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奕回到自己那间堆满资料和图纸的办公室,坐在书桌前,手指无意识地转动着笔,全部心神都沉浸在如何为那架全新的飞行器设计一套完美动力系统的难题中。
涡轮与冲压的组合思路明确了,但那个致命的模式转换区间,需要极其精巧的气动设计、材料支持和控制算法。
就在他对着空白图纸冥思苦想,试图从知识库浩如烟海的信息中捕捉那一丝灵光时,桌上的电话响了起来。
他看了一眼来电显示,是外公。
“喂,外公。”
陈奕收敛心神,接通了电话。
电话那头,宁天的声音带着一丝难以掩饰的失落和些许困惑:
“小奕,有个消息要告诉你。关于涡扇15小批量生产线的事上面,否决了。”
陈奕闻言,并没有感到太意外。
他联想到了自己提交上去的那份高精度机床技术资料。
他沉吟了一下,语气平静地宽慰道:
“外公,您先别急。上面否决,或许有更全面的考量。而且,这个问题,应该很快就能得到解决。”
“解决?怎么解决?”
宁天疑惑道,“材料和工艺瓶颈不是短时间能”
“是加工精度的问题,对吧?”
陈奕打断了他,“如果,有一台能够稳定达到纳米级加工精度的超精密机床呢?”
“什么?纳米级精度的机床?”
宁天的声音陡然拔高,充满了难以置信,
“我们什么时候有这种级别的设备了?我怎么一点风声都没听到?”
陈奕笑了笑,语气带着一丝神秘:
“这个您就别打听了,涉及更高层面的安排。您只需要知道,过段时间,会有一台这样的设备,送到相关的制造单位。
有了它,涡扇15核心部件,将不再是限制因素。。”
“真的?”
宁天的声音因为激动而有些颤抖,这对于一生致力于航空发动机研究的他来说,无疑是梦寐以求的突破。
“我们目前卡壳,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几个关键转动部件和燃烧室部件的加工精度和一致性达不到要求,如果精度问题能解决”
“是的,问题就能迎刃而解。”
陈奕肯定道,“不过,外公,既然上面否了大规模生产线,那后续的安排是?”
宁天平复了一下激动的心情,回答道:
“老人家的意思是,利用现有条件,生产三到西台性能最完善的验证机,确保技术完全成熟可靠。”
“三到西台”
陈奕在心中快速盘算了一下。
这个数量,形成小范围的绝对技术优势,再配合适当的战略威慑展示,足以应对明年可能出现的南海紧张局势。
不需要公布具体参数,只要让外界知道华夏拥有了性能远超现役任何型号的新一代航空动力,就足以让某些势力投鼠忌器。
“这个安排很稳妥。”
陈奕表示赞同。
爷孙俩又就一些技术细节和后续安排聊了几句,才结束了通话。
放下电话,陈奕揉了揉有些发胀的太阳穴。
高层战略的考量果然更加深远,集中资源优先保障最尖端项目的突破。这也让他肩头的压力更重了一分。
“看来,动力系统,真的只能从科技树里寻找最优解了。”他低声自语。
他闭上眼睛,意识沉入那仿佛无边无际的知识库中,首接定位到“航天动力”分支。
无数关于发动机的原理、设计、材料、工艺的信息流如同星河般闪烁。
他摒弃了之前将涡轮发动机和超燃冲压发动机简单组合的初级想法,开始寻找更集成、更高效的解决方案。
他的掠过各种概念模型,最终,锁定在了一个结构异常复杂、但理念极为先进的发动机类型上——
双模态超燃冲压发动机。
这种发动机的神奇之处在于,它能够在亚燃冲压和超燃冲压两种模式下自主切换工作!
在较低的高超音速阶段,它可以在亚燃模态下稳定工作,燃料与减速后的空气在亚音速气流中混合燃烧;
当速度进一步提升,进气道来不及将气流充分减速至亚音速,它便能无缝切换到超燃模态,首接在超音速气流中进行燃料喷射和燃烧!
“就是它了!”
陈奕心中一阵激动。这种发动机完美地解决了他之前头疼的模式转换难题!
它本身就具备在宽速域内自适应工作的能力,大大降低了对飞行器进气道设计和飞控系统在模式切换瞬间的苛刻要求。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难度降低。
双模态冲压发动机对进气道的气动设计、燃烧室的结构与热管理、燃料的喷射与混合效率、以及整个系统的控制逻辑,都提出了地狱级别的挑战。
目标锁定,陈奕不再犹豫。
他深吸一口气,拿起笔,铺开崭新的绘图纸,开始根据知识库中的详细资料,进行双模态超燃冲压发动机的初步图纸绘制。
每一个线条,每一个标注,都关乎着未来战鹰的心脏能否强劲而持久地跳动。
时间在笔尖的沙沙声中飞速流逝。窗外的梧桐树从新绿变为浓荫,知了的鸣叫逐渐喧嚣。
不知不觉,日历翻到了七月初。
校园里开始弥漫起放假的气息,同学们陆续拖着行李箱离校。
实验室里的几人,也陆续接到了家里打来的电话。
面对家人的关心和期盼,实验室的八个人展现出了惊人的默契。
赵宇对着电话嘿嘿傻笑:“爸,我跟同学约好了去西北自驾游,考察一下呃,风土人情!”
楚箫推了推眼镜,对着手机一本正经:
“妈,我报名参加了一个科研夏令营,机会难得,整个暑假都要参与项目。”
李婧怡、秦璐、温月、孙清雪也各自找了诸如“导师项目紧迫”、“参加封闭式培训”、“和同学合作创业”等五花八门却滴水不漏的理由。
挂掉电话,几人相视一笑,眼神中没有任何犹豫和动摇。
家的温暖令人眷恋,但实验室里未竟的事业,那片等待他们征服的科技星空,有着更强大的吸引力。
这两个月里,每个人都在自己的战场上奋力拼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李婧怡负责的飞行器三维模型日益完善,每一个曲面、每一条接缝都经过反复优化,气动外形己经无限接近她记忆中那个完美的形态。
而陈奕,在绘制发动机图纸的同时,也完成了一项重要的准备工作——他成功通过了极为严格的资格审查和技术论证,申请到了jf12激波风洞的宝贵使用机时。
这意味着,一旦等比例的缩比模型制造完成,他们随时可以进行最接近真实飞行环境的高超声速气动特性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