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7章 万流归奉(1 / 1)

民国十九年九月十九日,奉天城。

秋日的晨光穿透薄雾,洒在奉天火车站哥特式钟楼的尖顶上。

七点整,当沉重的铜钟敲响第一声,一列来自天津方向的专车喷吐着浓烟,缓缓驶入站台。

这列挂着八节专用车厢的火车,载着首批受邀参加&34;国民救国会议&34;的华北教育界、工商界代表,历经十六小时的颠簸,终于抵达了这座正在书写历史的城市。

平津著名报人陈敬轩提着沉重的皮箱,随着人流走下火车。

他扶了扶金丝眼镜,镜片后的双眼因长途旅行而布满血丝,却难掩其中的好奇与审视。

作为一名在《大公报》笔耕十余年的资深记者,他见证过直奉战争的硝烟,记录过易帜的复杂博弈,也目睹过南京政府的日渐腐化。

此次北上,他带着三分期待、三分疑虑,还有四分知识分子特有的审慎。

一个清朗的声音打断了他的思绪。一个身着蓝色学生装、臂戴&34;救国会议服务团&34;标识的年轻男子正微笑着向他示意。

年轻人约莫二十岁年纪,胸前的校徽显示他来自东北大学,举止得体,语气恭敬却不卑微。

学生边说边自然地接过陈敬轩手中的行李箱,

陈敬轩微微颔首,随着引导向前走去。月台上的景象让他这个见多识广的老报人也不禁暗自惊叹。

巨幅标语从月台顶棚垂落,红底白字格外醒目:

每个区域都设有接待桌,后面坐着身着制服的工作人员,正在有条不紊地核验证件、发放材料。

最让陈敬轩印象深刻的是维持秩序的士兵。

这些东北边防军的宪兵,身着笔挺的灰蓝色军装,武装带上配着毛瑟手枪,站立如松,目光警惕却不凶悍。

当有代表询问路线时,他们礼貌地指路,甚至还会帮忙提一下行李,与陈敬轩在南京、北平时所见军警的跋扈形成鲜明对比。

陈敬轩暗自思忖。

在接待处,工作人员高效地核验了他的邀请函和身份证明,递给他一个牛皮纸文件袋:

陈敬轩打开文件袋,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本装帧精美的《会议期间日程指南(初稿)》。

翻开扉页,居然是附有张汉钦亲笔签名的欢迎辞。

指南内容详尽得超乎想象:

从每日的会议、座谈安排,到餐饮、交通信息,甚至还包括奉天近期的天气预测和穿衣建议。

陈先生不禁感叹。

他被引导至一辆黑色的福特轿车前,司机身着整洁的制服,恭敬地为他打开车门。

车内,小几上已经备好了热茶和当日的《东北日报》。

头版头条正是关于会议筹备的报道,配着一张奉天全市张灯结彩的照片。

轿车驶出车站,陈敬轩透过车窗观察着这座陌生的城市。

街道宽阔整洁,两旁商铺林立,行人衣着体面,面色红润,与关内城市常见的灰败景象截然不同。

最让他惊讶的是交通秩序:车辆和行人都严格遵守交通指示,有轨电车按时到站,看不到常见的拥堵和混乱。

陈敬轩对司机说。

司机自豪地回答:

宾馆大堂悬挂着中英双语的欢迎横幅,工作人员训练有素地办理入住手续。

他的房间安排在三楼,朝南,宽敞明亮,卫生间配有罕见的抽水马桶和淋浴设备。

书桌上,除了一份更加详细的活动日程表外,还有一本厚厚的《奉天城市指南》,从历史沿革到风土人情,从商业区分布到紧急联系方式,一应俱全。

甚至还有一盒奉天特产——老边饺子馆的代金券。

陈敬轩喃喃自语,对东北政权的治理能力有了全新的认识。

————————————

与此同时,在千里之外的黄海海面上,一艘名为&34;海亨&34;号的客轮正破浪前行。

甲板上,南洋侨领李文澜老先生扶着栏杆,眺望着远方逐渐清晰的海岸线。

李老先生年近七旬,须发皆白,但身板硬朗,目光如炬。

作为南洋华侨筹赈总会的副主席,他这次代表东南亚三百万华侨北上,肩负着考察东北政权、决定投资方向的重任。

李文澜点点头,思绪万千。

他十六岁下南洋,从橡胶园苦力做到如今拥有多家工厂的侨领,历经沧桑,对祖国的感情复杂而深沉。

去年他曾在南京受到常委员长接见,但对那个政府的效率和廉洁程度深感失望。

这次北上,他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想看看这个能全歼日寇的东北政权,究竟有何不同。

李文澜惊讶地发现,这个东北的港口与他想象的完全不同。

码头上起重机林立,货轮云集,工人们穿着统一的工作服,正在有条不紊地装卸货物。

他甚至还看到一艘美孚石油公司的油轮正在卸货。

更让他惊讶的是接待流程。船刚靠岸,一队身着白色制服的检疫人员就登船进行健康检查,效率之高令他咋舌:

通关手续更是简便快捷,工作人员礼貌专业,完全没有索要&34;好处费&34;的暗示。

李文澜暗自惊叹。

列车沿着南满铁路北上,窗外的景色逐渐变化。

广袤的辽河平原上,庄稼长势喜人,远处可见正在兴建的工厂厂房,高耸的烟囱冒着白烟。

铁路沿线,每隔一段就有士兵站岗执勤,见到专列纷纷立正敬礼。

李文澜对随行秘书说。

秘书点头称是:

当列车终于抵达奉天站时,李文澜看到月台上迎接的人群中,竟然有外交名流顾维钧的身影。

这位曾任北洋政府总理的著名外交家,如今是东北政务委员会的外交顾问。

顾维钧快步上前,与李文澜亲切握手,

李文澜连称不敢当。

在前往宾馆的车上,顾维钧向他简要介绍了奉天近期的建设成就,言谈间充满信心:

————————————

与此同时,在奉天城西的公路检查站,另一幕正在上演。

粤军代表李中坚乘坐的汽车队在接受例行检查。

他们到达营口港后,并未乘坐专列,而是提出转乘汽车,想要更仔细地观察这个‘新东北’。

一个年轻的宪兵礼貌但坚定地要求。

李中坚的副官递上证件,忍不住打趣道:

宪兵微微一笑,仔细核验证件后立正敬礼:

检查站旁设有补给点,士兵们为远道而来的车队补充了燃油和食物,甚至还提供了简单的车辆检修服务。

这种周到体贴,让历经跋涉的粤军代表们倍感温暖。

李明灏对同车的桂系代表说。

桂系代表点头称是:

从营口港转乘汽车抵达的粤桂代表,在路上就有了意外收获。

漫长的旅途成了非正式的交流场合,双方虽各有立场,但在“联合抗日、共御外侮”的大方向上却出奇一致。

列车抵达奉天站时,两人已相谈甚欢,这无疑为后续的正式沟通提前消弭了不少隔阂。

————————————

在代表们陆续安顿下来的同时,帅府内的&34;会议筹备总指挥部&34;正是一片繁忙景象。

总指挥杨宇霆站在巨幅奉天城区图前,手持教鞭,听取各小组汇报。

墙面地图上,各代表团下榻宾馆、会议地点、安保哨位、交通路线都用不同颜色标注得清清楚楚。

穿着各色制服的工作人员穿梭往来,电话铃声、电报机的嘀嗒声、人员的汇报声交织在一起,却忙而不乱,秩序井然。

刘尚清站在汇报席前,

所有房间、膳食、交通车辆均已分配妥当。

杨宇霆点头:

高纪毅接着汇报,

昨日破获两起南京方面特务的渗透企图,已秘密处理,未惊扰代表。

杨宇霆指示,

袁金凯说,

一个年轻军官起身,

杨宇霆一一做出指示,条理清晰,决策果断。

张汉钦偶尔会来到指挥部,但并不干涉具体事务,只是在关键节点听取汇报,或做出简要指示:

他的从容,源于对这套成熟行政体系的绝对信任,也源于其两年多来严格要求下,所锤炼出的严谨作风。

在张汉钦看来,一个现代化的政府,就应该这样运转:专业、高效、各司其职。

————————————

傍晚时分,陈敬轩被邀请参加一个小型的欢迎晚宴。

宴设宾馆餐厅,菜肴精致而不奢华,以东北特色为主,兼顾各地口味。

席间,他遇到了几位老朋友,大家纷纷交流沿途见闻。

一个满头白发的学者说,

一个银行家接话,

陈敬轩静静地听着,心中的天平逐渐倾斜。

作为报人,他深知细节往往最能反映真相。

东北方面的接待工作,从宏观规划到微观执行,无不显示出一种现代化、专业化的治理能力,这与南京政府的官僚作风形成鲜明对比。

————————————

与此同时,在奉天城内的兵营里,一场别开生面的&34;预演&34;正在进行。

一队士兵正在模拟代表车队遭遇袭击的应急处置演练。

从警戒疏散到医疗救护,从交通疏导到追击堵截,各个环节配合默契,反应迅速。

指挥官对士兵们说,

————————————

夜幕降临,奉天城灯火通明。

站在宾馆窗前的陈敬轩,望着这座井然有序又充满活力的城市,心中原有的几分疑虑与观望,已大半化为期待与信心。

他铺开稿纸,准备为后天的第一场座谈会起草发言稿,标题他已想好:《从奉天之治看国家统一之希望》。

————————————

而在帅府内,张汉钦与杨宇霆、张作相正在进行最后的每日小结。

张作相欣慰地说,

张汉钦望向窗外璀璨的城市,目光深邃:

奉天城,已然准备好向全国精英,全面展示其足以领导未来的力量与气象。

万流归奉,只待潮涌之时

章节报错(免登录)
最新小说: 罪域图鉴 黑道千金她懂法?小弟连夜学刑法 与妖记 十二生肖密案 我自冥界来,于世间镇妖鬼 偏宠!冰山首长赖上我 宝可梦:普通人的旅行 我在凡人作妖的那些年 重生之我给家人们算命当团宠 说好的废柴,怎么一剑诛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