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二年的四月,春风拂过四合院,吹绿了后院的菜畦。
秦淮茹蹲在菜地里,手指轻触刚冒头的菠菜嫩芽,感受着体内木系异能的流动。
自从为一大爷找到侄子后,她在院里的地位水涨船高,连带着贾张氏走路都带风。
党校学习的通知下来那天,秦淮茹正在仓库清点新到的钢材。张科长亲自来通知她,脸上带着罕见的笑容。
秦淮茹接过信封,手指微微发颤。党校学习!这意味着什么她太清楚了——从党校回来的人,不是升职就是重用。
一大爷在一旁含笑点头,眼中满是欣慰。
送走两人,秦淮茹迫不及待地拆开信封。学通知和注意事项,当看到\"学习期间原则上住校\"这一条时,她的心猛地一沉。
贾张氏识字不多,但关键信息还是看懂了:\"一个月?时间也不是太长,再说都在市里,看看能不能跟那边协商下呢?
秦淮茹陷入两难。一边是难得的晋升机会,一边是嗷嗷待哺的幼女。当还好说,已经懂事,可槐花
贾张氏这时候是真想秦淮茹抓住机会,她老婆子都清楚这个机会有多重要。
当晚,一家人围坐在饭桌旁,秦淮茹宣布了这个\"好消息\"。
小军是前院孙奶奶的孙子,比棒梗大一岁,去年上的学。
秦淮茹看着兴高采烈的家人,心里暖暖的。半年前,这个家还扣扣索索省吃俭用,现在居然能轻松谈论孩子上学的事了。
领导说的不错,女人也顶半边天!
看着婆媳俩你一言我一语地筹划,一旁的棒梗乐得手舞足蹈,连小当都跟着傻笑,只有槐花在摇篮里咿咿呀呀,不知大人们在高兴什么。
第二天上班,秦淮茹去找张科长说明情况,申请走读。
三天后,批复下来了——考虑到秦淮茹的特殊情况,允许她每周三、周五晚上回家,周日正常休息,但必须确保学习质量。
虽然不是最理想的两天回一次,但已经比全住校好多了。秦淮茹千恩万谢,回家立刻和贾张氏重新安排家务。
秦淮茹一愣。目前这个时期,七个多月断奶确实不算早。
接下来的日子,秦淮茹忙得脚不沾地。白天在厂里交接工作,晚上回家准备行李、安排家务,还要抽空给槐花哺乳、给棒梗准备入学用品。
周末,她特意请了半天假,带着棒梗去红星小学\"参观\"。说是参观,其实就是在校门口转转,让棒梗看看操场和教学楼,增加对上学的期待。
回家路上,她给棒梗买了人生第一个铅笔盒——铁皮的,上面印着\"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红字。棒梗爱不释手,一路紧紧抱在怀里,生怕丢了。
贾张氏也没闲着。这些天她除了照常操持家务,还特意去请教了院里几个有文化的媳妇,学习怎么教孩子认字。
每天晚上,她都会拉着棒梗认几个简单的字,虽然方法笨拙,但那份认真劲儿让秦淮茹感动不已。
不管现在还是原剧情里,贾张氏对孙子棒梗真是没的说。
秦淮茹接过书包。深蓝色的帆布面,里面还细心地缝了个夹层放文具,针脚细密整齐。这哪是给孙子的书包,分明是老太太的一片心。
出发前一天,秦淮茹把家里彻底检查了一遍。
后院菜地施足了肥,鸡舍加固了围栏,厨房的米面油盐备足了量,连槐花的尿布都洗好晾了一绳子。
贾张氏接过,小心地塞进贴身的衣兜:\"放心,我省着呢。
晚上,秦淮茹最后一次给槐花喂奶。孩子似乎感知到什么,比往常吃得更多,小手紧紧抓着她的衣襟不放。
秦淮茹鼻子一酸。是啊,贾张氏或许没现代育儿知识,但她有的是经验和爱心。这份心,比什么都珍贵。
第二天一早,天刚蒙蒙亮,秦淮茹就起床了。她轻手轻脚地收拾好行李——一个帆布包,里面装着换洗衣物、笔记本和钢笔,还有一张全家福。
棒梗和小当迷迷糊糊地被叫醒,知道妈妈要出远门,立刻清醒了,一个帮着提包,一个跑去亲槐花的脸,说\"帮妈妈照顾好妹妹\"。
院门口,一大爷已经推着自行车在等了:\"淮茹,我送你去党校。
秦淮茹感激地点点头。抱三个孩子,最后对贾张氏说:\"妈,家里就拜托您了。
自行车驶出胡同,晨风吹拂着秦淮茹的脸。她回头望去,贾张氏还站在院门口,三个孩子依偎在她身边,像一幅温馨的剪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