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7章 扩军与选拔(1 / 1)

第359章 扩军与选拔

无论中原大地如何战火纷飞、朝堂之上如何暗流涌动,西南地界还称得上是一片净土。

时值三五月份,春光正好,万物竞发。

从成都平原到云贵丘陵,广袤的田野乡间,处处可见辛勤劳作的身影。

不仅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人,地方官员们也纷纷走出衙门,深入田间地头,督导生产。

这一切,都是为了响应江瀚定下的“三年发展,扩军五十万”的宏大计划。

要养活如此庞大的军队,粮食是根本。

年初,农部和户部便联合给云、贵、川三省下达了明确的粮食生产与征收指标。

在不考虑天灾的前提下,四川行省作为天府之国,自然要承担起主要的钱粮供给。

经过中枢核算,四川省今年的计划粮食总产量定在了四千二百万石。

按照五成的地租计算,需要上缴官仓两千一百万石。

而新定的云南、贵州两省,则分摊剩下的两千万石产量指标,以及一千万石的赋税任务。

考虑到四川任务最重,在江瀚的授意下,农部和户部更是将指标进一步细化,精确到了每个州府。

就拿川北重镇保宁府来说,此地虽然多山,耕地面积不算最广;

但因紧靠嘉陵江水系,沿岸土地十分肥沃,灌溉条件优越,一直是川北的重要粮仓。

这次成都分派指标,保宁府的肩头便扛上了两百万石的粮税。

此时的保宁府,依旧是知府曾瑞做主。

曾瑞此人,就是当初在广元县第一个向江瀚投降的举人知县。

而具体分管钱粮、水利、农桑等事务的府同知,则是当初在保宁府高中状元的吴熙。

作为江瀚钦点的第一任状元,吴熙的仕途堪称是一帆风顺,升迁速度如同坐上了火箭一般,噌噌往上窜。

第一年任剑州六品州同知,第二年便因救灾有功,擢升为从五品的剑州知州;

到了第三年,更是直接提拔为正五品的保宁府同知,成了保宁府的二把手。

对于汉王的知遇之恩,吴熙深感无以为报,唯有将全部精力投入到公务之中,勤勉做事。

去年他娶亲成家,仅仅在家休憩了三天,随后便丢下新娘子,转而带着属官,马不停蹄地奔赴各州县巡视,督导农桑。

今年开春,自从接到成都下发的任务后,他更是夙兴夜寐,一连数月都泡在乡野之间,只为确保春耕顺利进行。

此时,吴熙正在剑州南面的丰光村一带,亲自视察农课。

府里的二把手下来视察,州里自然不敢怠慢。

而陪同的官员也是吴熙的老熟人,当初和他同年参加新科举,高中榜眼的南部县陈安。

陈安的升迁速度同样不慢,如今已坐上了剑州知州的位置。

与他们一同参考、经验丰富的老吏周德福,则被调往了潼川州担任知州。

昔日科场同年,如今都已经各自主政一方,共同为汉王效力。

既是同年相见,自然要好好叙旧一番,但言语间还是少不了公事:“年弟,我看你剑州的农课做得相当不错啊。”

“田垄整齐,禾苗拙壮,田间管理也甚为得法。”

吴熙与陈安并肩走在田埂上,边走边欣赏着眼前的美景,“想必完成今年州里的粮赋指标,应该是绰绰有馀了吧?”

两人放眼望去,眼前是一片生机勃勃的陇亩春光。

数百农户正在水田旱地里忙碌着,有弯腰护秧的,有挥锄除草的,也有引水灌溉的,人影绰绰。

吆喝声、水声、牛哞声交织在一起,虽然嘈杂但听起来却无比悦耳。

更远处,新开垦的坡地上,也种满了耐旱的玉米与各类杂粮,绿意盎然。

这片欣欣向荣的景象,离不开地方官府一系列的举措。

去年冬天,保宁府组织了大量民夫,由官府提供口粮和工具,疏浚了境内主要的灌溉渠系,还修建了不少新的陂塘水堰,确保了春耕用水。

此外,各州县还按照农部指导,设立了官办的“粪肥场”。

每天都有专人将城镇里的粪便、屠宰场的骨渣、毛发等统一收购、发酵后制成肥效更高的堆肥。

在粪肥场,农民可以持税票、由帖,以成本价购买粪肥。

同时,疏浚河道时清挖出的富含有机质的河泥,也被充分利用了起来。

将河泥摊平晒干、敲碎过筛后,就是上佳的基肥,主要用于新开垦的贫瘠荒地,以快速提升地力。

看着眼前这派繁忙而有序的景象,陈安脸上也露出了自豪之色:“年兄所言正是。”

