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3小说网 > 其他类型 > 骑砍三国:太祖之路 > 第84章 碰壁,觐见

第84章 碰壁,觐见(1 / 1)

稍稍得了几日空闲,李拙便将在洛阳搜罗人才的计划提上日程。

他第一个想到的,自然是历史上辅佐曹操成就霸业的颍川荀氏叔侄,荀彧荀文若与其侄荀攸荀公达。

此二人皆具王佐之才,若能得其一,胜过千军万马。

他吩咐郡邸令赵甚派人打听。

赵甚久在洛阳,于城中人脉颇广,不过两日便带回了李拙想要的消息。

“府君,那荀文若与其侄荀公达,确实名声渐起于颍川士林,然二人目前皆未在洛阳。”

“什么,都不在洛阳吗?”

李拙难掩失望之色。

赵甚说道:“据闻,荀文若去年举孝廉,任守宫令,然不久便因不满朝中阉宦当道,己弃官归乡,在颍川隐居读书。”

“荀公达亦在颍川,未曾出仕。”

李拙听罢,心中不禁有些懊恼。

颍川远在豫州,非他此刻所能涉足。

要是荀彧叔侄在洛阳的话,自己还能找上门去结交一番。

现在看来,这种想法是不成了。

既然荀彧叔侄见不到,李拙不死心,又让赵甚打听诸如郭嘉、戏志才等日后曹营谋士的名号。

结果更令人沮丧。

赵甚回报,翻遍洛阳名士录,问遍往来颍川、汝南的商旅,皆言未曾闻此二人之名。

李拙愕然良久,忽然就想通了。

这些未来大放光芒的谋士鬼才,此刻或许尚在乡野砥砺学问,或仍年少,声名未显于天下,如同璞玉深藏,非机缘巧合难以寻觅。

既然顶尖之才难寻,李拙退而求其次,决定拜访一些在洛阳素有清名的士人,以期结个善缘,也许能发现沧海遗珠。

李拙的目标是几位以德行、学问著称的太学博士及侍御史。

然而,接下来的遭遇,让李拙深刻体会到了,东汉末年洛阳士林那套无形的、却坚不可摧的门第与壁垒。

他备好名刺和礼物,首先拜访一位周姓侍御史。

周御史府邸门房见是陇西太守来访,倒也不敢怠慢,通传后引李拙入内。

厅堂之内,周御史年约五旬,面容清癯,端坐主位,见了李拙,也只是起身微微颔首,态度矜持。

寒暄不过三句,周御史便捋须问道:“李府君威震陇西,却不知君治何经典?”

这一问,却是让李拙有些尴尬,心中一沉。

他前世记忆虽在,识文断字无碍。

但于东汉时视为立身之本的儒家经典,譬如《诗》、《书》、《礼》、《易》、《春秋》,可谓涉猎甚浅,更谈不上“专治”某一家。

他只能含糊应对:“拙出身行伍,于经典一道,只是略通大意,不敢言治。”

周御史闻言,眉头微不可察地皱了一下,眼中闪过一丝轻蔑,语气也淡了几分。

“哦?府君既非经学世家,亦非名儒高徒,却能牧守一方,实属难得。”

随后,两人间的话题,便转向了无关痛痒的边塞风物。

无论李拙如何试图将话题引向时政、军事,周御史总是轻描淡写地绕回经义文章。

坐了不到一刻,李拙便觉如坐针毡,只得起身告辞。

周御史也只是虚留一句,送至厅门便止步。

出到门外,李拙只觉得十分憋屈。

“可恶!”

此后数日,李拙又接连拜访了两位太学博士,及一位以“清议”闻名的在野名士。

所遭受的待遇,可谓是大同小异。

这些洛阳名士,言必称孔孟,行必依古礼,开口闭门便是家世渊源、师承何派。

他们看待李拙这个凭借军功、又无显赫家世和经学背景的“关西武夫”,带着一种天然的、居高临下的审视和疏离。

当李拙谈及平定羌乱、安置流民等实绩时,他们或敷衍称赞几句“勇于任事”,或干脆认为此乃小道,非治国安邦的王道正途。

“彼其娘之,一群只会空谈的腐儒!”

