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3小说网 > 其他类型 > 人在洪武,从逆党做起 > 第972章 分红八十万

第972章 分红八十万(1 / 1)

十日的时间眨眼而过,京中的压抑氛围渐渐消散,

驻守各处的禁军也一点点撤离,

终于在今日下午彻底撤回了京中大营。

城北大营的一万京军,也陆陆续续返回浦子口城,

沉闷肃杀的气息仿佛一扫而空。

街上重新出现了商队与百姓,

大工坊、府东街也恢复了往日的热闹。

只是,对于前些日子的风波,

无论百姓、吏员还是官员,都讳莫如深。

一下子倒了三位尚书,

就连一向臭名昭著的锦衣卫主官都要被斩首,

事情的严重性可想而知。

而朝廷局势的变化莫测,更让人不敢轻易议论,

通政使茹瑺迁任兵部尚书、

傅友文升任户部左侍郎并督办户部诸事、

北平部郎中郁新超迁户部右侍郎、

工部左侍郎严震直升任工部尚书,

另有消息传来,文官之首的礼部尚书李原名,已在准备辞官归乡。

京中局势,一时风起云涌!

今日,应天商行的股东大会再次召开。

这一次,府东街东侧已被尽数封锁,

京府衙门口只允许参会官员通行,

两侧站满了衙役与军卒,

即便顶着烈日,他们的目光也没有丝毫松动,警惕地盯着四周。

一辆辆厚重马车驶过府东街,

车轮压在青石板路上,发出“咯吱咯吱”的响动,

单看模样便知十分沉重。

自从刺杀之事发生后,

品级足够高的官员都向宫中要了四面夹层、内嵌精铁的防护马车,

寻常官员与权贵们,则争相涌向制作马车的工坊,

不吝钱财定制,

以至于这段日子铁匠铺与马车行突然变得热闹起来。

京府通判孔瑞站在府衙门前,

看着一辆辆马车驶过,轻声叹息。

应天商行开业后,府东街便禁止马车通行以防拥堵,

如今出了刺杀案,这禁令虽仍在执行,却已多了几分缓和空间,

就比如此刻,若是不让这些官员乘坐特制马车直接进入商行,

万一再出一次刺杀,京府上下恐怕都要被抓进大狱。

应天商行侧门,马车一辆接一辆停下,

身穿常服的官员们快速下车,匆匆进入商行,不敢多作停留,

一辆马车驶离,另一辆便立刻上前,循环往复。

应天商行五层的硕大会议厅内,气氛有些沉闷。

武定侯郭英身穿甲胄走进房间,

一眼就看到了愁眉苦脸的众人,朗声道:

“都拉着脸作甚?家里死人了?”

李原名脸色一黑,厉声喝道:

“侯爷,注意言谈!”

郭英却毫不在乎地摆了摆手,拉开一把椅子坐下:

“今日可是分红的大好日子,逢喜事就得高兴,

你们一个个阴沉着脸,本侯看着心烦。”

新任工部尚书严震直看向他身上厚重的甲胄,无奈摇头:

“武定侯爷,这大热天穿甲胄来,不热吗?”

兵部尚书茹瑺笑着接话:

“以后咱们出门也穿上甲胄,还得劳烦武定侯爷批个条子,到时候咱们再一起跟您说风凉话。”

“哈哈哈哈哈!”

郭英大笑起来,目光扫过全场,

发现都督府的官员们都穿着甲胄,

文官们的衣襟也鼓鼓囊囊,想来是穿了软甲。

不知为何,他忽然觉得这场景有些滑稽。

吏部尚书詹徽见他笑得开怀,无奈开口:

“武定侯,禁军找了这么久,还没有找到那把枪?”

武定侯收敛笑容,带着几分诧异反问:

“杜萍萍不是已经找到了吗?你们还担心什么?”

詹徽脸色一沉:

“说正事!”

这时,左军都督朱寿向后靠在椅背上,骂道:

“妈的,这狗东西不知道藏哪去了,连根毛都没见着。”

此话一出,在场官员们都露出失望之色,随即又变得提心吊胆,

这等凶器流落在外,实在太过危险。

郭英知道他们的心思,淡淡道:

“放心吧,说不定人跟东西早就逃出京城了。

你们也不用整日躲躲藏藏不敢出门,

他们敢刺杀云逸,是狗急跳墙,

你们又没得罪逆党,谁会闲着没事来杀你们?”