“只要后续不遭遇大的天灾,完成甚至略有超出指标,应当是绰绰有馀的”

“毕竟我剑州从去年至今,还新垦殖了不少荒地。”

“就连山间那些以往看不上的零碎坡地,如今也根据农部指示,种满了耐旱的玉米、绿豆等杂粮,算下来能增收不少。”

吴熙满意地点点头,但仍不忘叮嘱道:“王上仁德,体恤民艰,凡是新辟之地,皆享有三年免税之期。”

“至于那些零星的碎田,也并未要求强行纳入黄册征税。”

“如今民间存粮想必应该很充裕。”

“我等为任一方,切不可为了完成征税任务而急功近利,平白坏了王上定下的惠民政策。”

“要是州府粮仓确有不足,宁可动用存银向民间采购,也绝不能强行摊派,坏了王上的一番好意与朝廷信誉。”

“规矩是死的,人是活的。”

“万一真遇上了天灾,导致粮食减产,只要据实上报,陈明缘由,成都方面自然会酌情减免。”

陈安闻言点点头,正色道:“年兄放心便是,这个道理我自然省得。”

“咱们都是被王上简拔于草莽乡野之人,绝不会做那等忘本负义之事。”

吴熙欣慰地拍了拍陈安的肩膀,再次环视着这片充满生机的田野。

远处青山如黛,近处绿禾如茵,所谓盛世也不过如此了吧。

他胸中不禁涌起一股豪情,脱口道:“绿野躬耕盼稔年,嘉禾盈畴慰黎元;惟愿苍生皆饱暖,不负青衫立垄边。”

一旁的陈安闻言,连连赞道:“年兄好文采,不愧是案首。”

吴熙只是深吸一口气,随即收敛心神,摆摆手:“掉书袋罢了,不值一提。”

“好了,此件事了,咱们也该回城了。”

“过两天我还得赶往广元、昭化一带巡视,争取在四月底之前,将几个主要州县都摸排一遍。”

