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报声在深夜的市局大楼里回响,急促得让人心跳加速。
“目标绑架人质后,更换车辆,目前己失去踪迹超过十五分钟!”指挥中心的声音通过广播传遍重案一组的办公室,带着一丝焦躁。
办公室里,刚被从床上叫起来的警员们睡眼惺忪,但神情都十分严肃。
小刘正对着电子地图,手指在上面飞快地划动,试图从海量的数据中找出一条可疑的行车路线。
“不行,对方很专业,沿途所有的监控点都被避开了,我们跟丢了。”
张山一拳砸在桌子上,桌面的文件跳了起来。
“妈的,又是个老手。”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人质的危险就增加一分。整个办公室的气氛压抑到了极点,只有键盘的敲击声和沉重的呼吸声。
程澈靠在自己的办公椅上,手里捧着保温杯,眼睛半睁半闭,仿佛随时会睡过去。
他看着墙上那副巨大的江城地图,上面闪烁着无数个代表监控探头的绿点,以及一条己经中断的红色追踪路线。
“急什么。”
他开口,声音不大,带着刚睡醒的沙哑。
办公室里瞬间安静下来,所有人都看向他。
程澈打了个哈欠,用手指在空气中划了一下,似乎是在地图上比划。
“这种人,自以为聪明,最喜欢反其道而行之。”
他顿了顿,拧开保温杯喝了口水。
“全城都在找一辆消失的车,他肯定早就弃车了。他现在,应该在某个能俯瞰全城的地方,欣赏你们的团团转。”
小刘愣了一下,“俯瞰全城的地方?那太多了,高楼,山顶”
程澈摇了摇头,放下保温杯。
“他是个极度自负的赌徒,绑架案都选在市中心最繁华的商场,他会选一个最有代表性的地方。”
他伸出手指,隔空点向地图上的一处。
“城东,烂尾的‘双子塔’。他每次干完活,都喜欢去那的顶楼待着。记得,从北边的消防通道上去,南边有他装的感应器。
办公室里一片死寂。
所有人都被程澈这番话弄懵了。
每次?
他怎么知道“每次”?
还知道感应器的位置?
张山看着程澈,嘴巴张了张,一个字都问不出来。这己经超出了经验和推理的范畴。
程澈像是没看到众人的表情,摆了摆手。
“我猜的。赶紧去吧,晚了人质就危险了。”
说完,他重新靠回椅子上,闭上眼睛,一副“我要补觉,别烦我”的样子。
张山不再犹豫。
“行动!一组、二组去双子塔北侧!三组封锁周边路口!”
警车呼啸而出。
半小时后,小刘的电话打了回来,声音里是无法抑制的激动和困惑。
“程队!抓到了!人就在双子塔顶楼!跟您说的一模一样,我们从北边上去,他一点都没察觉!人质安全!”
办公室里爆发出零星的欢呼。
程澈只是“嗯”了一声,挂掉电话。
他睁开眼,看着窗外深沉的夜色,心里却一点也轻松不起来。
刚才太急了。
为了快点救人,快点下班,他说得太多,太细了。
“每次”。
“感应器”。
这些词,就像黑夜里的探照灯,把他自己照得一清二楚。
他知道,“影子集团”一定在看着。
那个无法定位的服务器机房里。
屏幕上,双子塔顶楼的抓捕画面被定格。
冰冷的电子合成音响起。
“目标‘程澈’,再次提供超常规情报。。情报来源,未知。”
键盘声响起,屏幕上跳出刚才行动中,程澈在办公室里的录音。
“他每次干完活,都喜欢去那的顶楼待着”
“记得,从北边的消防通道上去,南边有他装的感应器”
沙哑的声音第一次带上了一丝情绪,那是一种混杂着好奇与不安的波动。
“‘每次’?他怎么会知道‘每次’?这个罪犯是第一次在江城作案。”
“信息库中没有关联案件。他的判断,没有数据支持。”
“这不是判断。”沙哑的声音否定道,“这是陈述。他在陈述一个己经发生过的事实。”
机房陷入了短暂的沉默。
“威胁等级,再次提升。他不是一个‘源头’,他可能就是‘未来’本身。”
“启动‘深度解析’协议。调取他进入警队以来,所有经手的案件,所有说过的话,所有的‘巧合’。我们需要找到规律。”
第二天的复盘会议上,李支队大力表扬了重案一组。
“这次行动,快速,精准!尤其是程澈同志,再一次展现了惊人的案件预判能力!”
