质量好、出硝多,所以大家都抢着想去。”

“制硝所实行的是轮班制,再好的洞子,每隔三个月才能去上一趟,所以这收入才有高有低。”

他也不知道说得是好是坏,只能试着找补道:“不过大王放心,咱们现在的日子比以前好太多了。”

“以前是匠户,生下来就是熬硝的命,子子孙孙都逃不掉。”

“每年都有定死的硝额,完不成,轻则鞭打,重则抓去坐牢,家里人还要连坐。”

“官家给的那点工食银、月米,经过几手克扣下来,连稀粥都喝不饱。”

“家里娃娃饿得直哭,没办法,只能做了逃户进山,熬些私硝拿到山下去换点盐巴粮食。”

一旁的其他匠户们也纷纷接过话头,附和道:“是是是,老刘头说得对!”

“以前婆姨娃娃只能跟着我们在山里东躲西藏,受苦受累。”

“现在好了,已经能在镇上安家置业了。”

“镇上开了蒙学,还能儿子送去认几个字,将来或许还能考考功名————”

听着众人你一言我一语的报喜声,江瀚欣慰地点了点头,于是他大手一挥:“走吧,带本王去瞧瞧你们熬硝的工艺。”

“看看能不能改进一二。”

他还想着改进工艺,但其实在明代时,这帮经验丰富的熬硝佬们早已总结出了一套极其成熟的提纯工艺。

要想提纯硝石,总共要经历七个步骤,十分繁琐。

老刘头先是把江瀚带到囤放原矿的仓库,一一介绍道:“大王请看,咱们采来的硝石,根据成色和形态,大致分为三等。”

“最上等的叫雪硝,像纯白透明的冰针,纯度最高,能达到七成以上。

“咱们要深入硝洞十几里,才能从岩壁上敲下来。”

接着他又抓了一把灰白色的硝土,介绍道,“这是土硝”,品质次一些,需要进一步提纯才能用。”

“最差的是荒硝”,泥沙多,质地不匀,一般就卖给镇上的铺子,做些爆竹烟花。”

看完原矿后,众人随后移步到了一排巨大的石槽旁。

选好了硝土,第一步就要浸泡滤土。

把硝土放石槽里,按“硝土五斤配水十斤”的规矩,泡上整整一天。

老刘头指着石槽底部的开孔,介绍道:“这里铺着竹筛,筛上还垫了几层麻布,硝水能慢慢渗下去,流到底下的陶瓮里。”

“如果用硝土,还需要反复踩踏搅拌,让它充分化开。”

紧接着,众人来到一排装满了淡黄色硝水的陶瓮前。

“第二步,下白矾。”

老刘头所说的白矾也就是明矾,往硝水里添加明矾后,就能吸附硝水里的杂质。

“等静置两个时辰后,再用马尾鬃编的细筛子过滤一遍,得到的硝水就清亮多了。”

第三步需要添加草木灰,称之为灰淋去杂。

匠人们需要将草木灰充分溶解于水中,然后装入布袋过滤,添加硝水。

草木灰水呈硷性,能够中和掉硝水里的一些酸性杂质,使得硝能更快结晶析出。

静置一天后,硝水表面会浮起一层褐色的沫子,底部还会沉下些灰白色的颗粒。

把浮沫撇掉后,取上层清液备用。

接下来是煮炼区,这里架着数口大铁锅,正咕咚咕咚冒着热气。

在这里,匠户们需要将箩卜和硝水煮沸,按照每十斤硝水配一斤箩卜的比例,文火慢煮两个时辰。

煮完再用纱布过滤几遍,硝水就更清了,呈淡琥珀色。

到了这步骤,硝水的纯度能达到百分之八十五,寻常制备火药,到这一步就够用了。

但军器局要求高,所以还得继续精炼。

硝水需要以猛火煮沸,然后转为文火慢熬,熬到硝水表面结出一层白膜,就要立刻停火。

接着再把硝水倒进陶盆,放在阴凉处慢慢冷却。”

