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5章 研討会捧臭脚(1 / 1)

周燕如站在《燕京文艺》的门口,看到崔道逸后,立马就黑了脸。

笑著看向刘一民將他带进了《燕京文艺》的编辑部,狭窄的红柱青瓦走廊显得有点拥挤。

上次是在《燕京文艺》编辑部的办公室召开,但是《燕京文艺》的办公室小,是低矮的一层平房。

不过他们编辑部在燕京文化局里面,於是就借用了燕京文化局的会议室。

这里原本是燕京文联和文化局共有的,《燕京文艺》是燕京文联的刊物。现在文联走了,但是编辑部一直在这儿。

走进会议室,会议室內侧墙壁上贴著“《狼烟北平》和燕京歷史文学发展研討会”,里面稀稀拉拉的已经坐著不少人了。

走进去就看到了汪曾琦正在跟人聊著天,刘一民进去后,汪曾琦的目光就放到了刘一民身上,衝著他招了招手。

刘一民走了过去,低声问道:“您不是不参加研討会了?”

汪曾琦的目光闪过一丝狡,握著手说道:“別人的我不来,你的我得来!

给你介绍一下,这位是王濛同志。”

王濛身穿著劳动布大袄,戴著前进帽將自己捂的严严实实,乍一看还以为是一位老大爷。

“王濛同志你好,你的《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我非常喜欢。”

“这部小说可让我终身难忘,刘一民同志,你写的作品也很好。我作为一名老北平长大的老北平人,读你的《狼烟北平》犹如让我回到了过去。《燕京文艺》没有请我,是我自己积极要求来的。”

王濛可谓是成於《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这部小说让他名声大噪,轰动一时。但也让他吃足了苦头,年纪轻轻就被成了佑派。

目前是燕京作协的副主席,最高做到过文化部的掌门人。

“官僚主义要不得,勇敢的揭露內部的矛盾,这是改进工作的前提,这也是为人民写作。”刘一民笑道。

王濛在团里工作过,偏偏写的是团里年轻人对官僚的不满。刘一民甚至觉得,这是王濛將自己的经歷写出来了。

刚开始发表后,王濛看著大討论乐不可支,转眼他就笑不出来了。

“你说得对,你说的对!”王濛拍了拍刘一民的手背,对他的理解表示感谢。

参会的除了王蒙、汪曾琦之外,还有冯友兰的女儿宗谱、艾清和李记也都过来了。加上《燕京文艺》的人,得有二十多人。

此外,燕京文化局的一些领导也都坐在旁边进行了旁听。

更新不易,记得分享101看书网

崔道逸低声说道:“周燕如还真没吹牛,规格確实不低,李记主编和艾清都来了,相当於国家作协召开了一次研討会。”

研討会都是捧臭脚的,可这次捧的是刘一民的臭脚,又是別有一番感觉。

刘一民甚至在想,要不要学贾小姐坐在会议室中间,听著四周呼啸而来的吹捧声,再略带娇羞的说一句不敢当,还没那么好。

喝完茶再出去到厕所里面,尿一条线。

隨著李轻泉话音落下,李记率先发声:“一民,我老乡!”李记介绍刘一民的时候,总是会带著一句我老乡。

“他是一个地地道道的豫省人,从他的作品里面能看到他是一个从土里走出来的作家。对底层和乡土的描写都非常的真实。《高考1977》里面的农村社员,

再到《狼烟北平》里面的人力车夫。

狼烟』两个字就带著战火和残酷的味道,“北平”两个字能看出厚重的歷史感。只要有翔实的资料,我们豫省人也能写出地道的燕京文学作品”

李记的话像是拋砖引玉,他说完,艾清就立马接话说道:

“一民,我们去年认识,第一次见到这个年轻人,就感觉到他身上的朴实和乡土气息,仔细听他讲话,就会发现他谈吐非常好。第一面就聊了聊目前的诗坛,他对诗坛的预测,看来已经成为了现实。

这个年轻人,不仅写得好,想的也深,胸中有丘壑,有天地。我经常批评年轻人,有些年轻人就听不得批评。我虽然没批评过一民,但从《狼烟北平》刚开始引发的爭议看,他是能扛得住批评的人。”