说罢,他便转身快步走上官道。

早有随从牵过马来,吴熙利落地翻身上马,在一众随从的簇拥下,向着剑州城方向疾驰而去。

此时正值春闱期间,官道之上,除了往来的商旅过客,还能看到不少背着书箱、步履匆匆的学子。

他们正从四面八方赶往剑州城,准备在那里乘坐官府安排的驿车,前往成都参加考试。

本来春闱应该在三月份举行,但江瀚考虑到云南、贵州两地路途遥远,交通不便,特意下诏将考试推迟到了四月。

值得一提的是,根据学部的统计,此次从云贵两地赶来应试的学子数量不少。

尽管两地归附未久,科举新政推行时间尚短,但许多有心仕进的学子早已闻风而动,私下钻研起了新的考纲,准备得相当充分。

明眼人都能看出,自汉军占据四川之后,拿下云南和贵州也只是时间问题。

毕竟朝廷现在正自顾不暇,提前拥抱新朝雅政,也不是一件坏事嘛。

尽管还有一些以明廷忠臣自居的耆老旧儒固守旧志,但更多有意于仕途、眼光敏锐的年轻士子,则是毫不尤豫地选择了参加这次科举,以期在新政权中谋得一席之地。

这一变化,倒是有些出乎江瀚和王承弼的预料。

按照江瀚最初的设想,学部的人力物力有限,只能先在保宁、重庆、叙州这几个人口绸密、文风向来较盛的重点府县,增设官办学堂,扩大招生规模。

如今见到云贵士子热情如此高涨,江瀚便顺势下令,在云南的昆明、大理以及贵州的贵阳等地,也择机开设几所官办学堂,以收揽人才,教化地方。

这下可让学部主事王承弼有些措手不及了。

本来合格的教习就十分紧缺,如今还要分出一部分到新开辟的云贵地区,那就更是捉襟见肘了。

于是他连连上书,希望能从天府书院里,临时抽调一些教习前去支持地方。

江瀚自然不可能同意,天府书院可是他亲自挂帅督办的要地,里面的师生个个都是宝贝疙瘩,哪能轻易匀出来给其他地方。

无奈之下,王承弼只能退而求其次。

他紧急在成都筹办了一个名为“传习所”的机构,打算从落第举子、民间饱学之士中遴选可造之材。

传习所主要负责进行短期突击培训,集中力量教授新学内容,以期能尽快培养出一批教习。

对于王承弼的叫苦连天,江瀚压根儿没时间理会,他正全力专注于另一项大事。

在全军范围内选拔精锐,补充战兵,并举行军中大比。

按照既定的扩军计划,汉军将在今年内,将战兵扩编至八万人,而民兵则要扩充至十五万人。

扩军绝非易事,必须遵循严格的章程。

民兵的选拔相对简单,主要是在各村镇的青壮乡勇中,挑选身体强健、家世清白者。

在农闲时节,民兵会组织集中操练,使其能胜任地方警戒、协防和维持秩序的任务即可。

而战兵则完全不同。

这些完全脱产的士兵,将要接受长期、且严格的军事训练,方可成为野战锋的锐士。

在现阶段中,战兵的主要来源都是从民兵中选拔出来的。

选拔过程分为三步,映射三种结果:

直接达标:即通过所有考核科目,身体素质、军事技能基础俱佳者,可直接编入战兵串行,接受更高强度的专业训练。

半达标或候补:是由部分科目优秀,但整体并不达标者组成。

这些有潜质的兵员,将会被编入预备营中,进行针对性训练,等考核完全通过后,才能转为战兵。

不达标:未能通过主要考核科目的,统统会被退回民兵串行或者作为辅兵使用。

而对于选拔考核的科目,江瀚则是分为了四个基础科目。

体能、武艺、纪律、文化。

体能很简单,就是负重长跑。

参加考核的民兵需要背负三十斤的刀甲,在一炷香内,绕校场跑五圈。

一炷半视为候补,超过两炷香则淘汰。

随后是举掇石,要求二百斤的石锁,必去地一尺,上膝或上胸即可。

(取自明代精锐要求:隆庆四年议准凡天下军民人等,力胜五百斤或四百斤或三百斤以上及武艺超众者,府州县呈送抚按严加考较)

再然后是开强弓,普通战兵需拉六力弓(72斤),精锐需拉八力弓(96

斤),拉不开六力弓者视为淘汰。

一些杂项,比如跳壕沟,越矮墙等也要考核,测试“逾高超远”之能。

其次是武艺,主要考核刀、枪、藤牌的使用。

其中重中之重还是考验射箭,以步射为例,八十步的距离,十中三为合格,十中五为优。

对于习惯用火器的,则会专门考校火器的装填速度,命中率等。

至于骑射一项,江瀚则暂时没有添加考核当中。

一来是四川招募的民兵很多都没接触过马匹,让他们骑马都困难,更别提射箭了。

再者是军中马匹本就不多,大多都是些挽马,用来驮货还行,但骑射就有些不够看了。

对于骑兵的培养,要等到民兵们入选后,才会逐步开始接触马匹。

此外,明军中也有不少善骑射的,到时候直接招过来就是了。

有粮有钱,不愁找不到合格的骑兵。

在体能和武艺两项考核中,被刷下来的民兵是最多的,毕竟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精兵。