说到这里,郭英面露调侃,挑眉道:

“再说了,哪有自己人杀自己人的道理?”

“郭英!”

李原名猛地直起身,啪地一拍桌子,

“如今风波未消,再说这些话岂不是破坏朝堂安稳?”

在场官员面面相觑,但都出奇的没有说话,

太子回京后,原本被掩盖的迁都争端再次掀起,

文武之争也愈发激烈,当真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本来就已经烂成这般模样,还不让人说?你这个礼部尚书可不称职。”

郭英依旧满不在乎,一边摇头一边调侃,

“资善啊,你都快七十了,

抓紧回家休养生息吧,这等风波你受不住。”

李原名沉默了,苍老的手指慢慢绞在一起。

原本两年前他就该致仕归乡,只因逆党作乱之事突发,才留了下来。

如今逆党再出,他早已心生去意,

奈何陛下一直不愿放行,六部不少官员也不希望他走,

毕竟他资历深厚,在朝野士林颇有号召力,

还能与迁都派、武将们掰一掰手腕。

屋内气氛瞬间变得死寂,

无人再说话。

不多时,急促的脚步声从门外传来,

鸿胪寺卿刘思礼手持两本大红文书匆匆走进来,

身后跟着应天商行的十几位掌柜,

他们手中也都捧着文书。

刚进屋子,刘思礼便察觉到了沉闷的气氛,脚步不由放慢了些。

他走到最前方坐下,将文书摊在桌上,

等众人都坐定后,扫视全场沉声道:

“今日是应天商行第二次股东会议,亦是分红会议。

诸位大人、都督前来,令应天商行蓬荜生辉,

诸位大人、侯爷时间宝贵,应天商行便不耽搁诸位时间,咱们快些进入正题,

接下来,便由市易司副司正韩宜可,

为诸位大人总结去年一年应天商行的经营实绩,

以及今年的规划,请诸位斧正。”

韩宜可捧着一本厚重的账册,从侧门走进来。

他走到厅中,将账册放在红木长案上,

向上首的几位重臣躬身行礼,声音沉稳:

“诸位大人,今日下官代市易司,

向应天商行各参股衙门呈报应天商行去年全年的经营实绩与今年规划,还请诸位斧正。”

李原名坐在最左侧,花白的胡须垂在胸前,

手指轻轻敲着桌沿,目光落在账册上,带着几分好奇。

即便已决定致仕,他对商行的成绩依旧十分期待,

无他,商行给大明朝廷赚来了足够多的钱。

“韩大人,直接说重点。”

武定侯郭英靠在椅背上,甲胄的金属部件与木椅碰撞发出轻响,

“咱们都是粗人,不爱听那些文绉绉的话,只看实打实的账目。”

韩宜可点头,翻开账册,指尖落在泛黄的纸页上:

“去年全年,应天商行总营业额为四百二十三万六千两。

其中,工坊产销占二百一十六万两,

村落帮扶转卖占一百零八万两,

车马运输与商铺零售占九十四万三千六百两。”

他顿了顿,抬眼扫过众人,见无人插话,继续道:

“按年初定下的三成盈余折算,

去年净利润为一百二十六万一千零八十两。

股东分红为八十一万六千两,较去年的六十九万两,增长两成。

上缴户部商税二十一万三千四百三十二两,

上缴应天府商税十八万五千一百八十四两,

两项税款较去年均增长两成,与营业额增速持平。”

此话一出,在场官员们纷纷微微直起身,面露郑重,

这么多?

“八十一万两?”

左军都督朱寿猛地直起身,指节敲着桌面,语气满是惊喜,

“去年才六十九万,今年竟多了十二万多?

左军都督府占两成股,

去年分了十三万,今年岂不是能分十六万?”

韩宜可笑着点头,挥了挥手,

商行的伙计们便将一份份写有分红数额的红笺,推到各位官员面前:

“左军都督府今年应得分红十六万五千六百两,

工部占股一成八,应得十四万六千八百八十两,

武定侯府占七分股,应得五万七千一百二十两

其余各部衙门的份额都写得明明白白,

诸位大人可自行查验。”

严震直刚接任工部尚书,

接过红笺时手指微微一顿,整个人都紧绷起来。

去年他刚迁任工部侍郎时,

便知应天商行盈利丰厚,

却没想到仅是分红便有如此规模!