冷却一晚上,盆壁和盆底就会长出如同冰凌般的针状结晶,这就是“盆硝”

o

如果军器局有特别要求,还要更高纯度,就得进行精粹。

把盆硝再溶进热水,加少量蛋清,搅拌后静置两到三个时辰。

蛋清会吸附残留色素与细微杂质,形成絮状沉淀。

将杂质过滤后,按照之前的方法将硝水倒入陶盆进行二次冷却,就能得到纯度极高的净硝。

只不过净硝用量少,费工费时,一般只有精制火药才会使用。

全程参观下来,江瀚心中叹为观止。

他原本还想来指导指导工作,但走完一圈后才发现,原来古人已经将提纯工艺优化到了这个地步。

他端起一个装着“净硝”的瓦罐,看着里面毫无遐疵的透明结晶,若有所思。

江瀚估摸着,净硝的纯度应该能达到百分之九十五,甚至百分之九十七、八左右了。

这种高纯度的净硝,也就是硝酸钾,应该能够直接作为化肥使用。

早在崇祯九年,江瀚提出成立硝务督办处时,主要就是基于两个方面的考量。

第一是军用,第二就是作为高纯度化肥所用。

化肥对于农业生产的意义,无论怎么强调都不为过。

眼下四川乃至云贵等地,主要依赖的仍是堆肥、粪肥、淤肥等传统有机肥,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化学肥料。

想要农作物增产,其主要就在氮、磷、钾三种元素。

氮元素能促进作物茎叶生长,磷元素能促进根系发育和果实成熟;

钾元素则能增强作物的抗逆性,以及抗病、抗寒、抗旱能力。

而净硝的主要成分是硝酸钾,能够同时提供作物所需的氮和钾,是一种极其优质的复合肥。

如果能大规模生产和使用硝酸钾化肥,想必粮食产量会得到显著提升。

当江瀚提出使用硝石作为肥料的想法后,在场的所有人都愣住了,脸上写满了不可思议。

县令焦煜皱着眉头,试探着问道:“王上,请恕臣愚钝,不知其法。”

“硝石性烈,臣只听说医书上记载其可入药,但从未听过能用当肥料使。”

“此事实在是————闻所未闻,不知王上是从哪本典籍上找来的法子?”

看着众人难以置信的表情,江瀚一时间有些语塞。

他不知道该怎么向古人解释什么是氮、磷、钾,什么是化学元素,什么是植物营养学。

凭借千百年来的农耕经验,人们只知道人畜粪便、草木灰、河塘淤泥等可以用来肥田。

但却完全无法理解,用来制造战场利器的硝石,怎么能用于农业生产。

这也难怪,自从火药问世并用于军事用途以来,硝石一直是受到朝廷严格管制的重要军事物资,禁止随意流通。

即便民间有私熬的土硝,但因为纯度低,杂质多,施用后非但不能肥田,反而会烧坏作物根系。

因此,从未有人将硝石与肥料联系起来。

江瀚也懒得解释,毕竟这帮人连最基础的化学知识都不懂,解释也是白解释,直接看效果就好了。

他从瓦罐中掰下一小净硝,递给焦煜,郑重其事的吩咐道:“此物纯净澄澈,蕴含伟力。”

“你若是不信,那就挑选几块产量相近的官田作为试验田,一试便知。”

江瀚在心里盘算了一遍,继续道,“此时正值五月,早稻应该还处于孕穗期至抽穗期之间,正是需要施肥的关键时候。”

“现在追肥,还来得及。”

“你就按照每亩田地,十到十五斤的用量,将净硝撒进田里。

“记住,最好分两到三次,每次施肥间隔一到两天。”

“把净硝溶于水后再冲施入田,少量多次,避免伤苗。”

“同时,你也可以配合使用腐熟的堆肥,效果应该会更好。”

“除了水田,旱地也可以试一试。”

“去找几块玉米地或者麦地,将每亩用量提升至十五到二十斤,用法也一样,少量多次。”

江瀚并不担心实验结果,科学规律四海皆准,不会因时代而改变。

硝酸钾作为优质的氮钾复合肥,其促进作物生长、提高产量的效果,是经过后世无数次实验验证的。

在他西南治下的几种主要作物中,硝酸钾都能增产。

比如水稻,可以在拔节期、孕穗期、灌浆期这三个关键阶段追施硝酸钾;

氮元素促进水稻分蘖开枝、使叶片浓绿,提升光合作用效率;

