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既然知道变法注定会失败,就应该知道这其中的因素有很多,和施恩与否并无关系。”
官家淡淡道:“朕记得你以前说过,皇权是所有人的意志提现,这才有了得民心者得天下的说法。
朕仔细思考过,你这番话有一定的道理。
可民也好官也罢,都是其中的一部分,怎可区别对待?
朕轻赋税,薄徭役,是在向民施恩。让你向新科进士施恩,又有什么问题?”
“若是正常施恩自然没有问题,但父皇不觉得朝廷对待文人太好了么?”
赵睿说道:“儿臣翻阅所有史书,本朝对待文官远朝任何一个朝代,文官还需要施恩么?”
“住口!”
官家呵斥道:“逆子,你是在质疑太祖么?别以为朕要册封你为太子,你就可以为所欲为了!”
“儿臣并没有质疑太祖的意思,相反,儿臣认为太祖皇帝雄才大略,或许不及秦皇汉武,但在历史上的帝王中,绝对能排在前列。”赵睿沉声道。
这话可不是因为太祖是他老祖宗,也不是怕触怒父皇。
在后世,比较公认的帝王排名中,太祖皇帝的排名是要高于朱棣的。
但是在很多人的眼里,太祖却算不上千古一帝,和朱棣更是完全没有可比性。
之所以如此,是有三个原因。
一是太祖皇帝得位不正,欺负孤儿寡母夺得的皇位。
二是因为太祖皇帝并没有完成一统,前十的帝王中,除了继承天下的,但凡开国皇帝,都完成了一统。
三是因为大宋重文抑武的国策,导致两宋三百多年时间里,军事薄弱,一直出于挨打的局面。
第一点其实没有什么好说的,从本质上来说,自秦一统天下后,后面朝代的开国皇帝,都属于前朝臣民,都可以算是叛逆。
争夺天下根本不存在什么得位正不正,手段光不光明的想法。
只是因为所面临的局势不一样,选择和手段也不一样。
要是有条件,别的开国皇帝难道不想欺负孤儿寡母,直接夺得天下?
第二点就更不算什么了,五代十国时期,可是和五胡乱华时期被称为历史上最黑暗的时期。
其黑暗程度,就连三国时期都比不了,由此可以想象当时有多黑暗了。
而且太祖继位后,也只是占据了天下的一部分,就连依附辽国的北汉都还没灭掉,就已经死了。
而辽国和西夏这两个外族政权,也不是太祖皇帝养起来的。
在大宋创建之前,辽国就已经很强大了,还占据了燕云十六州。
太祖登基之前,辽国已经占据了燕云十六二十多年了。
也就是说太祖在位期间,一直在着手消灭其他小国,并没有和辽国爆发大规模冲突。
剩下一个北汉的时候,人就死了,能怪他没统一天下么?
后来太宗能够快速灭掉北汉,甚至有底气携大胜之势发动北伐,一路连战连胜,打到幽州城下。
这些可不是他的能力,而是太祖多年经营留下的底蕴。
就连太宗都能做到这一步,若是太祖在世,不比他强的多?
未必没有收复燕云十六州的可能。
虽然这只是假设,但把天下未能一统,当做太祖的污点,又何尝不是呢?
其实在赵睿看来,太祖之所以名声不好,被很多人认为名次不该那么高,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第三点。
但赵睿并不觉得太祖重文有什么错。
历史上但凡天下大乱,史书上就会以礼乐崩坏来形容。
意思是天下秩序混乱、道德风尚败坏。
可用礼乐崩坏来描述天下大乱,在很多时候都有些夸张成分在。
天下大乱,秩序混乱是肯定的。但很多时候并没有到道德风尚败坏的地步。
三国时期够混乱吧?
可当时的人依旧知道忠义,就算混乱了那么多年,曹操进魏王的时候,依旧有很多人阻止。
你可以说他们迂腐,但也不能否认他们崇高的道德。
但五代十国时期不同,士大夫都快死绝了。
读书人大多知其然不知所以然,文化几乎要断层了。
在这种事情,大兴文教,有什么错?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更直白点说其实就是知识改变命运。
后世大兴教育的时候,读书不仅有钱拿,毕业就有铁饭碗。
和大宋初期有什么不同?
甚至在优待方面还比不上后世,至少读书人读书时是没有钱拿的,也不是说你读了书就一定能做官。
怎么放在宋朝就一片骂声了?
区别在于,后世教育兴盛后,国家见情况不对,早早的取消了包分配。
但大宋没有,导致出现了冗官的局面。
至于说抑武,那完全是文臣一家独大后,形成的必然结果。
历史上狄青成为枢密使时,并没有遭遇多少反对。
足以说明朝廷并没有一定要文领导武,也没有枢密使只能文官担任的规定。
可在文官眼里,武将就不能和他们平起平坐。
其中有私心的,是想保持文人崇高的地位,这关系到他们自身的利益。
没有私心的则觉得武将就是霍乱之源,不能让武将掌权。
这才有了对狄青的打压,导致最终狄青郁郁而终。
但这一切的问题并不能怪太祖皇帝,只能说后世子孙不争气,把天下弄得一团糟。
让不了解具体情况的,都以为是太祖皇帝制定的国策,害得太祖背了锅。
“但本朝对于文官的优待一直在增加,这是不争的事实!”
赵睿说道:“儿臣出宫时听了一个笑话,一个富人看到一个乞丐觉得可怜,每次路过时都会给他十文钱,这样的日子持续了一段时间。
某天富人去的时候,见边上还有个乞丐,便分别给了两个乞丐个五文。
新来的乞丐感恩戴德,跪下给富人磕头。
但之前那个乞丐则恼怒的质问富人,为什么拿他的钱施舍别人!
在儿臣看来,朝中的官员大多数都是如这个乞丐一般。
朝廷给他们的优待,在他们眼里已经成为理所当然了。
因此在父皇想要变法之时,他们的利益受损,才会极力反对。”
官家闻言沉默了,许久叹息道:“你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