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监督小组组长迟迟无法做出决定之时,实验室主防护屏障的裂缝监测仪发出持续告警,红色数字显示裂缝已缓慢扩展至四十二厘米。
看到这,他暂时搁置三份风险评估报告,选择着眼先解决眼下的麻烦。
监督小组组长站在主控台前,召集了所有内核成员。
“我们还有三小时五十二分钟。”
他调出防护系统的实时数据。
“霍金斯,报告你们的最新发现。”
霍金斯调出一组译码后的能量脉冲串行。
“我们成功解析了最近三十分钟接收到的脉冲信号。”
“这些信号呈现出明确的分层结构:基础层是数学逻辑串行,中间层包含几何图形编码,最外层则显示出类似语言的基本特征。”
“特别是这个重复出现的串行,经过分析,其数学表达相当于一个简单的问候语句。”
“我建议,立即回答它们,开展交流!”
这个结果,让霍金斯有些兴奋。
这说明,对方也想要和他们进行交流。
只要能交流,他相信,肯定就能打探出一些结果。
再不济,也能通过它们释放出的一些信号,分析出它究竟是什么东西。
克莱因立刻提出反对意见。
“我调阅了全球重大事故数据库,发现历史上七次重大科研事故前,都记录到类似的能量特征。”
“八四年的北极光实验室事故,零一年的深空探测信号丢失事件,还有一五年的高能物理对撞机失控事故,前兆特征与我们现在的观测数据匹配度超过80。”
监督小组组长转向技术团队。
“防护屏障的极限承载能力是多少?”
“根据最新测算,屏障最多还能承受两次强度超过150吉焦的能量冲击。”
技术负责人调出结构应力分布图。
就在团队激烈讨论时,刚才的现象再一次出现。
当霍金斯展示译码成果时,外部能量冲击的强度下降了12。
而当克莱因陈述风险时,冲击强度又回升了8。
这种映射关系在随后十分钟内重复出现了三次。
“它确实在关注我们的讨论。”
监督小组组长沉思片刻。
“我决定采取有限接触方案!”
“霍金斯,你们设计一个简单的回应信号,使用最基本的数学串行。”
“克莱因,你们团队负责监控所有安全参数,一旦任何指标超出阈值,立即终止接触。”
霍金斯和克莱因对视一眼,彼此又瞬间别过头。
“是!”
“明白!”
半小时后。
霍金斯团队迅速设计了一个基于质数串行的回应方案,使用二进位编码传输一组基础几何图形。
整个信号持续时间设置为三秒,功率控制在最低水平。
“我们设置了六层安全防护,包括实时功率监控、频率波动检测、能量反射预警等。”。”
克莱因汇报。
监督小组组长仔细审度两人的报告,继续观察,等待最佳良机……
与此同时。
在龙国国家超导约束聚能研究所,李阳正在审阅基石小组的日常监测报告。
报告第三十七页的一条异常记录引起了他的注意。
李阳调出历史数据比对,眉头微微一挑。
他立即在通讯系统中,把曹启东叫过来。
接到通知后,曹启东赶到主控室。
“我们也发现了这个异常。”
李阳立即召集内核团队进行紧急分析。
基石小组的负责人调出详细监测数据:
“这些波动具有明确的指向性,源方位角在245度至248度之间,仰角12度。”
“通过三角定位分析,信号源大致位于太平洋中部局域。”
“时间点也很值得注意。”
曹启东补充道。
“所有异常波动都发生在鹰酱国实验室事故之后的时段。”
“第一次波动记录正好是他们在实验中出现能量峰值后的第三小时。”
几人依次汇报各自小组的发现,李阳耐心听着,不时点头。
一个小时后,听完他们的汇报,李阳下令。
“提升监测级别,所有观测设备进入高伶敏模式。”
“记住,只进行被动监测,禁止任何形式的主动探测回应!”
曹启东和基石负责人同时点头。
“是!”
在接下来的分析中,基石小组有了更深入的发现。
“这些能量波动的数学基础结构,与我们研究的&039;逻辑混沌随机源&039;存在深层次关联。”
小组负责人在报告中指出。
“特别是在非线性变换后,两者在相空间中的轨迹显示出惊人的相似性。”
曹启东团队也报告了新发现。
“虽然目前波动幅度都在安全阈值内,但如果强度继续增加,可能会影响等离子体约束的稳定性。”
李阳吩咐道。
“你们两个团队,进行联合分析,但要严格限定在理论研究和数据仿真范畴。”
“同时,所有的分析,必须在隔离网络中进行,禁止任何与实际系统的连接测试!”
曹启东和基石小组的负责人早就有这样的打算,有了李阳的明确指令后,立马着手行动。
而就在龙国团队深入分析的同时,鹰酱国实验室的准备也进入了最后阶段。
霍金斯团队完成了信号发射程序的最后调试,克莱因团队确认了所有安全监控系统运行正常。
“发射倒计时三十秒。”
监督小组组长发出指令。
全体成员摒息凝神,注视着主控台上的各项参数。
“十秒。”
“五秒。”
“发射!”
一束微弱的信号波通过防护屏障的特定发射单元向外传送。
信号持续时间严格控制在三秒内,功率保持在缺省的最低水平。
信号发射结束的瞬间,实验室内部一片寂静,所有监测设备都在全力运转,等待着可能的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