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行省下面广州府下辖的府城——广州城,此时正是南明隆武朝新都之所在地!
南明广东行省承袭于大明广东省,下设十大州府,
分别为居中的南明新都广州城所在的广州府,
其西面的肇庆府、高州府、雷州府和廉州府??,
共计十府之地!
与东边福建的漳州府,汀州府、邵武府,
北面江西之赣州府、吉安府,南安府,
西边广西之桂林府、平乐府、梧州府,
总共二十二府,一同将南明新都广州城环绕在中央,
共同守护着南明广州新都的安全!
而南明新都所在的广州府,始设于大明洪武元年,即公元1368年,
一州为连州 ,领阳山县、连山县,两县!
南海县(今佛山市南海区、广州市荔湾区等)
番禺县(今广州市番禺区、海珠区等)
香山县(今中山市、珠海市、澳门特区)
而南明新都广州城,就坐落于南海县、番禺县,两县之地!
公元前219年,始皇派大将屠睢率领五十多万秦军,兵分五路,南下进攻闽浙与岭南之地,
其中一路大军攻取东瓯和闽越,即今浙江、福建,
其余两路,攻西瓯,即今广西。
除一路十万大军,进攻浙江、福建外,
剩下四路大军,共四十万大军,都是为攻取两广之地。
战争从公元前219年始至公元前214年结束,共历时五年,
一直到第三任统帅赵佗,彻底占领整个两广之地,
从大秦到大汉,汉人用了整整一百多年时间,终于是将两广之地纳入汉地版图!
并在两广之地设置了桂林郡、南海郡、
至于象郡之位于今越南河内之地!
而广东之地,正是南海郡,郡首府,则为任嚣城,
因其位于番山、禺山以北,故被秦始皇,命名为番禺城!
番禺城,刚开始时南、北之间只有300米左右,东、西之间只有250米左右,城池面积只有73万平方米,实乃是一座小城,
番禺城虽小,却是南海郡的郡首所在地,当时整个广东之地的政治文化军事中心!
秦朝末年,天下大乱,赵佗趁机割据岭南,建立南越国,
至此,广州城,历史上开始第一次成为了一个朝代的都城,
也开启第一次扩城史!
南越国在番禺城外,建了一个外城!
扩建后的南越国都城番禺城,成为内外城布局!
南北距离增扩到700多米,东西距离增扩到650多米,总面积达到了042平方公里,人口首次突破十万大关,成为南海的一个明珠,经济也得到迅速发展!
汉武帝攻灭南越国后,番禺城被保留,内城改为郡署,
两汉时期,番禺城一直为官员流放之地,
虽然为官员流放之地,但客观上却带动了番禺城文教事业的发展,
三国期间,孙权为了平衡交州之势力,也是为便于管理,将面积过大的交州,一分为二,
西边为交州,郡首为龙编,今越南河内,
东边为广州,郡首番禺城改为广州城!
至此,历史上首次出现了广州城!
西晋八王之乱和唐朝安史之乱后的两次衣冠南渡后,
广州作为郡首,自然也有很多衣冠大族来到广州定居!
广州瘳氏,乃是春秋战国时楚国贵族!
广州海氏,乃是卫灵公的大臣海春的后代,
这些世家大族的到来,给广州带来了先进的农耕技术和大量的人口,更进一步加快了广州城的开发!
唐朝末期,广州城已经发展成为南海,海上贸易港口大城!
五代十国时期,南汉割据两广,都城同样定在广州城,
兴王府,再次得到扩建,面积增加到052平方公里!
北宋灭南汉后,兴王府重新改为广州城!
南宋建立后,大量北人南下广州避祸,
广州城,再次扩建,在旧城基础上,增加东城和西城、
南宋广州城,变为东、中、西,三城并立之格局!
同时城墙重新修筑,把以前的土城改为包砖青城,加高加厚,
此刻的广州城,南北距离约14公里,东西距离约25公里,城池面积达到3万平方公里,
为了保护广州城,在西边挖有西濠,东边挖有东濠,南边挖有玉带濠,作为护城河,
城内还挖有左三脉、左二脉、左一脉,右一脉,右二脉,右三脉,
至此广州城彻底结束了逢雨必涝的历史,
还开通了多条海外南洋贸易通道,成为南宋继泉州之后的第二大港口城市,人口也首先突破了100万大关!
