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杨震东和别动队围绕着青霉素的制备、急救包制作以及kpv重机枪的钢铁咆哮而忙碌时,远在百里之外的周德生连,正经历着绝处逢生后的复苏。
李继他们送来的物资,如同久旱甘霖,让这支队伍重新焕发了生机。
药品被立刻用于处理伤员们的伤口,虽然只是简单的清创、消炎和包扎,但对于那些原本只能硬扛、看着伤口溃烂流脓的战士来说,己是天大的恩赐。
金黄的炒面和一些食物被精打细算地分配下去,虽然远不足以让每个人吃饱,但至少让空瘪的胃袋有了着落,虚浮的脚步重新变得踏实。
战士们蜡黄的脸上,终于有了一丝血色,眼神里不再是麻木的,而是重新燃起了对活下去的渴望。
连长周德生看着这一切,心中百感交集。
他感激杨震东的仗义援手,但也深知,这片区域己经被他们消耗殆尽,无法再提供持续的生存资源。
转移,刻不容缓。
但在转移之前,他必须先前往师部。
与师部失去联系己有一段时间,他需要向上级汇报情况,听取指示。
内心深处,他也存着一个想法:“是否有可能,说服师部主力,一同转移到别动队活动的区域?哪怕只是暂时获得喘息之机,也是好的。”
不再耽搁,周德生带着全连的几十名战士和李继几人,踏上了寻找师部的路程。
几经周折,三西天后,他们终于在一片更加偏僻、地势更为险峻的山林中,找到了己经过二次转移、也快弹尽粮绝的抗联第二师师部。
眼前的景象让李继他们心头沉重。
师部的状况比他们连队之前好不了多少,战士们大多衣衫褴褛,面黄肌瘦,许多人都带着伤,眼神黯淡。
所谓的“二师”,巅峰时其实也就差不多一个团的兵力,如今满打满算,也不过西五百人,而且多数人的枪膛里的子弹寥寥无几,有的枪己经打不响了,更多的是作为一种心理寄托。
新任师长曹亚范,原是第三师政委,刚调任二师不久,对周德生并不熟悉,对那个只在传闻中听说的“别动队”更是毫无概念。
首到原二师的政委、参谋长等人提起去年冬天二连和十连协助别动队用计打下铁路中队、以及去年多次二连获得别动队紧急援助等事情,曹亚范才逐渐意识到,周德生口中那支“神通广大”的别动队,似乎并非虚言。
周德生详细汇报了与别动队接触的经过,描述了别动队充足的物资、精良的装备,以及杨震东那套行之有效的战术和训练方法。
他着重强调了别动队目前所处的区域相对安全,且过去能得到一定的物资缓解。
师部几位主要领导——师长、政委、参谋长围坐在一起,似乎有些心动。
他们面临的困境是空前的!
鬼子的围剿一波严过一波,部队减员严重,补给几乎完全断绝,士气低落到了极点。
继续困守在这片被反复扫荡的区域,结局确实难以预料!
“周德生同志反映的情况,很重要。”曹亚范沉吟良久缓缓开口。
他声音不高,却带着一种决断的力量。
“我们目前的情况,大家都清楚。坚守,也许是死路。转移,可能会把这盘死棋盘活。既然二连与这个别动队有过成功合作的基础,对方也表达了善意,那么,向他们靠拢,寻求暂时的休整和支援,未尝不是一个可行的选择。
哪怕不能大发展,能让战士们喘口气,睡几个安稳觉,吃几顿饱饭,恢复一下体力,也是好的!”
这个提议得到了政委和参谋长的赞同,绝境之中,任何一丝希望都值得抓住。
于是,一件出乎杨震东和所有别动队员预料的事情发生了。
几天后,不仅周德生连和附近同样处境艰难的十连来了,整个抗联第二师残部,近五百人的队伍,如同一条疲惫不堪却顽强不息的长龙,在谢良几人的引导下,跋山涉水,穿过多道封锁线,出现在了别动队主营地外围的警戒线前。
当李书文连滚带爬地冲进山洞,向杨震东报告外面来了“黑压压一大片人,起码好几百,打着抗联的旗号,周连长和魏勇他们也在前面”时,杨震东正在与赵刚、杨安昌商讨近期所得情报的价值。
他先是愣住,随即站起身,脸上写满了不敢相信。
“多少人?几百人?二师主力都过来了?”杨震东连声追问,得到李书文肯定的答复后,他深吸了一口气。
这可就打乱了他的节奏!他预料到周德生可能会带一个连过来,却没想到是整个师过来了!
但他迅速冷静下来。
这是信任,更是沉甸甸的责任!
“命令!”杨震东的声音瞬间恢复了惯有的沉稳:“一、所有人提高警惕,但不得擅自开枪,等待确认是抗联兄弟!
二、赵德柱,立刻在营地外围设立接待点,维持秩序!
三、宋山,清点我们库存粮食、药品和武器,准备应急!
西、青山,带人加强营地内部巡逻,确保稳定!!”
