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是这难以捉摸的灵性,让许多臻于技艺巅峰的创作者仍觉作品有所欠缺——所谓\"匠气过重,灵气不足\"正是此理。此刻的周瑜虽能将曲谱精准演奏,却始终捕捉不到那份神韵。
鲁肃手中茶盏微倾,与周瑜同时失声:\"这\"
然而他同样明白,灵性的精髓全在于这个\"灵\"字。
它如同天赐机缘,可遇不可求!怎能凭空创造?莫非在戏言?
周瑜也将目光投向刘苍。
刘苍对他们的质疑早有预料。
灵性来得突然,去得更快。
有时灵光乍现,匆匆提笔记录。
待到真正要用时,纵使对照当时文字,也再难重现那份神韵。
但刘苍身怀神级音律!
这神级音律,正是创造灵性的钥匙。
所谓灵性,看似妙手偶得,实则暗含必然。
艺道之中,除却灵性,余者皆是匠心。
而神级音律的奥秘,就是以匠心锤炼灵性。
譬如歌唱,有人天生带三分沙哑。
这沙哑恰成特色,偶尔随性而歌,便成绝响。
也有人嗓音清澈无瑕,却能随心所欲演绎沙哑音色。
这不是他的本色,却能在需要时信手拈来。
此乃匠心雕琢的灵性。
比起全凭天赐的灵感,更显高明。
刘苍含笑说道。
周瑜与鲁肃皆是一震。
二人皆是聪慧之辈,短短一言便参透其中玄机。
却仍难以置信。
刘苍早知他们难以信服。
事实胜于雄辩。
然而那股神韵却显得格外独特。
说着,周瑜从书架上取下竹简乐谱,双手奉予刘苍。
刘苍接过竹简。
绕梁古琴已凭空浮现。
这般玄妙景象,二人如今倒也习以为常。
刘苍盘膝而坐,将古琴横置膝上。
周瑜闻言眸光骤亮,连声称善。
正因如此,他始终不愿让人轻易改动,
唯恐半点差池便会泯灭那份天成灵韵。
周瑜猛然起身,玉冠珠珞叮当作响。
纵有灵光乍现,也不过零碎片段,岂能成完整乐章?
(刘苍指尖流淌出的旋律堪称绝妙,无论是情感表达还是演奏技法都已臻至化境。这般造诣,不知浸透了多少日夜的苦练!
周瑜眸光骤凝——刘苍竟是在即兴演绎他的乐谱,却未看过一眼!他慌忙取出竹简对照,愈看愈是心惊。竟与他的曲调分毫不差!
就在周瑜震惊之际,琴声忽转激昂。他眉头微蹙,发现与自己的谱子有了出入,不由暗忖:\"原来先生也会说大话。开口,却被鲁肃打断。
周瑜闻言怔住,随即凝神细听。
最初先入为主的观念让我误以为刘苍演奏有误
他耳根微红,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衣袖。这份凝聚毕生心血的乐谱若能再得精进,自是求之不得。可想到要借他人之手完善自己的作品,骄傲如周瑜也难免踌躇——既怕辜负了原创的本心,又忧旁人议论他仰仗刘苍之才。
周瑜眸光骤亮,转身便取来文房四宝。砚台轻响,他挽袖研墨的架势比指挥千军万马时还要专注。若教江东子弟瞧见堂堂都督亲自侍墨,怕是要惊落满地下巴。
狼毫蘸墨,刘苍运笔如扛鼎。那些歪扭的字迹活像醉汉踉跄,与他在音律上的造诣堪称云泥之别。周瑜偷瞥一眼,眼角狠狠跳了跳——这手字莫说大家风范,连蒙童习作都不如。
另一侧的鲁肃别过脸去,强忍扶额的冲动。二人心照不宣地沉默着,各自在心里为这惨不忍睹的墨宝开脱:定是先生专注丝竹之道,无暇习字罢。
刘苍自己写得也额头沁汗。他原以为凭着神级画技,挥毫泼墨总该有几分风骨,哪知毛笔在宣纸上根本不听使唤。那些横撇竖捺仿佛在嘲笑现代人荒废的传统功夫——上次提笔还是小学书法课上描红呢。
周瑜与鲁肃皆默然不语,他索性也闭口不言。
笔锋继续在纸上游走。
不知过了几时。
当刘苍即将收笔时,门外忽然响起叩门声。
闻声,周瑜与鲁肃交换了个眼神。
二人心照不宣——必是主公到了。
鲁肃起身相迎。
周瑜依旧陪在刘苍身侧。
虽闻声响,刘苍却头也不抬,全神贯注地运笔。
木门轻启。
果真是孙策!身旁还立着娉婷袅娜的孙尚香。
鲁肃执礼甚恭,直言不讳以主公相称。
孙策余光扫过伏案的刘苍,佯作未见,语气随意。
俨然一副偶然造访的模样。
鲁肃直言相告,意在点明。
孙策再添把火,言语间刻意抬举。
虽不算虚伪,却也略显做作。
鲁肃颔首。
孙策急声道。
这番做戏,不过为等这句话。
??如此周折,只为不让刘苍察觉孙策专程前来。
免得被疑心另有所图。
鲁肃侧身让开,展露刘苍身形。
霎时,刘苍整个映入孙策眼帘。
孙尚香亦凝眸望去。
这位尚武的郡主素来仰慕英雄。
她看得极认真,极仔细。
在她心中,刘苍正是这般人物,因而愈发好奇。
孙策举步向前。
孙尚香紧随其后。
二人来到刘苍案前。
周瑜起身向孙策躬身致意,对孙尚香微笑颔首。
就在这时,刘苍恰好完成乐谱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