他低头看着笺上的账目,眼睛都红了,

这么多钱!

也难怪工部上上下下都竭力维护陆云逸,

这般大金主,得当宝贝护着!

他抬眼看向韩宜可:

“韩大人,去年工坊仅有八十座,今年增至九十六座,

新增的十二座工坊都是何种类型?

工部这边还未收到详细报备。”

韩宜可早有准备,从账册旁抽出一卷图纸,在案上展开:

“新增的十二座工坊中,八座是棉纺工坊,

分布在应天周边的江宁、句容两县,

采用了新改良的脚踏纺纱机与缝纫机,

一台机子的日产能较旧机提升三成。

另外四座是瓷器工坊,设在城外的振兴村,

专门烧制民用瓷具,去年试产三个月便盈利一千两,今年打算扩大规模。”

严震直俯身细看工坊分布图与各类图纸,眼中露出赞许:

“好啊,好!应天商行是真正办了实事!

缝纫机来自北平,那纺织机是哪处工坊改良的?

若是能将此工艺推广,倒能解百姓穿衣之困。”

“是应天商行招募的一位民间工匠,姓陈,此前在苏州织造局做过匠人。”

韩宜可答道:

“此人已被商行聘为工坊总技师,

严尚书若是有意推广,商行可派他去工部工坊传授技艺。”

“好,此事过后,本官便让人与商行接洽。”

严震直收起红笺,脸上终于露出几分笑意。

他刚上任,正需要实打实的政绩,

推广纺纱机之事,倒是个不错的由头。

厅中气氛渐渐活络,先前的沉闷消散了不少。

刘思礼见众人对数据无异议,上前一步补充道:

“除了已呈报的实绩,商行今年还计划新增三项投入,合计四十五万两白银,需诸位股东商议定夺。”

“四十五万?”

后军都督、全宁侯孙恪沉声开口,语气带着几分疑惑,

“去年赚了一百二十六万,

一下子投出去近四成,会不会影响后续分红与税款?”

刘思礼从怀中掏出另一本账册,翻开其中一页:

“侯爷放心,这四十五万并非全部动用去年盈余。

其中二十万来自商行今年的预收货款,二十五万来自利润留存。

而且这三项投入均为必须,

“第一项,投入二十万两,

在应天、开封、北平三地各建一座大型仓库,

用于囤积粮棉,既能平抑物价,又能应对突发灾情。

第二项,投入十万两,

重新翻修应天城城北道路,拓宽路面、平整小巷地面,并铺设水泥路面。

第三项,投入十五万两,在市易司下设商贷署。

向中小商户与村落发放低息贷款,扶持其发展,同时也能扩大商行的经营范围。”

户部左侍郎傅友文眉头微皱,前两项皆是利国利民之举,

他相信商行能顺利完成,但第三项商贷署,却让他有些顾虑。

“商贷署是要将钱财借给商户与村民?利钱几何?”

刘思礼看向韩宜可,做了个请的手势,示意他作答。

韩宜可点头,拿起另一本文书沉声道:

“商贷署乃是司正陆大人刚到京时提出的设想,初衷是帮扶各地村落。

在应天商行两年的帮扶过程中我们发现,

许多村落即便有商行帮扶,依旧步履维艰,无法发展新营生,

只因村民本是庄稼汉,别说钱财,

家中连粮食都未必充足,更缺第一批启动钱财。

更有甚者,不少村落得了商行的钱粮帮扶后,

反倒偷奸耍滑,没了当初的干劲。

结合这些情况,市易司决定从应天商行、应天建筑商行、应天水泥商行共抽调五十万两,

帮扶符合条件、有意锐意进取的村落与商户!

初始利钱定为年利两分。

诸位大人放心,商贷署发放的每一笔贷款,

其用途、还款期限都需登记在册,

按月上报户部、应天府与市易司,接受三方监管。

若是发现违规放款之事,轻则革职,重则问罪!”

