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仓库的路上,遇到的工友纷纷投来好奇的目光。
消息显然已经传开了。
下午,仓库组的工友们自发凑钱买了水果糖和瓜子,给秦淮茹办了个简单的欢送会。
组长代表大家送了个崭新的笔记本,扉页上签满了同事的名字。
下班铃响,秦淮茹收拾好个人物品。走出厂门时,她回头望了望高耸的烟囱和熟悉的厂房。
在这里工作了两年多,从普通保管员到副组长,每一寸土地都浸透着汗水与回忆。
路过供销社时,秦淮茹特意买了半斤水果糖和一块江米条,准备给孩子们一个小惊喜。
推开四合院的大门,院子里出奇地安静。往常这个时候,孩子们早该在院里玩耍打闹了。
掀开门帘,秦淮茹愣住了。
只见八仙桌上摆着难得一见的红烧肉、炒鸡蛋,还有一瓶橘子汽水。
棒梗和小当规规矩矩地坐在桌边,眼睛直勾勾地盯着肉碗,却不敢动筷子。
原来厂工会主任亲自来家访,还送了两张工业券作为奖励。
这在重视政治荣誉的六十年代,可是莫大的面子。
一句话把大家都逗笑了。
正吃着饭,门外传来一阵脚步声。三大爷阎埠贵站在院门口,罕见地没有直接进来,而是轻轻咳嗽了一声。
秦淮茹笑笑没说话。她知道,从今天起,邻居们对她的态度会有微妙的变化。不是直接求办事,而是一种若有若无的敬意和距离感。
果然,接下来的几天,院里邻居见到她都会主动打招呼,语气比往常热情许多。
二大妈送来自家腌的咸菜,前院李家媳妇主动帮她照看过几次槐花。目张胆地提要求,顶多含蓄地说句\"以后有事就招呼\"。
这种变化让秦淮茹既感慨又警醒。
她更加注意自己的言行,绝不摆架子,见到年长的邻居照样主动问好,有空就帮院里做些力所能及的事。
周一清晨,秦淮茹穿上那件浅蓝色新衬衫,头发梳得一丝不苟。意早起煮了鸡蛋面:\"出门吃碗面,顺顺利利!
市工业局的灰色办公楼庄严肃穆。
门卫仔细检查了调令才放行。人事科的同志带她走完报到流程,最后送到物资科办公室。
马科长五十出头,头发花白,眼神锐利。他简单问了几个专业问题,秦淮茹对答如流。
她的办公桌在靠窗位置,桌上除了一部电话,就是一摞空白表格。同事老周负责带她熟悉业务。
一上午,秦淮茹认真记录着工作要点。中午在食堂吃饭时,已经能认出几个兄弟科室的同志了。
这是考验吧?!
秦淮茹心领神会,迅速翻阅刚学到的物资分布表:\"科长,机械二厂上周报过有少量富余,是否可以先调剂给纺织厂应急?同时打报告申请补充?
接下来的日子,秦淮茹全身心投入工作。
她发现很多问题不是真的物资不足,而是信息不对称造成的。于是她着手建立了一套调剂台账,将各厂的库存和需求动态更新。
一个月后,她的这套方法初见成效,解决了多个工厂的燃眉之急。
张副局长在局务会上特别表扬了物资科的创新做法。
渐渐地,秦淮茹在局里站稳了脚跟。但她始终保持着谦逊低调的作风,不该说的不说,不该拿的不拿。
一个周末,秦淮茹正在院里晾衣服,前院李婶走过来闲聊。
秦淮茹听出了弦外之音,但并不点破:\"李叔是老师傅了,厂里肯定重视。要是太累,可以跟车间主任反映反映。
这种含蓄的对话在院里很常见。可是咱又不是他们领导,唉,找错人了啊。
像这种邻居们既想拉近关系,又不敢明目张胆地走后门。秦淮茹则把握分寸,既不摆官架子,也不轻易许诺。
国庆节前夕,厂工会突然来人,送了一个崭新的铁皮暖水瓶,说是对优秀职工的奖励。
贾张氏乐得合不拢嘴,特意把暖瓶摆在五斗柜最显眼的位置。
秦淮茹知道,这既是奖励,也是提醒——无论走到哪里,都不能忘了轧钢厂这个根。
咱也没想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