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饭过后,宁天老爷子几乎是一刻也坐不住了,心急火燎地就要赶回沈阳。
那摞重若千钧的图纸被他小心翼翼地装在一个毫不起眼的旧公文包里,紧紧夹在腋下。
“你这老头子,所里那么忙,火急火燎地回来一趟,就吃顿饭,屁股都没坐热又要走?”
老太太一边帮他拿外套,一边忍不住吐槽。
宁天接过外套,脸上努力做出轻松的表情,打了个哈哈:
“哎呀,这不是太久没见着想我大外孙了嘛,回来看看他咋样。看了,挺好,我就放心了。所里确实一堆事等着呢,耽误不得。”
杨蓉狐疑地瞥了他一眼,又看了看旁边一脸“乖巧无辜”正在啃苹果的陈奕,总觉得这爷孙俩有点不对劲。
但具体哪里不对又说不上来,只能没好气地数落:“行行行,你们爷俩就瞒着我吧。赶紧走赶紧走,看着你就来气。”
宁天嘿嘿一笑,又嘱咐了陈奕两句“好好学习别气你妈”,便匆匆离开了。
对于苦逼的高三党来说,五一的假期短暂得如同幻觉。
仅仅一天半的休息转瞬即逝,五月二号晚上,又到了返校上晚自习的时刻。
去学校的路上,陈奕和他的小团体依旧同行。
“奇了怪了,”
楚箫一边走一边刷着手机里的错题集,忍不住开口,“奕哥,我感觉最近这脑子好像好使了不少。就上次模考最后那道变态物理题,我回去琢磨了一下,居然自己就想通了思路,放以前肯定得抓瞎。”
赵宇也深有同感地点头:“确实,不光是物理。数学也是,一些以前觉得特别绕的解析几何,现在看好像更容易找到突破口了。感觉思维更清晰了?”
李婧怡轻声补充:“嗯,我也是。看一些复杂的化学流程或者生物信息题,整合信息的速度好像快了一些。”
最夸张的是孙立,他摸着后脑勺,一脸难以置信的惊喜:“我跟你们说,我特么上次模考居然上了700!虽然就710,但我之前最好成绩也就685左右徘徊啊!这感觉就跟突然开窍了一样!”
秦璐、温月和孙清雪也纷纷点头,表示最近学习效率确实有所提升,尤其是理解难题和举一反三的能力。
陈奕听着伙伴们七嘴八舌的议论,心里越发觉得奇怪。
他最近除了偶尔和他们一起刷题、讨论,并没有特意去指导他们什么高深的方法或者技巧。
“我最近也没教你们什么特别的吧?”
陈奕疑惑道,“都是你们自己努力的结果,刷题量上去了,量变引起质变?”
“不对,”李婧怡摇了摇头,清冷的眸子看向他,带着一丝探究,
“感觉不一样。不是刷题的量变,更像是一种思维模式的潜移默化。就好像跟你讨论问题多了,思考问题的方式不自觉就向你靠拢了,变得更更有条理,也更敢想敢突破了。”
“对对对!婧怡姐说的对!”
孙立立刻附和,“就是这种感觉!好像被奕哥你传染了!”
陈奕心中猛地一动。
传染? 潜移默化? 思维模式的靠近?
一个大胆的猜想在他脑海中浮现:难道自己脑海中的那个超级知识库,其影响并不仅仅局限于自己?它还能以一种极其隐晦的方式,潜移默化地提升周围人的思维能力和学习效率?
如果真是这样那这个金手指的价值,将远远超出他最初的想象!
这意味着,未来如果他牵头进行某些科研攻关,他所在的团队整体思维水平和创新能力都将得到无形的提升!这将不再是单打独斗的开挂,而是带领整个团队一起飞!科研效率何止事半功倍!
想到这里,陈奕的心跳不由得加速了几分。但他表面上依旧不动声色,笑着打了个哈哈:
“得了吧你们,少给我戴高帽。就是你们自己开窍了,跟我有啥关系。赶紧走吧,快迟到了!”
众人嘻嘻哈哈地加快了脚步,将这个小小的疑惑抛在了脑后,只当是集体进入了学习状态的高峰期。
与此同时,远在沈阳的606所,一间高度保密的会议室内,气氛却安静得可怕。
程光明总师,以及所里所有核心的发动机设计专家、气动专家、结构专家,全都围坐在长桌旁。每个人面前,都摊放着几张或十几张图纸的复印件。
没有人说话。
只有沉重的呼吸声,和图纸翻动时发出的、极其轻微的沙沙声。
所有人的目光都死死地盯着图纸上的每一个线条、每一个数据、每一个标注。
他们的脸上,交织着极度震惊、难以置信、狂热痴迷以及一种近乎朝圣般的敬畏。
这些图纸,详细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从总体气动布局到核心机内部每一个叶片的角度、每一根冷却管道的走向、每一个榫卯连接的结构强度计算
所有他们曾经争论不休、困扰多年的技术难题,在这里都给出了清晰无比、且看起来完美无瑕的解决方案!
这己经不仅仅是图纸了,这简首是一份来自未来的、详尽的“答案”!
不知过了多久,程总师才缓缓抬起头,声音因为极度的激动而变得异常沙哑,他看向坐在主位上的宁天院士,眼神里充满了巨大的问号:
“宁老这这就是您之前说的更‘离谱’的东西?”
宁天院士缓缓摇了摇头,目光扫过在场每一位激动不己的专家,沉声道:“不,老程,这还不是。”
一句话,让所有人的心脏再次猛地一缩!这还不是?那更离谱的会是什么?
宁天没有继续解释,而是话锋一转,语气变得无比严肃和坚定:“现在,不是好奇的时候!现在,我们的目标只有一个!”
他站起身,手指重重地点在图纸上:“集中我们所有的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资源,以这份图纸为蓝本,全力攻坚!我们的首要目标,不是在短期内就造出一台寿命长达几千小时的完美发动机!”
“我们要做的,是在一年之内,哪怕只造出一台寿命只有几十个小时的验证机!哪怕它的性能只能达到这图纸上设计指标的百分之八十,甚至更少!”
“只要它能点火!能稳定运行!能飞上天!能让我们采集到足够多的真实数据!那就是我们阶段性的、巨大的、前所未有的胜利!”
“告诉我,有没有信心完成任务?”宁天的声音如同洪钟,在安静的会议室里回荡。
短暂的沉寂之后,是如同火山爆发般的回应!
“有!!!”
“保证完成任务!”
“拼了这条老命,也要把它搞出来!”
所有专家都站了起来,脸上因为激动而涨红,眼中燃烧着前所未有的斗志和火焰!图纸上的希望,己经彻底点燃了他们心中的激情!
一场围绕着一台划时代航空发动机的全面攻坚战,正式拉开了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