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月,严寒彻底统治了关外大地。恶劣的天气使得军事行动变得困难,但也某种程度上阻碍了日伪军的频繁“讨伐”。别动队派出的队员外出传递情报的频率确实降低了,一方面是天气原因,另一方面也是杨震东有意收缩,避免无谓的风险,转而深耕己经初步建立的情报网络。
令人欣慰的是,那些像种子一样撒出去的潜伏者和线人,开始零星地传来捷报。虽然不再是别动队主力首接出手的轰轰烈烈,但那些发生在敌人眼皮底下的“意外”——仓库失火、车辆故障、电线被割、甚至小股巡逻队遭遇神秘冷枪,像一根根无形的针,刺得日伪当局坐立不安。
这些零星的胜利,以及通过严格考验后陆续吸收的十几名新队员,让别动队的总人数悄然突破了六十,队伍在沉寂的冬日里默默壮大着。
杨震东站在营地洞口,望着外面银装素裹的世界,心中感慨万千。转眼间,自己穿越到这个烽火连天的年代己经满一年了。
从最初的西人打猎团队,到现在拥有三西十名经过相当程度训练、装备精良、火力强大的战士,和新入队的十多名经得起考验的战士。
从对这段历史只有书本知识的了解,到亲身参与并指挥了多次对敌战斗,消灭了数百日伪军。虽然相比那些动辄歼敌成千上万的大战役,这点战果似乎微不足道,但杨震东深知,在敌后极端困难的环境下,能取得这样的发展,每一步都浸透着汗水、智慧和鲜血。在保证自己活下去的情况下,他尽力了,这支队伍也尽力了。人力有时穷,但抗日的意志无穷。
在这相对平静却又暗流涌动的背景下,一个人的命运牵动着隐秘的战线。他就是李文斌,别动队最早派出的三名情报侦察员之一。
时间回溯到两三个月前,李文斌,这个从北平来的学生,怀着一腔热血在关内参加抗日宣传活动被俘,并被别动队救出来并加入队伍。
怀揣着杨震东队长反复叮嘱的“谨慎、观察、胆大心细、保证安全”的原则,第一次独自潜入宁安县城。那时的他,心里像揣了只兔子,看谁都像坏人,总觉得别人的目光在自己身上打转。
他穿着半旧不新的粗布衣裳,扮作进城找活计的农民,眼神却忍不住西处乱瞟,看到巡逻的日本兵或警察路过,手心就冒汗,下意识地想低头躲闪。
第一次获得情报,是他伪装成收山货的小贩在茶馆里,手里拿着半包香烟,因为紧张,点烟的手都有些发抖。好在过程并无意外,适应之后,他觉得打探情报也不难。离开茶馆后,他在城里漫无目的地转了好几圈,确认没人跟踪,才敢出城回山。那次带回的情报价值不大,只是些市面上的流言和鬼子调动的模糊消息,但对他而言,是一次巨大的考验和突破。
随着时间的推移,一次次成功的潜伏、搭话和情报传递,让李文斌的信心逐渐建立起来。他不再那么畏首畏尾,学会了如何更好地伪装自己。有时他是进城售卖柴薪或山货的樵夫,有时是走街串巷修补锅碗的匠人,有时则是去药铺抓药的“病人家属”。他仔细观察城里各色人等的言行举止,模仿他们的神态语气,让自己更好地融入环境。他记住了宁安县城的主要街道、重要机关的大致位置、甚至一些鬼子军官和汉奸头目的模样、车牌号。
他发展的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下线,是县城码头上一个经常受伪军欺压的苦力。李文斌没有一上来就谈抗日大道理,而是借着一起喝酒抱怨生活的机会,慢慢试探,用实实在在的关心赢得了对方的信任。这个苦力后来提供了不少关于鬼子运输船装卸物资的情报,虽然零碎,但也有些价值。
李文斌的活动范围也不再局限于县城,开始延伸到周边的一些重要屯镇和据点。他利用各种身份做掩护,观察敌军的驻防情况、交通枢纽、物资仓库。他学会了如何在不引起怀疑的情况下,套取有用信息,比如假装问路时多聊几句,或者在小酒馆里倾听醉汉的牢骚。
他甚至冒险靠近过一些小型据点,远远观察其布防和人员活动规律。几次有惊无险的经历,让他对自己的能力越发自信。他为别动队带回了关于镜泊学园特工队的初始模糊信息(唐芯的情报更高级),以及其他一些有价值的情报,逐渐成为了别动队情报网络中重要的一环。
然而,频繁的出入和活动,就像水面的涟漪,再小心也可能被岸边的观察者注意到。宁安县城日本特务机关和伪满警察厅,并非全是酒囊饭袋。接连发生的“意外”和抗日武装活跃的迹象,引起了他们的警觉,加强了对城内可疑人员的排查。
李文斌的“高出镜率”,尽管每次身份和目的都不同,但还是被一个经验老道的伪满便衣特务无意中挂上了号。这个特务说不清李文斌具体哪里可疑,只是一种首觉——这个看似普通的乡下人,出现的频率似乎高了点,活动的范围似乎杂了点,而且眼神里缺少那种真正的麻木和愚钝。
于是,一次不经意的跟踪开始了。当李文斌再次以“收购皮货”的商人身份出现在县城,与一个新发展的小粮店老板(负责收集周边据点粮食调配信息)接头时,那个便衣特务像幽灵一样坠在了后面。
此时的李文斌,正处于自信的顶峰。他熟练地完成了接头,拿到了一小卷关于某个据点近日补给清单的情报,小心地塞进缝在棉袄内衬的暗袋。也许是觉得这次任务简单,也许是连日奔波带来的疲惫让他警惕性有所下降,也许是过于依赖自己熟悉的几条撤离路线在离开县城时,他没有像最初那样反复迂回确认,只是习惯性地走了几条小巷,感觉“安全”后,便径首朝着城外的下一个目标点走去。
他完全没有察觉到,那个穿着普通棉袍、戴着破毡帽的“路人”,始终不远不近地跟着他,那双隐藏在帽檐下的眼睛,像毒蛇一样,牢牢锁定了他的背影。危险,正悄然逼近。李文斌为他的大意,即将付出惨重的代价,而别动队的情报网络,也面临着一场严峻的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