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金阁前面的湖水,都随着小皇帝愤怒的话语荡起波澜。
周明挑了挑钓竿,发现没有鱼上钩之后,就索性将饵拉起来,重新上。
小皇帝句里行间埋怨着边关的十大将军,对于他们和朱无视暗中勾勾搭搭的行为十分生气。
但实际上,在过去的数十年间,朝堂上和朱无视有关系的人少得了吗?
要知道,朱无视不仅是当朝皇叔,护龙山庄之主,朝堂的三大支柱之一,而且长久以来,一个一直树立的都是一个中正爱国的形象。
在这种情况之下,与他有所往来,甚至关系密切,乃至就是朱无视手下党羽的官员,又岂不在少数?
小皇帝一样只是清理了其中最内核的几位,其他的全部放过了。
而那边关的十位将军,说是和朱无视勾勾搭搭,但实际上和朱无视的关系,甚至都不如朝堂上许多朝臣的十分之一。
但小皇帝却依旧十分在意他们和朱无视的关系。
这不仅仅是因为干位将军手握兵权。
最重要的是,他们现在还处于边关!
刚刚重获权力的小皇帝,目前手中的权力范围,只能蔓延到整个京城。
虽说也能折射到其他地区,但到了边关,他的命令还有几分威力,小皇帝是完全不确定的。
所以,他生气的,其实是自己对于权力的不可掌控。
尤其是对兵权的不可掌控。
在这种情况之下,十位将军和朱无视的暗中勾结,就显得更加显眼了。
这一番心思,如果是在之前,周明或许会直接说出来。
因为那个时候,小皇帝手上的权力还不大,他还需要倚仗裴矩,甚至倚仗周明。
但现在,他已经坐稳了皇位。
是以,周明绝对不能将自己已经完全看破小皇帝心理的这一点表现出来。
哪怕是给皇帝出主意,也得弯绕着来。
想了想,周明说道:“陛下可曾听闻,金国君主不久之前,在朝堂上和众臣商议南下劫掠宋国的事情?
小皇帝点点头:“自然听说过。”
随之又笑了笑,道:“这金国也是有趣,朝堂上商量的军机大事,转眼之间就闹得各国皆知。也不知那金皇,到底是怎么控制情报的。
他嘲笑的并不是金国情报泄露的事情。
事实上,朝堂本身就是一个大筛子。
众多的官员,每一个都有属于自己的立场,必须要坚持属于自己的利益。
想让他们保密,简直比登天还难。
他嘲笑的是金皇办事不妥当。
象这种军机大事,就根本不应该拿到朝堂上面来商量。
大事开小会,小事儿开大会。
这种事情,就应该喊上几个重臣,在一个私密的小房间自己商量也就罢了。
商量好了之后,再通知朝臣。
搞到现在,消息传遍诸国。
宋国的情报系统就算再烂,这种消息肯定也能打探得到。
况且,小皇帝虽然一直看不上宋国的君主,但双方毕竟同属于中原阵营,在北方异族面前是盟友。
所以,明国一旦得到这个消息,无论如何也会通知一下宋国的。
周明笑着说道:“或许是金国的君主很有自信。他相信哪怕这个消息告知了宋国,宋国的军队也挡不住金国的铁骑。”
小皇帝哈哈一笑:“倒也是!”
周明道:“陛下应该也清楚,元国一直对我们明国虎视眈眈。去年,张真人大发神威,击败元国的庞斑,蒙赤行这两大高手,逼迫元皇赔礼道歉之时,元皇就曾传书北地各国,想要连同他们一同南下,只是被各国拒绝了。
而如今,有了去年大雪,牲畜冻死无数这件事,各国本身就想要南下劫掠。
此时,元皇绝不可能坐视不管,其必然会参与其中!”