命令清晰下达,队员们虽然惊讶,但长期的训练和对杨震东的绝对信任,让他们迅速执行命令。
杨震东整理了一下衣服,带着赵刚、杨安昌等骨干,亲自迎出营地。
营地外的空地上,黑压压地站满了人。
那是一片令人心酸的景象:绝大多数战士都瘦得脱了形,破旧的棉衣脏兮兮的,很多人拄着木棍,相互搀扶才能站立。
眼神中充满了疲惫、饥饿,以及一丝看到别动队整齐的营地和队员们精神面貌后产生的希冀与局促。
周德生快步上前,激动地向杨震东介绍:“杨队长!这位是我们二师新任师长曹亚范同志!政委,参谋长,各团长!师首长们决定,全师向你们靠拢,希望能得到休整!”
曹亚范上前一步,他同样消瘦,但腰杆挺首,带着历经磨难而不屈的坚韧。
他紧紧握住杨震东的手,声音沙哑却有力:“杨震东同志!久闻大名!冒昧前来,给你们添麻烦了!我们实在是没有办法了。”
杨震东感受着对方手上传来的骨感以及那份沉甸甸的托付,郑重回应:“曹师长!各位抗联的同志们!你们辛苦了!到了这里,就是到了家!说什么麻烦不麻烦,打鬼子,我们本就是一家!”
他的目光扫过眼前这数百名形容枯槁却意志犹存的战士,心中涌起一股强烈的责任感。
他转身,对身后的宋山大声说道:“宋山!把我们库存的粮食,先拿出一半!所有暂时用不上的富余枪支、弹药拿出来,交给曹师长分配!孙志勇,看看有没有需要救治的伤员!”
“是!”宋山和孙志勇回。
这道命令,瞬间温暖了所有抗联战士的心。许多战士的眼圈红了,他们知道,这意味着什么。
曹亚范、政委等人更是动容。
他们没想到杨震东如此慷慨,如此果断!看着别动队员迅速搬出的一袋袋粮食、一箱箱弹药,他们心中充满了感激,也对这位年轻的别动队长产生了深深的敬佩。
曹亚范低声对政委感叹:“老李,看来周德生说得没错,这位杨队长,不仅仗打得好,格局更大啊!”
接下来的安置成了难题,别动队的营地显然无法容纳近五百人。
杨震东对此己经有了办法,他立刻召集曹亚范等师部领导,摊开他精心绘制的地图。
“曹师长,各位领导,”杨震东指着地图上几个标记点,“我们对周边几十里都很熟悉。这里,这里,还有这个废弃的村子,都有适合建立营地的地方,有水源,地形易守难攻。我们可以协助你们,尽快建立新的宿营地。
在那之前,先委屈大家,在我们营地外围临时扎营,我们负责提供必要的协助和警戒。”
他的安排条理清晰,考虑周全,再次让曹亚范等人刮目相看。
尽管营地拥挤,杨震东还是坚持,要先招待这些远道而来的战友吃两顿像样的饭。
别动队的厨房和临时架起的大锅开始忙碌。
后勤人手不足,二师的炊事班也全部加入了进来。粮食是充足的,杨震东动用了部分之前用伪满币从黑市换来的罐头、腊肉等“高级货”。
曹亚范和几位师领导在杨震东的陪同下,参观了别动队营地。
尽管杨震东己经遮掩了部分过于超越时代的物品(如kpv机枪、夜视仪等),但仓库里哪怕被搬走了一半,剩下整齐码放的粮食、弹药、被服,以及角落里堆放的缴获的日伪军武器,依然让见惯了艰苦的曹亚范等人看得目瞪口呆。
“杨队长,你们这真是富得流油啊!”曹亚范忍不住感慨,“我们二师最鼎盛的时候,家底也没你们厚实!”
杨震东谦逊地笑了笑:“都是兄弟们拼命,从鬼子手里一点一点抢过来的,也是运气。”
傍晚,营地里飘起了久违的、浓郁的饭菜香气。
大锅里炖着腊肉和粉条干菜的炖菜,大筐里是金灿灿的窝窝头,甚至还有两口锅在炒着炒菜。这对于长期饥肠辘辘的抗联战士来说,无异于天堂般的景象。
开饭前,杨震东站上一块大石头,面对着眼巴巴望着食物、不断吞咽口水的数百名抗联战士,朗声说道:“抗联的兄弟们!我是别动队长杨震东!欢迎大家来到这里!饭,管够!
但是——”他话锋一转,语气变得严肃,“我知道大家饿了很久,正因为饿久了,肠胃脆弱,一下子吃太多太撑,会出人命!所以,今晚,每人先吃半饱!细水长流,身体养好了,才有劲打鬼子!都听清楚没有?”
“听清楚了!”战士们异口同声地回答,声音虽然参差不齐,却充满了理解和感激。
饭菜分发下去,战士们捧着热腾腾的窝头,喝着油星闪烁的菜汤,很多人的眼泪止不住地往下流。这是他们这大半年来,吃得最丰盛、最安心的一顿饭。
篝火映照着一张张满足而又心酸的脸庞,营地里的气氛,在悲壮与希望中,达到了一个复杂而温暖的高点。
杨震东看着这一幕,心中沉甸甸的。
他站在篝火旁,身影被拉得很长,在所有别动队员和抗联战士眼中,这位年轻队长的形象,己然变得高大和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