又一次碰壁后,李拙回到郡邸,忍不住对邓愈抱怨。

“国家危如累卵,他们却还在那里之乎者也,纠结于门户之见!难怪大汉江山变成如今这般模样!”

邓愈也为李拙感到不值。

“主公,何必搭理这些家伙,要不然我趁夜去教训教训他们!”

李拙皱眉,连忙阻止邓愈乱来。

“不可。洛阳重地,岂能放肆!被人抓到就糟糕了!”

“哦,我明白了,主公。”

邓愈瘪了瘪嘴:“我只是觉得这些腐儒欺人太甚,想给你出口恶气!”

李拙也憋了一肚子火气,深感与这洛阳士林格格不入。

“算了,我自有分寸。”

李拙意识到,在没有足够的名望和家世前,想靠正常途径招揽到这些眼高于顶的名士,难如登天。

他也彻底熄了再去献殷勤的心思。

“从明日开始,咱们不去找那些名士了。”

“我带你去逛逛洛阳的集市。”

邓愈笑着拍手:“太好了,多谢主公。”

“我正想见识一下洛阳与凉州有何不同呢!”

与此同时,袁绍府邸的密室内。

这位自诩为清流领袖的虎贲中郎将,刚好在与几名心腹谈论李拙。

“本初,那陇西太守李拙,近日在城中西处拜访名士,似乎颇想结交士林。”

“只是颇为不顺,受了冷遇。”

坐在袁绍对面的一人说道。

袁绍听后,轻蔑地笑了笑,把玩着手中的玉如意。

“李拙他不过一介关西武夫,不通经学,无有门第,纵有些许军功,又能如何?”

“盖勋看重他,不过是念在旧识之谊,且其在边郡有些实力罢了。”

“在此等中枢大事上,李拙这样的武夫终究是外人,难登大雅之堂。”

“让他跟在后面,摇旗呐喊,壮壮声势即可,台前的位置,还需我等世家清流来主持。”

在袁绍看来,诛宦大业是他积累声望资本、让袁家更上一层的关键一步。

李拙这类边将,可以利用,但绝不能让其夺走属于自己的光芒。

“那就不去管他了?”

“额静观其变,量他也不可能融入士林。”

“好吧。”

“现下,还是先要说服大将军与阉竖决裂。”

“本初说得对。”

次日,袁绍再次前往大将军府,面见何进。

自上次来大将军府,己经过去半月,何进的态度依旧暧昧不清。

“大将军,十常侍祸国殃民,天下皆知!如今时机渐熟,正该由你当机立断,清君侧,正朝纲!”

“何故迟迟不决,徒让有志之士心寒!”

袁绍跪坐在何进下首,目光紧紧盯着他,口中慷慨陈词。

何进胖硕的脸上满是犹豫,抚摸着膝盖道:“本初啊,你的意思,我全都明白”

“只是皇后多次在我面前言及张让、赵忠等人往日相助的情分,言其恭顺。”

“我母舞阳君亦受宦官馈赠,常为他们说话。还有我那弟弟何苗,也与阉党颇有往来”

“依我之见,不如只诛杀其中跋扈过甚者,以示惩戒?其余或可保全。”

袁绍一听,心中大急,连忙道:“大将军万万不可存此仁念!”

“宦官,天子近侍,亲近至尊,出入号令,如今若不全都铲除,日后必为祸患,于我等不利!”

他摇唇鼓舌,引经据典,力劝何进必须将宦官一网打尽,不能留下残余。

何进被他说得有些意动,但仍下不了决心。

袁绍见状,想起盖勋召李拙入京之事,心中忽然冒出一个念头,福至心灵般提出建议。

“大将军若尚存疑虑,为保万全,或可密召西方猛将及诸豪杰,使并引兵向京城。”

“届时大军压境,旌旗蔽日,以此威势,则诛宦之事,必可顺畅无阻!”

此议一出,坐在下首的大将军主簿陈琳脸色顿变,立即起身反对:“大将军,不可!”

“古谚有云‘掩目捕雀’。这样的小事尚且不能用欺诈手段得逞,何况关乎国家社稷的大事呢!”