艾清所说的预测,讲的是“归来派”诗人和年轻一代诗人的碰撞。艾清就是艾清,夸的刘一民都有点不好意思。

艾清说完,王濛接过话题:

“文三儿这个人物很典型,一个典型的小人物。在时代的大潮下挣扎存活,

也想喊一声壮怀激烈,但现实的炮弹终究是炸碎了他的英雄梦。他没受过教育,

他刚开始不知道什么叫做国家,叫做民族,所以没有民族意识。

从他身上可以看到,民族意识逐渐觉醒。的变迁和小人物的经歷相结合,又塑造了许多典型的人物。確实是一部难得的佳作。”

《狼烟北平》大家聊了一个多小时,话题开始慢慢地转向燕京文学的发展上面来。

中间休息过后,研討会继续开始。

“如何写出真正的老北平作品来,写出像《狼烟北平》这样好的作品出来?

北平有什么能写?在老舍先生去世以后,如何继续发展以北平为基调的燕京文学。”

李轻泉作为主持人,提出了三个问题,

李记看向刘一民,说道:“谈起老舍先生,一民,你的《狼烟北平》什么时候演出?”

“万老师將首演的时间定在了1980年的一月一號。”

“嘶,看来万院长很看好这部剧,到时候我一定得去看一看。你们想看的也记著买票,一民可是把卖票的时间都透露给你们了!”

李记指了指在场的眾人,一句话就让气氛轻鬆了下来,逗笑了一群人。大家都很识趣,也没人问刘一民要票。

王濛和宗谱作为两个老燕京人儿,讲了不少的老北平的事情以及燕京的习俗。

“燕京发生过的大事儿大家都知道,但不是燕京人,小事儿大家肯定也不懂。另外,燕京人的衣食住行都非常讲究,在皇城根儿活了几百年,身上的那股子气不知不觉就给养了出来。

他给你说话劲儿劲儿的,端著架子,提著嗓子,这叫京味儿。老燕京人身上,还带著一种玩世不恭的感觉,在皇城根儿生活了几百年,见惯了各种各样的大事儿,似乎就比別的地方人看的开。”

王濛话音落下,宗谱接话道:“就像是一个饱经沧桑的老人,他身上经歷过的事儿多了,他看的就开了。”

刘一民暗道,这两个一听话,就知道是地道的燕京人儿。

讲著讲著,不自觉地范儿就起来了。 艾清笑著说道:“我这个川蛮子来燕京的时候,我听著燕京人说话,怎么听怎么不舒服,说话带著傲气,嘴里面跟塞了似的。”

刘一民乐了,轻轻地鼓起了掌。

研討会开到最后,李轻泉让刘一民起来发言。

艾清又说道:“跟燕京人比,一民是老京城人,《史记夏本纪》里面记载,

最早在夏朝洛城可就是都城了。老京城人写新京城人,有趣有趣!”

“艾老,你这是拿我开涮呢!”刘一民笑道。

“说起开涮,可有阵子没吃涮锅了!”

“一会儿我请您吃!”

“哈哈哈”

笑完之后,刘一民说道:“每个地方都可以长出文学作品,今天既然是谈燕京,那就说燕京。燕京儿百年风风雨雨。那句话是怎么说的,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楼台烟雨中。燕京几百年,多少事情也都消散在风雨中。”

刘一民从小老百姓的生活到王公贵胃的生活入手层层剖析,讲了各个方面。

“燕京的几百年老字號,哪个背后不是故事。四合院里,埋藏了多少人的往事,传出过多少人的欢声笑语。四合院文学,大有可写!我本人就非常喜欢四合院,喜欢四合院背后所代表的文化往事。”

说完,这次会议算是临近尾声。李轻泉让大家根据《狼烟北平》和《茶馆》

等作品,结合刘一民和研討会上所讲的,多写一写。

“四合院文学,,一民讲的挺新鲜的!写燕京的作品还得是投稿到《燕京文艺》最正宗,万主席可是很关心《燕京文艺》的发展。”

曹禹现在是燕京文联的主席,提到“万主席”三个字,李轻泉特意看向了刘一民。

你老师都关心《燕京文艺》的发展,你这个学生不表示表示。

崔道逸低声不满地说道:“嘿,讲了几个小时,就最后这一句讲到了《燕京文艺》的重点上。”

眾人正准备散场,崔道逸嘴角露出一丝恶趣味,站起来说道:

“既然是《狼烟北平》研討会,自然应该人手一本《狼烟北平》,来来来,

这是我自掏腰包赠给大家,《人民文艺》欢迎大家的投稿。”

刘一民脸色古怪,这是砸场子啊!

