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妾(臣)拜见殿下!”
母子二人连忙躬身行礼。
“外祖母和舅舅无需多礼!”
赵睿微笑上前扶起许氏,微笑道:“这也没外人,无需如此生分。”
正式场合他肯定不能这么称呼,但私下就没关系了。
“谢殿下!”
许氏和苗光宗见赵睿如此称呼他们,笑的很是开心。
“殿下,快里面请。”
许氏一边招呼赵睿进屋,一边朝苗光宗吩咐道:“快去把元哥儿他们喊来给殿下见礼,派人把光磊找回来。”
“外祖母,不用兴师动众。
赵睿微笑道:“这次出宫是我求了父皇许久父皇才答应的,我答应父皇中午前回宫。
只是想着出宫一趟不来看看外祖母,回去母妃该怪我了。
因为没个准备,也没准备什么东西,就买了些点心。
等下次有机会,我再正式登门。”
说着,赵睿吩咐胡闵把买来的点心送上。
许氏脸上笑容一僵,说道:“殿下年纪尚小,官家不放心也正常。”
赵睿脸上挂着微笑,扶着许氏进入正堂。
许氏回过神来,招呼赵睿上坐,赵睿推辞一番,在次座坐了下来。
陪着闲聊一会,关心了一下许氏的身体,赵睿便提出告辞,在许氏母子二人相送下,离开了苗家。
“母亲,殿下他…”
苗光宗目送赵睿乘车远去,疑惑的看向母亲就想询问。
许氏打断了苗光宗的话,看向后面闻讯赶来的苗家其他人,道:“都散了吧,老大你派人去把老三给我找回来,然后来福泽堂见我。”
“是!”
苗光宗等母亲离开,把家人都打发走,安排管家去寻苗光磊,然后匆匆来到福泽堂。
此时许老太太已经把下人都打发走,等着苗光宗。
“母亲。”
苗光宗行礼会急道:“殿下这到底是何意?”
赵睿这突然前来,还喊许老太太外祖母,喊他舅舅,看着非常亲近的样子。
可到了苗家总共没待半柱香时间就走了,而且来的时候就带了些点心,怎么看都不象亲近的样子。
都说什么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
那离的近怎么没人送鹅毛呢?
以眼下的交通条件,跨越千里送封信,都花费不小。
要不怎么说家书抵万金呢。
可以说礼物轻重,是亲近重视与否最直观的体现。
“殿下这是对咱们家心有不满啊。”许老太太叹息道。
“咱们家又没犯什么错,平常殿下都在宫里,也就逢年过节能够见见,殿下他…”
苗光宗说着说着,突然停下了,惊呼道:“是因为三弟?”
“除此外,没有别的可能了。”
许老太太说道:“殿下这次过来,显然是临时起意。家中其他人都在家,也就老三在外面,不知这个逆子究竟做了什么混帐事。”
赵睿虽然说是因为怕苗淑妃怪罪,可时间上却对不上。
哪有快中午了登门的。
虽然赵睿还小,可许老太太不觉得赵睿连这点礼数都不懂。
…………
赵睿从苗家出来,便直接回宫了。
虽说这次出宫并未去多少地方,不过他也不急。
万事开头难,只要父皇答应一次,以后想出宫就容易多了。
前提是他答应父皇的得做到。
赵睿还没回到宫里,关于赵睿这次出宫的见闻和所做的事,官家都已经知晓了。
赵睿碰见苗光磊出行时随意驱赶百姓,因此去敲打苗家,官家很是欣慰。
“算算时间,皇儿也快回宫了,让人多备份午膳送来吧。”官家说道。
“是!”
李内官应声下去安排了。
赵睿回到宫里,就有内侍通知他,官家让他去龙图阁一趟。
他知道自己出宫后的见闻肯定瞒不过父皇,对于父皇找他并不意外。
赵睿到的时候,内侍已经摆好桌案,送上了饭菜。
不得不说官家勤政是真勤政,节俭也是真节俭。
平常午膳基本都在龙图阁内用,吃完就在里间睡个午觉,起来继续处理政务。
而饭菜也非常简单,只有三菜一汤。
放在后世小康人家的标配好歹也四菜一汤,可一个坐拥天下的帝王,却如此节省。
“儿臣拜见父皇!”赵睿躬身行礼。
“免礼。”
官家微笑道:“回来的正好,坐下陪朕用膳吧。”
“是。”
赵睿应了一声,在另一张桌案后坐了下来。
“今日出宫,所见所闻,有何感触?”
官家端着汤碗喝了一口气,微笑问道。
赵睿虽然在樊楼吃了一些,却也没吃饱。
加之过去不短的时间了,倒是吃的津津有味。
闻言他咽下口中的饭菜,说道:“儿臣感觉到了慵懒和奢靡。”
“慵懒和奢靡?”
官家一怔,饶有兴致道:“仔细说说。”
“汴京乃是国都,治安很好,无论上至达官贵人,下至贩夫走卒,皆透露着慵懒。”赵睿说道。
“如此形容倒也别趣。”官家笑道。
赵睿见父皇没有听出他的言外之意,心里叹了一口气,也没解释。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这首诗形容的是南宋上下沉迷享乐,苟且偷安。
可此时的大宋又何尝不是,完全忘记了外部危机。
居安思危,可大宋还没安呢,就已经忘了危。
“皇家乃天下人之表率,正是因为天下奢靡成风,皇室才更要节俭。”
慵懒的意思官家明白了,而奢靡就不用解释了。
官家借此教导起了儿子。
赵睿:“……”
他其实很想告诉父皇,你再节俭也没多大用。
皇帝节俭与否,和臣子会不会奢靡享受,压根没有直接关系。
历史上但凡关于昏君的记载,几乎都有奢靡无度的标签。
好似就是因为皇帝奢靡无度就是昏君,就要亡国了一样。
事实上皇帝再怎么奢靡,只要不大兴土木,又能花多少钱?
什么酒池肉林,这玩意算下来,就算天天更换,能花几个钱?
就算每天花个两三万两,一年也就百万两。
哪个朝代一年少个百万两收入,就要亡国了?
赵睿并非认同这种做法,只是把皇帝奢靡当成亡国之因有点太扯了。
而一个皇帝想着通过自己节俭,来遏制天下奢靡之风,就更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