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章 大家一起爽
第二日求雨,吴哗继续上祭台。
他演练一番科仪之后,乌云再次如期而至,不过这乌云就如昨日一般,迟迟没有一点雨。
这如喜剧一般的场景,还真象是天上雷部的神仙,故意叼难吴晔。
大家是同僚,所以老子给你面子,召来几片乌云。
可因为大家有点仇,所以老子就是来云,但不下雨。
吴晔昨天指天骂地召云,林灵素认真求雨云散的故事,早就通过官员传遍了皇宫,甚至汴梁民间都有流传。
这么戏剧性的故事,也带动了大家看戏的热情。
看着相当于大国师的通真先生在祭台上大骂贼老天,好象非常有意思。
大家也在脑补着通真先生昔日在天上,跟雷部的神仙斗智斗勇的事人都是喜欢窥视禁忌的,这会带来极大的爽感。
吴哗这番行为,未来也一定会产生许多传说故事。
但这一切的前提,是他真能求下雨来才是。
如果求雨不成,这个传说故事大概率会变成骂名。
但第二日,就和昨天一样,有下雨之征召,却没有真正落下雨滴这其实早就在吴哗的预料中,晴雨图从来不会犯错。
根据早就知道的结果,第二日吴晔排编的剧情,也达到了一个转折。
第一天他的行为为他添了几分传奇的色彩,第二日召云而来,显示了他的神通依旧,但就是天上叼难自己。
吴晔用自己编的故事,一步步来安排自己的退场。
“先生,这可如何是好?”
天上的反应,已经印证了人们的猜想。
那就是通真先生和天上值班的雷部神将杠上了。
人家就是尸位素餐,就是不下雨,这矛盾可大了去了。
就如阎王好见,小鬼难缠一样,大家对天上那几位神将也满是怨气。
但更多的,是对吴晔求不下雨的焦急。
没人怀疑吴晔的本事,有林灵素对比,吴哗的神通无可置疑。
但这样纠缠下去不是办法,所以等吴晔丢下法剑下来的时候,宋徽宗终于忍不住召见他。
“先生,这可怎么办啊?”
这次求雨,是吴晔和神霄派的登场,也是赵佶开始布局道君皇帝的前置。
两个人命运绑定在一起,赵佶对求雨成功与否这件事,实在太焦虑了
吴晔自然明白他的心情和他有轻度焦虑症的事。
他笑道:“陛下,此事必成。”
“可是,万一雷祖没有从北海回来怎么办,要不要召请雷祖?”
赵佶对于道教的科仪,修行也不是外行,所以给吴晔提出自己的意见。
吴哗摇摇头:“不用,贫道还有一个杀手锏没有用,这些老同僚啊他们就是被懈迨惯了,所以欠收拾!”
听到吴晔的保证,赵佶居然真的放松下来。
吴哗默默观察他的一举一动,确认自己真的获得这位君王的信任。
如果用数值来表现信任度的话,以前赵佶对他的信任最多50,这很符合华夏人对信仰的态度。
哪怕再信任你,大家的信仰也是有所保留的,不是迷信宗教。
尤其是君王,所谓信道也好,信佛也罢。
没有几个人真如梁武帝萧炎那般魔怔。
可是随着时间推移,尤其是君臣之间那场心理治疔,吴晔相信赵佶如今对他的信任度起码有70以上了。
这一切的一切,都是自己在潜移默化,甚至催眠中一点点创建的。
接下来,他会给赵佶一个很大的正反馈,在将自己的声望推到极限的同时,也要将赵佶道君皇帝的正统性打出去。
所谓妖道,不是只顾着自己提升威望,而是让自己的老板,也要享受到好处。
吴晔在读林灵素的史料的时候,曾经想过为什么宋徽宗身边那么多妖道,为何林灵素的地位最高,也最受宠。
其实答案非常明显,就是因为他给与了皇帝足够的正反馈。
最高级别的妖道,不是只顾着自己爽,而是要让老板更爽林灵素做到了这点,所以他就是史书上最有名的妖道之一。
而他吴晔,能给宋徽宗提供更高级别的情绪价值。
他不但要皇帝爽,自己爽,也要让天下人一起爽。
皇帝和吴晔聊了一番,吴晔撂挑子回去了。
这场求雨,又以通真先生和神仙对骂草草了事。
不过有了昨天林灵素的教训,已经没有人敢接手吴晔留下来的烂摊子,继续求雨。
纵然有一些道士想要冒险一试,等到乌云真的散开的时候,他们也是一阵后怕。
这样的传说故事,更加验证了吴晔的神异。
大家都已经相信了,这两天的乌云,真的就是吴晔召唤来的。
只是神仙里有坏人,迟迟不肯下雨。
