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阳光透过玻璃窗照进办公室,秦淮茹早早来到工作岗位,用抹布仔细擦拭着桌面。
这是她在工业局物资科的第三个月,已经逐渐熟悉了工作流程。桌上的电话突然响起,她迅速接起来。
秦淮茹翻开台账,纤细的手指顺着表格滑下:\"王厂长,按照记录,上次调拨的量应该能用到下月初。是不是机器出了什么问题?
挂断电话,秦淮茹揉了揉太阳穴。这样的对话几乎每天都有,各厂都想多要物资,但资源有限,必须精打细算。
她正准备写报告,对面的老周忽然探过头来。
办公室里一时安静下来,只有翻动纸张的沙沙声。
秦淮茹知道老周的话里有话,但她更清楚马科长最看重什么——原则。时科长说得明白:\"物资调配是红线,谁碰谁倒霉。
午休时间,秦淮茹没去食堂,而是留在办公室整理思路。
她忽然想到个主意:为什么不把有富余物资和急需物资的厂子召集起来,开个调剂会呢?这样既能解决问题,又符合程序。
她迅速起草了一份方案,下午一上班就去找马科长。
马科长边听边点头,脸上的皱纹舒展开来:\"思路不错。但你怎么保证调剂公平?别到时候闹出矛盾来。
走出科长办公室,秦淮茹脚步轻快。啧啧,做好就是一个功绩。
下班回家的路上,秦淮茹拐进供销社,用工业券买了块深蓝色的确良布料。
棒梗的裤子已经短了一截,小当的衣服也洗得发白。想到孩子们穿上新衣服的样子,她嘴角不自觉地上扬。
推开四合院的大门,眼前的景象让她愣住了。三大爷阎埠贵正站在她家门口的台阶上,手里拿着把锤子,贾张氏在一旁说着什么。
她最担心的事情还是发生了——职位变化带来的不仅是尊重,还有无形的压力和期待。晚上,她把棒梗叫到跟前,孩子低着头,小手不安地绞着衣角。
夜深人静,秦淮茹躺在床上却辗转难眠。
窗外月光如水,照在五斗柜上那个崭新的暖水瓶上,\"先进工作者\"几个红字在月光下依然醒目。
这是荣誉,也是鞭策。
第二天一早,秦淮茹提前半小时到办公室,着手准备物资调剂会的方案。她刚铺开文件,马科长就推门进来,脸色异常严肃。
接下来的两小时,秦淮茹全神贯注地完善方案。九点整,张副局长在马科长的陪同下走进办公室。张局五十多岁,身材挺拔,眼神锐利,一身洗得发白的中山装透着朴实。
秦淮茹深吸一口气,开始汇报。起初声音有些发抖,但随着讲解深入,她越来越流畅,甚至忘记了紧张。
张副局长一直没说话,只是偶尔在笔记本上记录几笔。后,他合上笔记本,突然问道:\"秦同志,如果会上出现争抢物资的情况,你怎么处理?
张副局长走后,办公室一片寂静,然后突然爆发出一阵小声的议论。
接下来的一周,秦淮茹白天处理日常工作,晚上查阅机械厂的资料,做足功课。
调剂会也如期举行,取得了出乎意料的成功,解决了十二家工厂的物资短缺问题,还促成了三家工厂之间的长期协作关系。
调研当天,秋高气爽。
张副局长轻车简从,只带了秘书和秦淮茹。
机械厂规模很大,车间里机器轰鸣,工人们忙碌有序。厂长亲自作陪,边走边介绍生产情况。
走到锻压车间时,张副局长突然停下脚步:\"这机器声音不对啊,轴承有问题吧?
张副局长意味深长地看了秦淮茹一眼:\"秦同志功课做得很足啊。
张副局长点点头,没再说话。
第二天一早,马科长叫秦淮茹去办公室,脸上带着罕见的笑容:\"小秦,下个月局里要成立一个生产保障协调小组,张局点名要你参加。
秦淮茹走出办公室,她知道,一段新的征程即将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