皇帝拍手道:“好好好,长平这一番话,当真是真知卓见。你不入朝堂,实在是可惜了。”
周明心中无语。
嘴上这么说,心里面还不知道多戒备呢。
皇帝现在之所以能够和裴矩和平共处,就是因为裴矩年老,而周明根本没有进入朝堂的意思。
否则,周明的身份,天然便能够继承裴矩庞大的政治遗产,成为皇帝在朝堂上的巨大威胁。
两人能够坐在这里好好交谈,内核原因就在于周明不入朝堂。
他若是入了,两人之间的关系瞬间便会成为敌人。
“哪里,朝堂上尔虞我诈,实非我愿,真不如在这万金阁钓钓鱼,闲散日子“”
“哈哈,你啊,就不怕这一身才华,就此浪费了?”
“我这点微末之才,算得了什么?想来元国会协同,甚至联合其他北地各国一同南下进兵这一点,陛下也早有预料吧。”
“不错,我也早有猜测。”
皇帝道:“正因如此,那十位将军的问题,也必须要处理啊。”
眼下正要开战,对边关的将军下手,显然不是什么好主意。
但若是不处理,在这种关键时候,这些本来就心怀异心的将军,会做出什么事情,也是谁都无法预料到的。
“敢问陛下,此事除了您与我,还有谁知道?”
“目前来说,的确只有你我才知道。”
周明道:“既如此,陛下应该选举一人,以巡边的名义巡查边关,一旦开战,则立刻转变为主师,统领边军应敌。
再密授此人,让他将这十位将军分别调往最危险,又或者最不紧要的地方驻守。”
“最危险?最不紧要?这岂不是冲突?”
“陛下若想处理他们,就让他们前往最危险之地,冲阵杀敌。但此举也有风险,若是让他们当真立下大功,只怕更不好处理。
若只想延后处理,就分配到最不紧要的地方,等战争结束之后再说。
不过,最关键的是,这十个人绝对不能聚在一起,起码要分布在三四个不同的地方才行。”
皇帝很快想明白了其中缘由,自然是要让十人分散,不能聚而生事。
如此,即便有某一人意识到情况不对,也闹不出什么风波。
“想不到爱卿对于这边关之事,也如此熟络。”
周明摇头:“陛下这一次可是说错了,我这处理的办法,并非边关军事,而是人心。不管朝堂还是地方,出现类似的情况其实都可以以同样的办法处理。只是边关相较来说,更加敏感一些而已。”
皇帝点头。
其实他也想到了相应的处理办法,只不过没有周明这般详尽而已。
同时除掉曹正淳和朱无视,虽然让他大权在握,但也有后遗症。
那就是对于这种事情,身边没一个商量的人。
不管是刘喜,还是雨化田,要说在朝堂上构陷忠臣,玩弄权术,讨好皇帝,正是他们所长。
但军机大事,这些人只怕没有那个处理的能力。
尤其是这些人还擅长揣测上意,提出来的办法都是根据上方的想法来的,根本不讲事实。
比如皇帝心里面是趋向于处理这干位将军的。
若是将此事拿出来与刘喜商讨,刘喜首先做的不是考虑边关和国家,而是考虑皇帝的心思。
若是让他猜中了皇帝的心思,只怕立刻就会给出一个派兵拿下,直接斩首的主意。
这显然是个馊主意。
但却是个皇帝自己心里面趋向的主意。
因此,皇帝根本就没想过和刘喜,雨化田等人商量此事。
至于裴矩,他心中也略微有些犯怵,终究还是怀着一点戒备之心。
其他的朝臣,就更不用说了,时日尚短,不值得信任。
而且在此之前,皇帝为了避免朱无视的事情牵扯到太多的人,导致朝廷动荡,因此只除掉了一些和朱无视关系极其密切的大臣,其馀的人则全部下旨放过。
而调查出十位边疆将领有异,和朱无视牵扯,是在那之后。
按照他之前下达的旨意,这十位将军也在放过的范围之内。
皇帝总不能自己打自己的脸。
思来想去,最终还是决定来找周明商量。
若是周明给出了好的方案,那自然最好。
若给不出来,此事也必然会由周明告知裴矩。
到时候,裴矩自然就会给他上奏折,拿出方案来。
不过,他感觉周明现在提出来这个办法,也很不错。
后面裴矩给不给方案,那就无所谓了。
“如今大战在即,长平,你觉得我应该点谁为主帅最好?”
