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肯定(1 / 1)

他清了清嗓子,拿起麦克风,声音沉稳而有力:

“王记者的问题很好。入世是机遇也是挑战,我们在硅谷设立公司,正是为了吸收全球顶尖的技术和人才,而这些技术最终会落地国内。目前,我们已经与沪上张江科技园达成初步协议,计划年内建立国内研发中心,带动上下游产业链发展,创造至少五千个就业岗位。”

他的话刚说完,台下就响起了一阵掌声。

沈曼瑜松了口气,端起香槟杯抿了一口,冰凉的液体让她紧绷的神经放松了一些。

张仲礼也点了点头,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接下来的提问环节,沈墨华应对得游刃有余。

无论是关于新浪的整合计划,还是星空科技的产品布局,他都能准确地报出数据,阐述战略愿景,没有丝毫卡顿。

当有记者问到星海科技的研发投入占比时,他稍微停顿了一下,目光下意识地飘向台下侧翼的阴影处。

林清晓正站在那里,双手抱在胸前,脊背挺得笔直。

她似乎察觉到了沈墨华的目光,微微侧过头,对着他做了一个极其轻微的手势——

右手食指和中指并拢,轻轻向上抬了一下。

这个动作只有他们两人能看懂,意思是“数据准确”。

沈墨华的心里瞬间有了底,他看着记者,语气坚定地说:“星海科技今年的研发投入占比将达到营收的18,高于行业平均水平5个百分点。年,将这一比例提升至25,重点投入5g技术研发和智能终端创新。”

有记者追问具体的技术突破方向,沈墨华刚要开口,唐薇薇已经快步走到讲台旁,递过来一份折叠整齐的资料。

她的动作迅速而优雅,鲜红的指甲在白色的纸张上划过,留下一道淡淡的痕迹。沈墨华接过资料,快速扫了一眼,上面详细列出了星海科技在通信芯片和操作系统方面的研发进展。

“关于具体的技术突破,”沈墨华抬起头,眼神里充满了自信,“我们在基站芯片的能效比上取得了重大突破,比目前市场上的主流产品提升了30;同时,自主研发的智能终端操作系统开发正在稳步推进。

他的回答滴水不漏,既展示了沈氏的技术实力,又没有泄露核心机密。

台下的记者们听得连连点头,闪光灯再次疯狂闪烁,记录下这一重要时刻。

沈墨华站在讲台上,目光扫过台下的每一个人。

声音比之前更加激昂,充满了感染力:“各位来宾,朋友们!2001年,是新世纪的开端,也是中国经济腾飞的起点。沈氏集团历经数十年风雨,从沪上的一个小作坊,发展成为如今的跨国企业。今天,我们站在这里,不仅是为了宣布沈氏的新战略,更是为了开启一个属于中国企业的新时代!”

他的声音在宴会厅里回荡,每一个字都像一颗火种,点燃了台下所有人的热情。

记者们纷纷举起相机,记录下这激动人心的时刻;

贵宾席上的元老们也露出了赞许的笑容,眼神里充满了期待;

沈曼瑜看着台上的侄子,眼眶微微泛红。

“我们收购新浪,是为了拥抱互联网浪潮,让华夏的声音传遍世界;我们在硅谷设立科技公司,是为了掌握核心技术,打破国外垄断;我们计划在沪上建立研发中心,是为了培养本土人才,推动华夏科技的发展!”

沈墨华的语气越来越激昂,他的右手紧紧握着拳头,眼神里充满了坚定的信念,“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沈氏集团将成为全球科技领域的领军企业,华夏的企业将在世界舞台上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台下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欢呼声、赞叹声交织在一起,形成一股汹涌的浪潮。

林清晓站在侧翼的阴影里,看着台上那个意气风发的男人,嘴角不自觉地微微上扬。

她知道,这个总是被自己嫌弃邋遢的男人,此刻正用他的方式,书写着属于他的传奇。

——————

晨光透过汤臣一品公寓的落地窗,在地板上投下长条状的暖光,空气中还残留着未散的参茶余温。

林清晓跪在客厅的羊毛地毯上,手里攥着一把镊子,正将沈墨华随手扔在沙发缝里的袖扣夹出来。

金属袖扣在晨光下泛着冷光,上面还沾着几根从西装上掉落的纤维,她眉头拧成一个紧实的结,嘴里念念有词:“这生活习惯简直比流浪猫还糟糕,下次再把袖扣扔进沙发缝,我直接把沙发拆了塞他衣柜里。”

玄关处传来钥匙转动的声响,沈墨华穿着一身熨帖的深灰色西装走进来,手里捏着几份卷起来的报纸,皮鞋在地板上踩出沉稳的声响。

刚要把报纸扔在玄关柜上,就见林清晓猛地从地毯上站起来,镊子指着他的手,眼神像淬了冰:“沈墨华,麻烦把报纸放好,玄关柜是放钥匙和公文包的地方,不是你随手扔杂物的垃圾站。”

挑了挑眉,非但没把报纸放好,反而故意把其中一份往玄关柜边缘又挪了挪,让报纸角垂下来晃荡:“林大小姐今天怎么这么大火气?难道是昨天熬夜收拾会场,脑子还没转过来?”

说着,从西装内袋里掏出一枚银色u盘,随手放在茶几上——

那是昨天发布会用的核心ppt存储盘,此刻正孤零零地躺在满是文件的茶几上,与林清晓刚整理好的文件堆形成刺眼的对比。

林清晓的瞳孔骤然收缩,快步走过去抓起u盘,用袖口反复擦拭着上面并不存在的灰尘:“沈墨华!你知不知道这u盘里的东西有多重要?要是丢了或者损坏,你上个月熬夜改的战略方案就全白费了!”