会议室里,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程澈身上。
程澈还是那副懒洋洋的样子,手里捧着他的老干部保温杯。
李支队看向他,“程澈,说说吧,这次你是怎么判断出嫌犯位置的?也好让大家学习学习。”
程澈拧开杯盖,吹了吹热气。
他知道,这个问题必须回答,而且要回答得巧妙。
“也没什么。”他慢悠悠地说,“有些‘巧合’,可能并非巧合。”
他环视了一圈会议室里聚精会神的同事们。
“它们背后可能隐藏着某种‘模式’,或者‘预判’。研究多了,总能发现点规律。就是瞎猫碰上死耗子。”
他把话说的很玄乎,推给了所谓的“犯罪心理学模式”。
在场的都是刑侦老手,虽然觉得这个解释有点牵强,但也找不到更好的理由。毕竟,程澈创造的“奇迹”太多了。
或许,他真的是个百年一遇的犯罪心理学天才?
只有程澈自己知道,他刚才的话,一半是说给同事听,一半是说给那些“看不见的眼睛”听。
他在主动抛出一个错误的答案,试图混淆视听。
但“影子集团”的分析师,显然不吃这一套。
机房里,程澈在复盘会上的发言录音刚刚播放完毕。
“‘模式’?‘预判’?”沙哑的声音里带着一丝嘲讽,“他在试图为自己的能力,制造一个合理的解释。一个我们能理解的解释。”
“分析结果出来了。”电子合成音打断了他。
屏幕上,一张巨大的关系网图谱展开。
中心点,是程澈。
从这个中心点,延伸出数十条线,连接着一个个己经告破的案件。
“环境dna案,他指出了‘土壤’。”
“智能预警案,他指出了‘清洁工’。”
“反向追踪案,他指出了‘看不见的渗透’。”
“双子塔绑架案,他指出了嫌犯的‘习惯’和‘陷阱’。”
“所有关键指示,都超越了当时警方所掌握的信息。这些指示之间的关联性,并非基于逻辑,而是基于时间。他总能给出‘下一个小时’,甚至‘下一天’才会出现的信息。”
沙哑的声音沉默了。
他看着屏幕上那个叫程澈的年轻人,第一次感到一种无力感。
他们引以为傲的技术,他们无孔不入的渗透,在这个男人面前,都成了笑话。
你无法战胜一个能看到你下一步棋的人。
“结论:目标‘程澈’,拥有某种形式的‘预知能力’。
程澈坐在办公室里,正准备到点下班。
突然,一种被人从头到脚细细审视的感觉,让他停下了动作。
这不是错觉。
他知道,“影子集团”的分析,出结果了。
他们不再怀疑他的信息来源,而是开始怀疑他这个人本身了。
他们己经开始把他当成一个拥有超能力的人来研究。
果然,王刚很快就敲门进来了,脸色有些奇怪。
“程队,我们部署在外部网络的反追踪系统,刚才检测到,所有针对我们的高级别扫描和渗透尝试,都在五分钟内全部停止了。”
程澈点了点头,“知道了。”
王刚有些不解,“他们放弃了?”
程澈靠在椅子上,看着窗外。
“不。他们不是放弃了,是换了种玩法。”
他轻声说。
“他们从棋手,变成了观众。他们想看的,是我这场戏,到底是怎么演的。”
王刚听得云里雾里。
程澈却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被当成敌人,和被当成“研究对象”,是完全不同的概念。
前者想打败你,后者想解剖你。
他们会像最耐心的生物学家,观察他的一举一动,分析他的每一次呼吸,每一次心跳,试图找出他“预知能力”的规律,边界,以及弱点。
他不能再有任何“无心”的泄露。
他的每一步,都必须走在刀刃上。既要引导案件走向正确的方向,又不能暴露那超越时间的能力。
这种在钢丝上跳舞的感觉,让他感到一阵深入骨髓的疲惫。
想躺平?
现在连安稳地站着,都成了一种奢望。
他拿起内线电话,拨给了王刚。
“王刚,你过来一下。”
王刚很快回到办公室。
“程队,有什么吩咐?”
程澈看着他,表情是前所未有的严肃。
“从现在开始,启动‘黑箱计划’。”
“黑箱计划?”
“对。第一,强化内部信息保密等级。所有a级以上案件的讨论,必须在屏蔽会议室进行。所有涉案人员,签署最高级别的保密协议。禁止私下讨论案情。”
“第二,让你的团队,立刻着手开发一套内部信息混淆系统。定期释放一些虚假的、带有迷惑性的情报,扰乱外部的监听和分析。”
“他们想看戏,我们就给他们搭一个假舞台,演一出假戏。”
程澈的声音很低,但每一个字都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
“他们想研究我,我就让他们研究一堆垃圾数据。在他们搞清楚状况之前,我们必须先一步,找到他们,瓦解他们的情报网。”
这是他第一次,主动从防守转向进攻。
因为他知道,当猎物被关进笼子,唯一的出路,就是变成比猎人更可怕的存在。
他离自己的咸鱼梦想,又远了十万八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