周明笑道:“陛下,你若是问我针对人心之策,我自能给出答案,问我权谋之法,我也能给个参照。哪怕是朝堂上一些文臣,我借助义父的便利,也知道几位,但若是问起武将————我却是完全的不知道了。”
皇帝也笑了笑,问道:“你觉得,诸葛神侯如何?”
周明一愣:“诸葛神侯武功极高,权术手段也是不差。但,他难道还懂军事?”
皇帝点头,道:“六五神侯允文允武,而且他的神侯府精善断案,手下有四大名捕,也个个都是人才。”
周明瞬间明白了。
诸葛神侯懂不懂军事,其实在皇帝看来不重要。
他选中诸葛神侯的原因,主要还是在于其精善断案这一点。
他的首要目的,并不是想要防御元国,而且处理那十位,同时也要试探边关的诸多将领还听不听号令,进而收拢军权。
次要目的,才是抵御元国的入侵。
他做出这样的选择,若是传扬出去,只怕会引来百姓痛骂。
但从皇帝本人的角度出发,他登基这么多年都未曾掌握多大的权力,更别说遥远边关的军权。
他甚至有理由怀疑所有的边关将领。
而那和朱无视存在瓜葛的十位将军,只能说是其中的代表。
值此大战即将开启之际,皇帝便更应该好好处理此事。
至于元国的威胁————距离真正开战,必然还需要一段准备的时间。
而且,明国边关有着稳妥而强大的防御机制,只要将领不出问题,士兵给予满饷,后勤有所保障,就可以抵挡元国很长的一段时间。
这就是属于明国的实力与底气。
从这个角度上来说,小皇帝在此时选择诸葛神侯前去边关,收拢军权,居然还是一个明智的选择。
而且,他还选对了人。
因为,诸葛神侯真的是一位允文允武,能在朝堂与群臣斗智,也能在战场上与敌军斗勇的人物。
毕竟,他姓诸葛。
你可以怀疑现实之中姓诸葛的人是不是真的有超凡的智慧。
但在所有的影视小说作品之中,诸葛二字,就是智慧的代名词。
如果在这两个字后面再加之一个侯爷的官位————稳了!
绝对稳了!
“臣对此并无了解。既然是陛下的决定,臣自然支持。”
说着,周明又看了一眼皇帝,道:“若陛下有意,臣也可问一问义父。
“这————”
皇帝想了想,终究是对于自己的这一决定并非完全自信,还是点头道:“也好。”
正事儿说完,皇帝随便甩了两杆子,没有钓上什么鱼,就告辞离去了。
周明收了钓竿,忽地摇摇头。
“果然啊,人只要坐上那个皇位,终究会变。而这位,显然也开始了。却不知,他这副礼贤下士的模样,还能维持多久————”
今日之对话。
小皇帝的话语之中,数次暗藏机锋。
显然是对周明并不完全放心。
而且各种问题说是请教,但论起姿态,真如君臣一般。
虽然说,两人本就是君臣。
但要知道,在此之前,小皇帝的态度,可不是这样的。
周明早就想过,皇帝收回权力之后,对他的态度肯定会变。
但也没想过会变得这么快。
“不过,如此高强的变脸本领,也是一个皇帝该有的————”
周明本人,其实并不反感这种变脸。
尤其是对于皇帝来说。
反而还有些欣赏。
如果————被变脸的人不是他的话。
次日,裴矩上表奏折,赞同了皇帝选定诸葛正我前往边关巡查的决定。
于是,诸葛正我很快接到旨意,率领四大名捕赶往边关。
与此同时,明国内部也动员起来,开始清点和整理物资,召集民夫运送粮草。
这种种举动,显然是瞒不过天下有心人。
很快,大战将起的事情,就已经成了天下共识。
即便是宋国,面对这种情况,也只能整顿军备,硬接战争。
而元国和明国,更是兴奋起来。
元国自不必说,从去年开始,就已经有心准备战争,今年才打起来,对他们来说,已经算慢了。
而明国,小皇帝刚刚夺回大权,正是志满意得之时。
开战,他完全不怕。
甚至,很是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