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仁杰听闻长孙顺城讲述王猛之事,微微皱眉,神色凝重地追问道:“那后来呢?王猛又是如何被发现的?”
长孙顺城轻抿了一口酒,缓缓放下酒杯,继续说道:“是有人向朝廷举报,声称王猛与敌国暗中勾结,私自传递军情。朝廷获此消息后,即刻派人将王猛抓捕入狱。然而,还未来得及详细审问出个所以然,王猛就莫名其妙地死在了监狱之中。当时凉州卫呈递给朝廷的奏报称,王猛是畏罪自杀。”
狄仁杰目光陡然一凛,追问道:“通敌叛国这般重大罪名的将领突然死亡,军中难道就没有其他不同的看法吗?”
长孙顺城缓缓点头,神色变得愈发严肃起来,说道:“确实有不同的声音。当时军中流传着另一种传闻,说通敌卖国之人并非王猛,他实则是被冤枉的。他在军中突然死亡,极有可能是被人灭口。而那幕后黑手,便是当时的凉州卫大将军,也就是如今的平西侯薛青云。”
狄仁杰听闻此言,面色瞬间大变,显然这背后隐藏的隐秘远远超出了他的预料。他沉思片刻后,又问道:“老爷子,军中既有这种传闻,朝廷难道没有派人深入调查吗?”
长孙顺城长叹一声,说道:“朝廷自然是派了,而且一连派了三批人。每一批皆是挑选的精明能干、经验丰富之辈,他们深入调查,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然而,这三批人回来之后给出的结论却出奇一致,均未找到薛青云通敌卖国的证据。”
狄仁杰眉头紧锁,紧追不舍地问道:“即便没有确凿证据,朝廷就如此轻易地放过此事了吗?”
长孙顺城苦笑一声,无奈地说道:“朝廷自然不会轻易罢休。虽说没有找到证据,但出了这等事,朝廷怎会放心再将兵权交予他。毕竟军心不稳乃是大忌。于是,太宗皇帝便封他为平西侯,将江州作为他的封地,也算是给他一个较为体面的安置。”
狄仁杰若有所思,缓缓分析道:“如果传言属实,那么王猛确实是被冤枉的。如此一来,王家那个消失的第二子前来复仇,倒也合乎情理。而且一旦确定王猛是被冤枉的,那么举报他的那几人便涉嫌诬陷,甚至连平西侯薛青云也极有可能牵扯其中。
长孙顺城微微点头,深表赞同道:“你分析得很有道理。这王家第二子倘若还活着,想必是知晓了当年父亲被冤枉的真相,所以才隐姓埋名,伺机复仇。只是这复仇之路必定艰难万分。薛青云如今身为平西侯,在江州城经营多年,势力庞大,手下爪牙众多,想要扳倒他,绝非易事。”
狄仁杰目光中透露出坚定的决心,说道:“老爷子放心,我狄仁杰既然接手了此事,就定会彻查到底。无论薛青云的势力多么庞大,只要他做了违法乱纪之事,就绝不可能逃脱法律的制裁。”
长孙顺城看着狄仁杰,眼中满是赞赏之色,说道:“你有这份决心固然很好。不过,此事切不可操之过急,还需从长计议。薛青云老谋深算,你稍有不慎,便可能打草惊蛇。”
狄仁杰微微点头,说道:“老爷子所言极是。我打算先从王猛当年的旧部入手,看看能否从中找到一些有用的线索。同时,也会继续暗中监视薛青云的一举一动,寻找他的破绽。”
长孙顺城端起酒杯,说道:“好,那就预祝你早日查明真相,还江州城一片太平,也给当年含冤死在监狱中的王猛一个交代。”
狄仁杰也端起酒杯,与长孙顺城碰杯后,一饮而尽。此时,夜己深沉,华云亭外,虫鸣声此起彼伏。狄仁杰和长孙顺城又聊了一会儿,便起身告辞。
狄仁杰脚步匆匆地回到刺史府,一路上,长孙顺城所讲述的那些隐秘往事,如同沉甸甸的巨石,压在他的心头。回到书房后,他顾不上一路的疲惫,立刻吩咐下人唤来李元芳。
不多时,元芳神色匆匆地赶来。一进门,见狄仁杰面色凝重,二人便知必有要事。元芳率先开口,语气中带着一丝急切:“大人,是不是从长孙老爷子那打探到什么关键信息?”
狄仁杰微微点头,神色严肃地将长孙顺城所讲的关于王猛通敌叛国案,以及背后可能涉及平西侯薛青云的种种传闻,原原本本地说了出来。元芳听闻后,皆是大惊失色。
李元芳皱着眉头,满脸担忧地说道:“大人,若这传闻属实,那薛青云以及举报王猛的那些人都是罪该万死。不好,薛青云在江州经营多年,稍有不慎,便可能打草惊蛇,让整个调查陷入被动。”
元芳手按剑柄,眼神中透露出坚定不移的光芒,斩钉截铁地说道:“大人,不管前方有多少艰难险阻,属下定当全力辅佐大人,定要将这背后的真相查个水落石出,还王猛将军一个清白,给江州百姓一个公道。”
狄仁杰微微颔首,肯定地说道:“元芳,你说得很对。此案虽万分棘手,但我们绝不能有丝毫退缩。当下有两件紧要之事亟待解决。其一,要尽快寻找到王猛当年的旧部,他们或许知晓更多不为人知的细节,这些细节极有可能成为我们破案的关键线索;其二,要暗中加强对薛青云的监视,密切留意他的一举一动,特别是他与哪些人频繁往来,这其中或许隐藏着重要的突破口。”
李元芳抱拳行礼,语气坚定地说道:“大人,寻找王猛旧部的任务就交给属下去办。属下曾经在凉州卫服役过,在那边有些旧友。”
狄仁杰点头叮嘱道:“好,元芳,此事就托付给你了。但一定要万分小心,切不可让薛青云的爪牙察觉到任何异常。一旦被薛青云以及帮凶察觉,不仅会危及你的安危,还可能导致整个调查陷入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