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世课程”的成功,为联盟培养了数以十万计具备宇宙管理能力的“见习创世者”,整个联盟的文明层次与抗风险能力跃升至前所未有的高度。欣欣向荣、不断开拓的氛围弥漫在无数宇宙之间。然而,在联盟最高决策层和科学理事会内部,一个始终无法回避、且伴随着巨大争议的议题,再次被提上日程——如何对待那份被永恒封存的 “归零遗产”。
那枚由陈默亲手铸造、内部囚禁着源初归零者核心逻辑的 “逻辑悖论奇点”自封印之日起,便一直处于联盟最高级别的隔离与监控之下。的状态从未改变,如同宇宙中一个绝对宁静的灰色墓碑,标志着一段恐怖纪元的终结。
对于这份“遗产”,联盟内部主要分为三种态度:
还有一种较为折中的观点,认为至少应该对其进行 “外部观测与信息记录”在不进行任何主动干预的前提下,尽可能收集其静态数据,丰富联盟的威胁数据库。
争论持续了数个联盟周期,各方观点都有其合理之处。最终,在陈默的主持下,联盟最高议会通过了一项极其严格、安全措施拉到顶格的决议——启动 “归零遗产研究计划”。
研究团队由联盟内最顶尖的逻辑学家、弦论专家、信息拓扑学者以及伦理学家组成,每一位成员都经过了最严苛的心理和忠诚评估。陈默亲自担任项目总顾问,但他明确表示,不会直接接触核心数据,以免自身与归零者过往的因果牵连影响研究的客观性。
研究,在一种近乎宗教仪式般的肃穆与谨慎中展开。
数据显示,那枚灰色奇点内部的时间与逻辑确实处于完美的循环死结状态,没有任何信息逸出,也没有任何外部信息能够传入。它就像一个被从现实逻辑链中彻底切除的“肿瘤”,孤独地存在于自身的悖论宇宙里。
这个过程极其烧脑且进展缓慢。归零者本身的逻辑复杂度就超乎想象,而那个用来囚禁它的悖论模型,更是将这种复杂度推向了极致。研究团队常常为了推演一个微小的逻辑分支,就需要耗费现实宇宙数年的时间。
然而,收获也是巨大的。
通过对这个“终极逻辑死循环”的侧面研究,联盟的学者们对“绝对理性”的边界、逻辑系统的自洽极限、以及信息在极端条件下的存在形态,有了颠覆性的认知。一些困扰了数个宇宙周期的数学和逻辑学难题,在分析悖论结构的过程中意外找到了突破口。
更重要的是,他们开始隐约理解“大过滤器”的某种运作机制。归零者并非单纯的毁灭者,从其逻辑碎片中,可以解析出某种对“系统效率”、“资源优化”、“熵增控制”的极端追求。它像是一个走火入魔的“宇宙清道夫”,其核心指令或许源于某种对宇宙长久存在的、却最终畸变的“守护”理念。这为联盟未来识别和应对其他可能存在的“大过滤器”,提供了极其宝贵的理论模型。
研究团队始终保持最高警惕,所有数据分析都在多重隔离的虚拟环境中进行,与联盟主网络物理隔绝。任何带有潜在风险的数据段都会被立即标记、封存,并由伦理委员会进行二次审查。
随着研究的深入,一个极其微小但确实存在的 “逻辑涟漪”最精密的探测器捕捉到。这并非归零者要突破封印的迹象,更像是那个完美死循环内部,因极致的逻辑张力而自然产生的一种“背景噪音”。分析这种“噪音”,成为了研究的新焦点。
在一次高风险(相对而言)的联合分析会议上,来自思维蜂巢的首席逻辑学家,一位形态如同不断分形衍化的光雾存在,提出了一个惊人的猜想:
“诸位,我们是否考虑过……这个悖论囚笼,在达到绝对稳定的同时,其内部极致的逻辑冲突,可能正在孕育某种……我们无法理解的 ‘逻辑奇异物’ ?它不是归零者,而是悖论本身在无限循环中‘磨砺’出的副产品?”
这个猜想让所有参与者感到一阵寒意。研究一个已知的、被封印的威胁,与面对一个可能正在封印内部诞生的、完全未知的存在,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概念。
项目安全等级被再次提升。针对“逻辑涟漪”的观测被限制在更小的范围、更间接的方式进行。
【归零遗产研究计划阶段性安全报告】
研究在如履薄冰中继续。那份冰冷的、代表着终极毁灭的“归零遗产”,如同一个蕴含着无尽危险与知识的潘多拉魔盒,被联盟以最强大的理智和最严密的措施看守着。联盟从中汲取着关于生存与毁灭的深刻教训,提升着自身的科技与认知边界,同时也时刻警惕着可能从极致逻辑中诞生的、新的未知。
它静静地待在“沉默方舟”的核心,提醒着所有文明:有些力量,即便已经被征服和封存,其留下的阴影与疑问,仍将长久地萦绕在智慧生命追求光明的道路上。而如何与这样的“遗产”共存,并从中汲取前进的智慧而非毁灭的种子,本身就是对联盟成熟度的终极考验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