钾元素增强茎秆轫性,防止倒伏,提高结实率和千粒重,减少稻谷出现空壳、瘪粒的概率。

其他诸如玉米、小麦、高梁等农作物,施肥后也有类似效果。

象一些经济作物,比如棉花,或者各类瓜果蔬菜等,硝酸钾也能起到显著的增产、提质作用。

总而言之,硝酸钾作为化肥好处多多,但同样也有其瓶颈。

主要是产量低,想要大规模应用实在是力不从心。

西南三省,仅仅是登记在册的田亩就有两千多万亩之多,更别提新开肯的荒地了。

没有工业化,也无法出海获取鸟粪石,想要纯靠土法炼制化肥,无异于杯水车薪。

考虑到这一点,江瀚打算暂时不做推广,只要能保障官府的营庄、屯田的用度就行了。

于是他转头看向焦煜,继续吩咐道:“选试验田时,务必多选几处,采用不同的施肥量。”

“务必派专人记录比对,详细记录不同用量下,作物的长势、产量等数据。

“”

“本王之前所说的用量也只是估算罢了,未必是最佳方案,具体用量多少,还需要靠实践摸索、验证。”

“此事关乎国计民生,你一定要亲自督办,尽心竭力,不得有误!”

焦煜虽然心中仍有疑虑,但见到江瀚言之凿凿,态度坚决,他也知道此事不容怠慢,躬身道:“明白了。”

“臣定当详细记录,反复比对。”

江瀚点点头,随即话锋一转,指着工坊连连摇头:“眼下制硝坊的规模还是太小了。”

“现在军中正在扩招,两万斤的月产量肯定不够,如果还要兼顾农用,那就更是杯水车薪了。”

“必须立刻增募人手,扩大生产!”

焦煜闻言精神一振,连忙请示道:“王上的意思是?”

江瀚缓缓站上高处,负手而立:“江油此地,资源独特,位置关键,日后必将成为关乎农政的重要基石。”

“依本王看,江油的行政等级也要往上提一提了。”

“即日起,改江油县为直隶州,从龙安府划归成都府,并由中枢直接管辖。”

“县令焦煜,擢升为正五品知州。”

“你的主要任务,就是狠抓硝石产量、以及摸透肥料用法。”

听了这话,焦煜差点一口气没喘上来,他万万没想到王上竟然出手这么大方0

他原先只是个正七品的县令,现在一跃成为了正五品的知州。

不仅如此,江油改设直隶州后,就是与“府”平级的行政单位,以后将由中枢直接管辖,他也算半只脚踏入中层了。

但江瀚的安排还没完,他心中已经有了具体蓝图:“此外,重华镇也要提升建制,干脆改为县,设立县衙。”

“原硝务督办处,升格为硝务督办局,由周光宇主持。”

“局署就设在县衙,统筹硝石开采、炼制、收购、调配诸事。”

他大手一挥,将整片山麓都圈了起来:“本王要在此处,创建一个集硝石生产、火药制备、化肥研制于一体的大型基地。”

“征调民兵,把这块地盘给我清出来,扩建厂房。”

“既然重华镇号称火药之乡,百姓也多擅此道,那就张贴告示,把周边所有村镇,懂得制硝的百姓,全招募过来。”

“至于基地名字嘛,就叫重华官营硝化厂。”

“硝化厂总办同样由周光宇担任,县衙负责审核,总办下再设采硝、制硝、

火药,化肥四坊,专事一职。”

“另设帐房、物料、稽查等职司。”

“对于匠户,要延续并完善现有制度,采用底薪加计量制,吸引更多匠户百姓添加。”

“硝化厂要定一个工艺标准,并对新招募的百姓和匠户进行统一培训,务必保证质量。”

“还有,安全是重中之重,存放硝石火药的地点,一定要远离人群明火,并派专人看守。”

江瀚转头看向焦煜和周光宇二人,强调道:“要全力扩大生产,争取在一年之内,将硝石年的产量提升至一百万至一百五十万斤!”

这个数字可不是江瀚随口乱定的。

在历史上,乾隆为了平定大小金川,清军在五年之内消耗了四五百万斤火药,主要便来源于老君山的硝洞。

如今他集成资源,设立专局,也正是看准了老君山蕴藏的巨大潜力。

1

章节报错(免登录)
最新小说: 奇怪,我一宇智波怎么能用木遁? 寒门昭昭 道不明之寻龙 终焉序列:终焉之种 我在影视世界建神国 四合院:四级厂医,截胡秦淮茹 三国:我在三国支教 认错老公,死对头抱着我尾巴吸 剑狱符途 抢了娄晓娥,傻柱许大茂双双绝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