话音落下,在场众人面面相觑,纷纷看向韩宜可,脸色古怪。

自韩宜可任副司正以来,费尽心机从三家商行筹措银两,

忙活了快一年,也只弄了一两万多两,

如今陆云逸一回来,就轻而易举、毫无风波地抽调了五十万两!

这般差距,让人感慨不已。

尤其是前来旁听却无股份的衙门官员,更是红了眼,

眼见工部、兵部、都督府分了这么多钱,

自己却分文没有,怎能不眼红?

而且,年利两分的利率,

与市面上动辄两成、三成的利钱相比,

简直如同送钱,即便想反对,也找不到理由。

左军都督朱寿对商贷之事无异议,转而问起其他:

“刘大人,仓储中心囤积粮棉,

若是遇到粮价暴涨,商行是按市价出售,还是按平价?

若是平价,岂不是要亏本?”

“侯爷,商行虽以盈利为目的,却也需承担社会责任。”

刘思礼笑着解释,

“去年河南水灾,商行便是以平价售粮,才稳住了京中粮价。

日后再遇灾情,仓储中心的粮棉必须按平价出售,

这不仅是为了百姓,更是为了朝廷稳定。

至于盈利,诸位大人放心,

仓储中心平日可正常收储转卖,仅在灾情时平价售粮,总体依旧盈利,

更何况,这般有关民生的大工程,只要不亏钱,便是大赚。”

朱寿听罢放下心来,点头道:

“成,做生意你们是专业的,本侯啊,就等着分钱就行了。”

郭英这时拍了拍手,爽朗一笑:

“像我们这等粗人,就别过多参与商行经营,也别指手画脚,免得把好事弄成坏事。

这三项投入,本侯赞成,也代宁妃娘娘赞成。”

官员们纷纷附和,无人反对。

李原名看着厅中众人,又看了看账册上的数字,轻轻叹息,

他觉得自己有些跟不上这世道变化了。

商行这两年的所作所为,他都看在眼里,

做的都是费力不讨好的事,偏偏这等事还能赚大钱,让人百思不得其解。

而那些偷奸耍滑、对伙计百般压榨的商贾,忙活一年也就赚那么点小钱,

还背负了骂名,被人戳脊梁骨,不知图什么。

他捋了捋胡须,缓缓道:

“既然诸位都无异议,礼部也不反对。

只是这商贷署需严加监管,不可让奸商钻了空子,也不可让市易司借此敛财。”

“李大人放心。”韩宜可连忙应道,

“后续监管方案会上报陛下,

若是朝廷不放心,可让三司派人监督钱粮用度。”

李原名点了点头,不再多言。

刘思礼见众人都已认可,拿起案上的朱砂印,

在实绩册的落款处盖上应天商行的大红印章:

“既然诸位大人无异议,

那今年的经营实绩与新增投入便就此定案。

接下来,请诸位大人核对红笺,

签字画押后,便可去四层库房领取分红。

今年的分红依旧是现银与宝钞,

商行已提前装箱,方便诸位搬运。”

话音刚落,侍者便端着笔墨上前。

官员们依次在红笺上签字,朱砂印泥按在纸上,让笺上的账目愈发醒目。

朱寿签完字,迫不及待地站起身:

“走,去领银子!

今年可得多派些人手来搬,十六万两可不是小数目!”

他的声音越来越大,炫耀之意溢于言表。

郭英也笑着起身,拍了拍严震直的肩膀:

“严尚书,领完银子可得好好干活,禁军的军械抓紧造。

东西造好了,本侯请你喝酒,庆祝你上任!”

严震直笑着应下,厅中气氛彻底活络起来。

先前因刺杀案与迁都争端带来的阴霾,

终于在此刻消散了几分。

韩宜可看着官员们陆续走出会议厅,

又低头看了看案上的实绩册,眼中露出几分感慨。

他将账册与红笺整理好,对身旁的刘思礼道:

“刘大人,今日之事也算圆满。

陆大人还在休养,这些账目与投入方案,还需送去陆府。”

刘思礼点头:

“放心,稍晚一些就派人送去。”

章节报错(免登录)
最新小说: 红楼:贾政从教坊司救人 末世玄途之封野 大明辽国公 修仙大门派 沈氏女自救录 历史朝代汇聚,开局吕布硬刚项羽 规则怪谈:智商是唯一外挂 玄鹰 仙途逆世之玄月乾坤 开在心间的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