她一边说,一边拉开茶几最下层的抽屉,从里面取出一个印着沈氏集团logo的黑色丝绒盒子,小心翼翼地把u盘放进去,又将盒子推到抽屉最深处,仿佛那是件稀世珍宝。

沈墨华靠在沙发上,看着她一系列的动作,嘴角勾起一抹笑意:“放心,没人会偷我的u盘。再说,就算丢了,电脑里不是还有备份?”

说着,拿起那份垂在玄关柜上的报纸,展开递到林清晓面前,“看看这个。”

林清晓接过报纸,目光落在头版标题上——

《新世纪新征程:沈氏集团引领中国企业走向全球》。

标题下方是一篇洋洋洒洒的评论员文章,字里行间满是赞誉,

“展现了新世纪中国企业的全球视野与创新魄力”

“其国际化战略与高科技投入为产业升级树立了新标杆”这样的句子格外醒目。

她的手指在报纸上轻轻摩挲,眉头渐渐舒展,眼神里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骄傲,嘴上却依旧不饶人:“央媒夸你两句就尾巴翘上天了?小心下次战略失误,被骂得更惨。”

沈墨华没反驳,只是拿起另一份报纸,指着财经版的头条:“不止央媒,沪上本地的媒体也都在报道。”

他顿了顿,目光落在林清晓紧绷的侧脸线条上,“昨天你在会场盯着境外记者的样子,比盯着我乱扔袜子还认真。”

林清晓的耳根微微泛红,猛地把报纸卷起来敲了敲他的膝盖:“那是我的工作!”

她说着,转身走向厨房,“早餐我做了生煎包,在蒸笼里,自己去拿。”

看着她的背影,嘴角的笑意更深了。

起身走向厨房,刚推开厨房门,就看到林清晓正拿着一双筷子,小心翼翼地把蒸笼里的生煎包夹出来,每个生煎包之间都隔着均匀的距离,摆成整齐的圆形。

她的眉头微微蹙着,眼神专注得像是在执行什么重要任务,连沈墨华走进来都没察觉。

“林大助理摆生煎包下的功夫,比我签合同还认真。”沈墨华靠在门框上,语气里满是调侃。

林清晓手一抖,差点把生煎包夹掉,她回头瞪了他一眼:“吃你的早餐,少废话。”

她说着,把醋瓶放在餐盘旁边,又拿出一双干净的筷子,摆放在餐盘右侧,距离餐盘边缘恰好一厘米——

那是沈墨华习惯的位置。

沈墨华走过去坐下,拿起筷子夹起一个生煎包,咬了一口,汤汁在嘴里散开,带着熟悉的味道。

想起自己上次随口提过一次喜欢吃生煎包,没想到林清晓竟然记在了心里。

抬头看向林清晓,她正低头喝着粥,长发垂在脸颊两侧,遮住了她的表情,只有偶尔微微上扬的嘴角泄露了她的心情。

——————

沪上某栋高级写字楼的顶层会议室里,气氛却异常压抑。

巨大的椭圆形会议桌旁,坐着几位穿着深色西装的男人,他们面前都摊着一份报纸,报纸上沈氏集团的报道被红笔圈了出来,格外刺眼。

“沈墨华这步棋走得太险,也太狠了。”

坐在主位的男人敲了敲桌子,声音低沉而沙哑,“收购新浪,布局硅谷,还得到了央媒的肯定,我们之前的战略完全被打乱了。”

旁边一个戴眼镜的男人推了推眼镜,语气凝重:“根据我们最新的调查,星海科技的研发团队里有不少国际顶尖的工程师,他们的技术进展比我们预想的快很多。如果沈氏真的在沪上建立研发中心,未来几年,我们在通信领域的市场份额恐怕会被严重挤压。”

另一个男人猛地拍了下桌子,脸色铁青:“之前我们都把沈墨华当成一个只会靠家族的年轻人,现在看来,是我们低估了他。”

主位的男人沉默了片刻,拿起笔在纸上写下“沈墨华”三个字,又在后面画了一个加粗的感叹号:“从今天起,把沈墨华列为最具颠覆性的竞争对手。通知战略部,重新制定应对方案,不惜一切代价,不能让沈氏在科技领域独占鳌头。”

会议室里的人纷纷点头,脸上的表情都格外严肃。

他们知道,沈氏集团的崛起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事实,而沈墨华这个名字,将成为他们未来几年最大的威胁。

而在沈定邦的书房里,气氛却截然不同。

老式的红木书桌摆在窗前,阳光透过窗棂洒在书桌上,照亮了上面摊开的报纸和一杯温热的绿茶。

沈定邦坐在真皮座椅上,手里拿着遥控器,正在回放昨天沈氏集团发布会的录像。

电视屏幕上,沈墨华站在讲台上,从容自信地阐述着沈氏的未来战略,声音清晰而有力。

当镜头扫到台下热烈的掌声和记者们激动的表情时,沈定邦的嘴角不自觉地微微上扬,眼神里满是欣慰。

他拿起桌上的报纸,再次翻看那篇央媒的评论员文章,手指在“全球视野与创新魄力”这几个字上轻轻摩挲。

章节报错(免登录)
最新小说: 穿越大秦三岁半 重生90:大国工匠的基建之路 重生六零:原始森林任我行 爷爷国之柱石,我?根正苗红! 闪婚而已,别失控 赶海捕鱼,我带妹纸钓巨物 谢太太的退场 重生之世界首富 重生三年抱俩:霍爷的心肝不想负责 抗战烽火:从淞沪会战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