第二日夜晚,整个汴梁城的夜市,都是百姓,士大夫们在讨论这雨能不能求下来,通真先生会用什么方法求下来的猜测。
以往的求雨,无论是国家层面的求雨,还是宗教层面的求雨,话题度都没有这么高。
因为求雨是庄严的,也意味着是无趣的。
百姓更加关心的是求没求下雨,而不是求雨的过程。
可这次不一样,这一次的求雨,跌宕起伏,八卦频出。
吃瓜可是人的天性,一时间关于吴哗的传说,还有这次求雨的细节,随着文人墨客,士大夫在青楼的吹嘘,爆料,流传民间,成为全民谈论的话题。
“那位通真先生,真乃奇人异事——”
李师师已经再度“营业”,在宋徽宗略带醋意的默许下,她从某种程度上成为了他在民间的【耳目】之一。
她眼前的这些巴结她的客人,为她贡献源源不断的消息。
李师师作为名妓,在三教九流中行走,她隐约觉察了吴哗和别人不同的地方。
就是,他似乎在民间的威望,变得前所未有的高。
老百姓的对一个人的评价,和官方,士大夫对一个人的评价往往是不同的。
许多官方推崇的道士,老百姓未必认可。
就如上清刘混康,作为茅山上清宗的中兴之主,虽然名声十分不错,也不是那种眷恋权位留在朝廷享受香火,而是效仿先祖陶弘景回山隐居的高道,可是在老百姓中就没什么话题度。
在朝廷受尊重,代表着道士个人的修行和手段。
可在民间受尊重,往往代表这个道士拥有民心所向的特质。
吴哗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他已经拥有了让百姓们拥护的特质,但真正要将这种特质变成真正的民心,就要看他能不能求下雨来。
“通真先能打败那些坏神仙,求成功吗?”
“不好说啊,听说雷祖出去了,不在家——“
“雷祖他老家定会回来的!”
“就是,我昨天去道观里听玉枢宝经了,大家都说雷祖很慈悲,大家念雷祖雷祖就是保佑大家——”
这场求雨不但带来了百姓们茶馀饭后的八卦,关于道教,尤其是玉枢宝经的讨论,也是不少。
众人万众期待,等着吴哗给他们一个答案。
美好的祝福,也让身在皇宫中的吴哗感受到了。
他凭空多了三炷香火,烟消云散,吸入体内。
这香火出现得很突然,但吴晔却能通过业力追朔到香火的来源。
“民心?”
吴晔笑了笑,这算是意外之喜。
虽然他搞出这个剧本,初心并不是为了攫取百姓的香火,但这三根香火的出现,也提醒了吴哗,自己不能放弃底层市场。
作为一个妖道,如果说媚上是为了获取更大的舞台,让许多人看到自己。
那香火的本质,从来不是那些君王的信任和崇拜,而是老百姓心里头念着你的好。
吴哗有了这份感悟,他心灵的修行似乎也得到了进展。
这些年修道,无论是内丹术,还是符录科仪,吴哗虽然没有走向大多数道士所崇拜的长生和成仙的道,但也有自己心灵的追求。
也许比起神仙之说,他更愿意靠近基于朴素唯物思想而构建世界观的道家的道,还有根据自己手中的知识延伸出去的,自己对世界的感悟。
皇宫中,其他道士已经睡下,五小劳累过后,轻微的鼾声也从身边传来。
吴哗推开窗台,皇宫在月色下十分寂聊。
可是皇宫之外,吴哗仿佛能听见州桥夜市的喧哗,能闻到空气中的烟火气。
那份烟火气,才是他想守护的东西。
第三日,在万众期盼中,吴哗迎来了求雨的最后一天。
吴晔在第三天,跟皇帝请了一个圣旨,改了求雨的时间。
拖延了两个时辰,吴哗将晴雨图上的时间跟自己的剧本对上,才姗姗来迟。
带着所有人的期盼,或者恶意,他登上祭台。
今天他脸上多了一分凝重,多了几分认真,从他认真的表情中,人们似乎读出了通真先生的一丝紧张。
真心为国,祈求下雨的官员,揪着心指望神仙慈悲,降下甘霖。
而那些见不得吴晔好的人,也期盼吴哗失败,好让他们高兴一番。
其中最紧张的人中,莫过于宋徽宗赵佶本人。
当吴晔一步步走上祭台的时候,他的心仿佛被人用手死死抓着,呼吸都变得十分困难。
此时,吴晔回头,朝着皇帝意味深长的笑了。
这一笑,仿佛化解了赵佶所有的忧愁,他无条件相信吴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