但在纪律一项中,这些民兵表现得还不错。

包括听鼓闻号,令行禁止等,基本都能做到。

毕竟在民兵的操练中,纪律是最重要的一环。

从一介农夫转化为亦耕亦战的民兵,最重要的就是识纪律、懂号鼓,否则就是一盘散沙,根本指挥不动。

而文化考核也不难,只要能识得数百常用字、会简单计算的即可。

有一说一,在明代这个时间段,普通百姓的识字率很高,基本能保持在20到30的水准。

可惜这一切随着野猪皮入关,全都毁于一旦了。

对于战兵的选拔,由于已经定好了章程,所以江瀚并不担心,照章办事即可。

他现在的注意力,全都放在了正在举行的全军大比之上。

此次大比的层级和标准,远远比选拔普通战兵要高。

江瀚为了筹备探事局,直接下令在全军展开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大比,用以选拔对外情报部门的骨干力量。

既然是骨干,自然要优中选优,所以就得从现有的数万战兵中挑选尖子充当。

杨林,陕西清涧人,是最早一批跟随江瀚起事的老兵之一。

他经历过吕梁山的血战,也曾经在黄河渡口来回转战,见证了汉军一步步壮大至今。

因此在江瀚称王立制后,他也是第一批分到媳妇儿的人。(274章)

此刻,他正站在成都北郊大校场的选拔局域内,参加此次全军大比。

周围全是和他一样弓马娴熟、久经战阵的同袍。

第一项仍然是传统的武艺考核,但标准却比平常高了不少。

步射需要在百步以外张弓,最低要求也是十中六;

而骑射不仅需要熟练分鬃、对、抹,而且还要求在奔驰中准确命中标靶。

刀、矛、藤牌等武艺,不再是简单的把式,而是要仿真实战,披挂上阵。

不仅要考察个人武艺,而且还要组成小队,考验战阵配合。

作为积年老兵,杨林凭借着多年战场搏杀的经验和扎实的基本功,在武艺中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本以为十拿九稳了,但没想到接下来的测试有些让他出乎意料。

考完武艺,入选的战兵统统被带到校场西侧的营房里。

在这里,将要考核他们的文化水平。

杨林等二十人,被带进了一个临时搭建的营帐内,里面摆满了桌椅,军中的掌令官们则依次发下了试卷。

题目不算难,主要是辨认常见的文本,舆图,以及一些术算题。

杨林虽然在家乡不曾上过私塾,但好在军中早就推行了识字班,杨林跟着掌令学了不少,所以这部分完成得还算顺利。

他注意到,身旁几个在校场里大杀四方的同袍,此刻正抓耳挠腮,脑门上流的汗比在校场上拼杀还多。

“狗日的,让你平时不好好听讲。”

杨林暗中笑了笑,随后将试卷一交,潇洒地离开了营帐。

不出所料,他的笔试也得以顺利通过。

接连过了两关,杨林心想怎么着也该稳了吧,可没想到下面的测试却越来越奇怪了。

通过考核的战兵们又被带到了校场南侧,这里已经搭建起了一个营地。

众人被告知可以暂时休息,但不得随意触碰营地中的一草一木。

杨林听罢一头雾水,不说休息吗?怎么还有条条框框限制着?

没办法,他和一众同袍只能蹲在营门外大眼瞪小眼,看着营地发呆。

可刚过去了一炷香的时间,考官不知道又从哪个特角旮旯里杀了出来,将他们这批战兵又带回了营房。

只不过与之前考核文化不同,这次战兵们是被单独分开带走了。

还没等杨林发问,面前的考官就率先开口了:“刚刚在营地里待了一炷香,我现在有几个问题要问你,请据实回答。”

“首先,营地里挂的旗帜是什么样的?”

“颜色、旗号,样式等,把你看到的都说出来。

“1

“其次,营地里堆放草料的位置在哪?大概有多少?”

“按照你的推测,这批草料大概能支撑多少人马?

章节报错(免登录)
最新小说: 系统流主角的我添加聊天群 柯南:老太是我最忠诚的部下 九两金 高武盗神家的盲眼剑娘 平定东夷后,我与卧龙去种田 大宋财经周刊 都重生了谁还当世界首富啊 心剑破道:独尊九天 高武:九龙身上扎,天赋顶呱呱! 从玄幻大陆开始打造华夏天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