当时城中不仅居住着众多汉族百姓,还有大量外国商人和传教士。
广州,成为南宋的经济重镇,一直持续到元末!
大明开国后,明洪武十年,年久失修的广州城,再次得到翻修!
原来的东、中、西三城,合并为一体,
嘉靖四十四年,又在南边加筑外朝,扩建到珠江河畔,珠江成为其南边的护城河,广州城南城变为水门,可直通大海,
加上原来两边的西濠、东濠,和北面的越秀山,
大明嘉靖四十四年再次翻修后的广州城,
东、西、南,三面为西濠、东濠、珠江,三条护城河,
北面则占据越秀山这个制高点,可以说重新修筑的广州城,城防十分坚固,加上城内还有六脉河渠注入珠江,
“三河夹一城,六脉皆通海,青山半入城!”
重新修筑的广州城,南北距离约27公里,东西距离约25公里,城池总面积超过675平方公里,
明朝之所以先后在洪武年间和嘉靖年间,两次大修广州城,
其一自然是为了抗倭,特别是嘉靖年间,
如嘉靖四十四年的南澳之战,抗倭名将俞大猷在60岁的高龄时,于公元1564年至公元1568年,专门到广东从事抗倭剿匪大业。
其二当然也有因战乱带来的人口暴增的原因,
如明初洪武年间,经过大战后,广州城内人口仍旧有20万左右。
到嘉靖年间,因倭寇频繁入侵,大量人口集中到广州城内,
此刻广州城内人口,暴增到50万左右,
正因为人口暴增和倭寇的入侵,明嘉靖四十四年,不得不重新修扩修广州城,
以容纳这50多万人和修筑更加坚固的城防,以抗击倭寇!
而同期大明京师北京城,面积约为62平方公里
嘉靖四十四年翻修后的广州城,面积达到了京师北京城的十分之一,
分别为内城的正西门、大北门、小北门、正东门,小南门,文明门、正南门,归德门,
以及外城的太平门、竹栏门、油栏门,靖海门,五仙门、永清门,永兴门、小东门,
公元1644年,三月,大明京师北京城被李自成大顺军攻灭,大明灭亡,大量北人南下进入广州城!
次年,公元1645年,五月,南明京师南京城被满清攻灭,弘光帝被俘,为了躲避战乱,南京附近的汉人也大量南下广州!
当月,南明太子穿越人士朱慈璧于杭州继位,为南明隆武帝!
六月底,南明隆武帝迁都广州,并迁江北数百万百姓,南下两广和海南之地,
南明新都广州北城,只能再次往北扩移103公里,将整个越秀山及其附近之地全部纳入广州城,
重新在北面修建了城墙及大北门和小北门,
并挖了深五米的北濠,将西濠水和东濠水引入北濠之内,
至此,再次扩建的南明广州新都,南北距离增扩为13公里,东西距离约25公里,
城池总面积超过325平方公里,接近大明京师北京城的二分之一多,人口暴增到120万左右,成为整个东南最大的城市。
因南明隆武朝迁都广州城,为了区别皇城和内城,
在北起大北门,南至归德门,以东10米处重新修建了一条内城墙,
皇城就坐落在大北门和归德门,正西门和正东门两条中心线交汇处附近,
另外,还在内城墙上,沿着正西门、正东门一线,新开有一个大明门及两侧的小门,
因而,大北门至归德门这条南北皇城主干道,和正西门至大明门这条皇城东西主干道,
则坐落在正西门、大明门、正东门一线的皇城大明门外的南、北两侧,
平时上朝时,从大明门两侧的小门进入皇城,
下朝后通过大明门两侧小门,回到位于东城的朝臣家里,
故而城内之人,也称呼这种格局为,西皇东贵!
南明弘光元年,公元1645年,七月初六,下午六点左右,
南下的隆武帝朱慈璧一行人,从广州新都大北门进入到了皇城,
此刻广州新都早已经被满城百姓、官员们装扮着红火喜气,
颇有点乱世繁华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