周燕如和李轻泉都黑著脸,当著李记的面也不好发作,毕竟这名文坛掌舵人现在负责著《人民文艺》。

崔道逸发到周燕如,笑著说道:“老周同志,《燕京文艺》开研討会,我来送书,朋友做的地道吧,自掏腰包,可了我半个月的工资。”

周燕如皮笑肉不笑地说道:“谢谢你啊老崔,你可想的真周到,一会儿我让財务的同志给你钱,这钱不能让你拿了不是。”

“瞎,您可太客气了!”

走出《燕京文艺》,刘一民笑著说道:“师兄,你这次可把《燕京文艺》给得罪了。啥时候你要是调到《燕京文艺》,可有苦头吃了。”

“瞎,我这也是尽编辑的责任,都是工作。”

散会后,刘一民特意请李记、艾清、王濛、汪曾祺、崔道逸几个人到东来顺吃了一次涮肉。

在饭店里面,刘一民笑著谢道:“感谢各位在研討会上的发言。”

“我们都是对著作品说话,又不是专门夸的你。”李记摆了摆手,扫视了一圈眾人,最后將目光落在了刘一民的身上。

“我们这些人都老了,喜欢说实话,要不然今天谁也不会来。拍马屁?我年纪大了,拍不了嘍!”艾清道。

什么样的马屁会,能將作协掌舱人请来?

“一民,你喜欢燕京四合院?”崔道逸一口涮羊肉入肚,笑著问了起来。

“是啊,师兄,不仅喜欢还想住进四合院里面感受一下燕京文化。”

“你想买四合院?”王蒙也问道。

刘一民点了点头,同志们,可终於吃到重点了。

汪曾祺说道:“住什么四合院,还不如大板房舒坦,我住在甘家口的大板房,舒坦的很,你要是想买,我跟你打听打听,不过肯定是不好买。大家都往大板房里跑,谁也不想住四合院。”

大板房就是混凝土、钢筋、预製板搭起来来的楼房,在这年代也相当流行。

生活设施虽然也是公共的,但现在比四合院好。

“大板房有点吵,喜欢一个人静一静。”刘一民笑道。

崔道逸询问有没有想住的地方,刘一民告诉他能看见故宫就行,最好离人艺近点,到人艺方便。

“我们都给你留意留意。”王濛笑著说道。

“你这钱没问题吧!”崔道逸又说道。

“一般的二进应该是没问题,三进有点吃力。”

刘一民现在的身价经过电影剧本的稿费加入,已经到了四千二百元,四千多块钱,买个两进应该差不多了。

至於一进,他没有考虑过,那特么也能算四合院?

崔道逸他们都生活在附近,可以帮忙打听打听,光靠刘一民一个人那得到什么时候去了。

吃完散场后,几个人都说会给刘一民留意留意。

12月初,刘一民在张孟昭的的催促下,准备前往庐山。

徐桑楚告诉了张孟昭刘一民同意去庐山的事情,张孟昭每天都在等,朱霖比她还急,见一直没有动静。

张孟昭如同电影里面的老李一般,说道:“再电刘一民:::

於是电了好几次,刘一民通过曹禹买了软臥票,通知了剧组自己大概到达的时间。

准確的时间別说刘一民不知道,就连火车司机都不知道。

章节报错(免登录)
最新小说: 1994从批墙开始崛起 神豪:失恋后,开启完美人生 这款末日游戏太真实了 官运:从遇到美女书记开始 第十三道蚀痕 成为领主的我被迫种田 重生1980:开局赶山宠妻当首富 全世界觉醒者都听着:老子是灾厄 人在都市,系统在末世! 闪婚,染上惹火甜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