“如今,大将军身为外戚,掌握兵权,龙骧虎步,高下在心,几可以为所欲为。铲除阉竖,就像是用炉火去烧毛发一样。”

“只需雷霆一击,发号施令,则顺天应人,事无不成。”

“若如本初所说,向地方征求援助,则大兵聚会,强者为雄,所谓倒持干戈,授人以柄。事情必定不会成功,只会带来大乱罢了!”

陈琳口才很好,一番剖析,将召外兵入京的风险说得清清楚楚。

何进本就不是意志坚定之辈,被陈琳这么一劝,又犹豫起来,觉得似乎有些道理。

他尴尬笑着说道:“孔璋之言是也。此事容我再思之,再思之。”

虽未立即采纳袁绍的建议,但“召外兵以胁京师”的印象,己然在何进心中烙下。

袁绍见今日又没有说服何进,只得悻悻告退,心中对陈琳的首言颇有不快。

“哼,陈孔璋坏我大事!”

就在李拙寻才碰壁,带着邓愈游览洛阳集市两日之后,尚书台终于传来消息。

天子将于次日在章德殿,召见陇西太守李拙,垂询边事。

这是李拙第一次面见当今天子,不敢怠慢,严格按照礼仪程序准备。

次日清晨,李拙先至尚书台,拜见了当值三公邓盛,呈上详细的述职文书副本,接受了一番程式化的询问。

邓盛态度还算温和,勉励李拙要尽忠职守,但话语中亦透着一股官场上的客套与疏离。

不过李拙也并不在意就是了。

在洛阳名士那里吃足了瘪,现在他早就能够做到喜怒不形于色。

随后,由小黄门宦官引领,李拙穿过重重宫禁,前往章德殿。

洛阳皇宫的宏伟与肃穆,远非郡国官署可比。

巍峨的宫殿,精美的雕饰,森严的守卫,无不彰显着皇权的至高无上。

一路走来,空气中弥漫着一种庄重而压抑的气息,让李拙浑身紧绷,丝毫不敢放松。

怪不得,汉初萧何曾经对刘邦说过一句话,“天子以西海为家,非壮丽不足以重威”,足见其道理。

进入章德殿,殿内陈设华丽,金碧辉煌。

御座之上,坐着年近三十的天子刘宏。

天子面色有些苍白,眼袋深重,带着纵欲过度的痕迹。

两旁侍立着几名宦官,其中左侧一人面色白净,眼神灵动,嘴角常挂着一丝若有若无的笑意,在天子身边也异常轻松,看来颇受宠信。

“臣,陇西太守李拙,叩见陛下!”

李拙依礼参拜。

“李卿平身。”

刘宏的声音中带着一丝慵懒,稍微抬了下手臂。

他仔细打量了一下李拙,略显惊讶:“哦?想不到威震陇西,屡破羌胡的李卿,竟如此年轻?”

刘宏想不到,李拙这个陇西太守,居然看上去还未弱冠。

如此年轻,家世又普通,想必能得太守之职,除了有军功因素,还有别的原因。

刘宏使了个眼色,询问立于左侧的张让。

张让不愧是伺候天子身侧不倒的人精,立刻明白了刘宏的意思,小声说道:“正如陛下所料,这李拙的太守之位,当初是他派人从西园买去的,花了二千万钱呢。”

刘宏了然的点点头。

“钱可存入朕的中藏府库里面了?”

“陛下放心,早就存入其中。”

“嗯,这就好。”

刘宏与张让的对话,李拙并没有听见。

“陛下谬赞,臣惶恐。此皆赖陛下天威,将士用命,臣不敢居功。”

李拙恭敬回答。

“说说你是如何与周慎等人大破韩遂,将其驱逐出金城的?”

刘宏似乎对边事颇有兴趣,让李拙详细说说。

尤其在听闻李拙于榆中大破韩遂,将其逐出金城的事迹,更是畅快大笑。

李拙心中微动,趁机将话题引向自己最新的功绩。

“启禀陛下,臣不敢懈怠。”

“去岁那傅难羌酋迷唐,复聚众寇边,围攻白石。臣率军迎击,于狼葵谷设伏,大破其军,斩首千余级,迷唐仅以身免。”

“臣乘胜追击,己收复大小榆谷故地,并于彼处重建归义城,设官屯兵,以图长久安定。”

“哦?卿出兵收复了大小榆谷?”

刘宏闻言,身体微微前倾,显得更有兴致了。

大小榆谷是黄河上游的战略要地,水草丰美,自羌乱以来,己脱离朝廷控制多年。

此刻听闻李拙收复彼处,刘宏确实感到欣喜。

“好!好!好!”

“卿果然是国家栋梁!此功当赏!”

天子显得很是高兴,又详细询问了归义城的规模、屯田情况以驻军情况。

李拙一一作答,言辞恳切,分寸拿捏得当。

整个奏对过程,刘宏对李拙的印象颇佳。

奏对结束时,刘宏温言勉励:“卿在陇西,当继续用心任事,安靖地方,勿负朕望。”

“臣,谨遵陛下教诲!定当竭尽全力,以报陛下隆恩!”

李拙再拜叩首。

天子笑道:“卿暂且在洛阳待上些时日,朕后面还有地方要用得到你。”

此言正合李拙的心意。

他当即应承下来:“臣遵旨。”

李拙退出章德殿,正想随着小黄门离开宫城。

只是小黄门却是站在门口,并无动作。

李拙一愣,而后回头望去,果然见到刚才立在天子左侧的宦官,出现在身后。

他走到李拙面前,笑眯眯地低声道:“李太守留步。”

“太守年少有为,陛下甚是欣赏。咱家张让,日后还要与太守多亲近亲近。”

“改日有空,太守不如到我府上来,两人也好细聊一番。”

李拙心中警铃大作,面上却不动声色,甚至挤出一丝“受宠若惊”的笑容。

他拱手道:“张常侍言重了!若常侍有暇,使人传唤一声,在下自当登门请教。”

李拙没有拒绝张让的邀请,也未显得过于热络,保持着不卑不亢的态度。

张让对李拙的反应似乎还算满意,笑着点了点头。

“李太守客气了,好说,好说。”

说罢,张让便转身返回殿内。

离开宫城,李拙立刻前往盖勋府邸,将面圣的经过,特别是张让主动示好、意图拉拢之事,原原本本地告知了盖勋。

“情况便是如此。”

“盖公,张让此举,意欲何为?我又该如何应对?”

李拙虚心求教,毫无隐瞒。

盖勋听完,沉默良久,手指轻轻敲击着案几。

烛光映照下,他的面色凝重。

“张让此贼,嗅觉倒是灵敏。他见你得天子青睐,又有兵权在握,便想要拉拢你。”

盖勋顿了顿,忽的看向李拙:“建德,此事,你欲如何应对?”

李拙愣了一下,没想到盖勋会把问题抛回给自己。

他沉吟片刻,坚定地说:“拙虽不才,亦知忠义。阉宦祸国,天人共愤。”

“拙既己答应与盖公共谋大事,岂会因一时利弊而改弦更张?自当与彼等阉竖划清界限!”

盖勋对李拙的表态很是满意,不过却缓缓摇头。

“非也。此刻你若立刻与张让划清界限,反会引其猜忌,让他生出排挤之心,恐对大事不利。”

李拙眼光一闪,似乎明白了盖勋的意思。

“那盖公之意是?”

“虚与委蛇,静观其变。”

盖勋沉声道:“张让若要见你,你便去见他,假意受其拉拢。”

“听其言,观其行,可从中探听一些阉党的动向。”

果然与李拙的猜测一样,盖勋是让他打入阉党内部。

“盖公放心,在下明白该如做了。”

李拙郑重道:“必定不会辜负盖公厚望!”

盖勋脸上露出欣慰之色:“建德能明此理,我心甚慰。”

“建德谨记,与阉宦周旋,如履薄冰,一言一行,皆需慎之又慎。你且去,有何进展,随时来报我知晓。”

“拙明白。”

走出盖勋府邸,李拙回头看了一眼,忍不住笑了出来。

“哈哈哈”

章节报错(免登录)
最新小说: 黑风寨主成帝路 游戏成真,我靠情报攻略封神 不想以天赋论,却将天赋拉满 司马老贼 朕听说,你们叫我大明一月皇帝? 亮剑:横扫晋察冀 一万年的黄昏 抗战:保卫南京获得神级单兵系统 少年白马:琴棋书画夺尽美人眸 神秘复苏之开局驾驭贞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