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2章 国之重器(1 / 1)

没多久,李怀德骑着自行车,一路风驰电掣,冲回红星轧钢厂。

他直接闯入厂保卫处,下达了最高级别的警戒命令。

随即,他片刻未停,又亲自赶往实践基地那个临时隔离的车间角落。

方教授、赵老师、吕辰、吴国华等所有参与研发的核心人员,以及闻讯赶来的刘星海教授都聚集在那里,激动、忐忑与严肃的等着。

看到李怀德带着一身寒气进来,所有人的目光瞬间聚焦在他身上。

李怀德没有多余寒暄,言简意赅地传达了上级指示:“同志们,情况已经向上级汇报了。在我们得到进一步指令前,所有人,包括三位老师傅,都必须留在这个指定区域,未经我亲自批准,不得离开,不得与外界进行任何形式的联系。这是纪律!”

他的目光扫过每一张年轻或不再年轻的脸庞,语气斩钉截铁:“我知道大家心里有很多疑问,也可能觉得不适应。但我请大家理解,我们做出的这个东西,干系太大!必须确保万无一失!”

众人凛然,纷纷点头表示明白。

他们早已从方教授和赵老师事后的凝重中,感受到了这件事非同小可的分量。

接下来的半天,是在一种近乎凝固的等待中度过的。

车间里依旧机器轰鸣,但这个被划出的角落却异常安静。

有人反复翻阅着技术报告的草稿,有人无意识地摩挲着工具,吕辰则和吴国华低声讨论着测温枪可能存在的精度漂移问题以及未来集成化的设想。

下午两点刚过,一名保卫科的干事小跑着进来,对李怀德低语了几句。

李怀德猛地站起身,深吸一口气,对众人道:“来了!大家准备一下,保持冷静,如实回答领导问话。”

片刻后,车间门被推开,一行人走了进来。

为首的正是李怀德,他侧身引路,态度恭敬。

跟在他身后的,是市工业局的周副局长,表情严肃。

而真正让在场所有技术人员都心头一震的,是周副局长身旁那位身着半旧中山装、头发花白、精神矍铄的老者,以及老者身后那位穿着军装、身姿笔挺的随行人员。

最后面还跟着几位显然是技术干部模样的人。

更让人瞩目的是,透过车间窗户,可以看到外面停着四辆黑色的伏尔加轿车,以及一辆墨绿色的军用吉普车。

这个阵仗,无声地宣告着来者身份的不凡。

李怀德介绍道:“刘教授,方教授,赵老师,各位同学,师傅们,这位是工业部的孙老,这位是国防科委的王主任。”

他没有详细介绍具体职务,但“工业部”和“国防科委”这两个词,已经足够有分量。

孙老面容清癯,他微笑着与刘星海教授握了握手:“星海同志,我们又见面了。你们这里,可是又放了个大卫星啊!”

他的声音洪亮,带着一种上位者的气场,却又并不让人感到疏远。

刘星海教授连忙道:“孙工过奖了,我们只是做了一点初步的探索。”

孙老又看向方教授和赵老师,点了点头,随后目光便落在了工作台上那支被拆卸开一部分、露出内部粗糙结构的红外测温枪上。

他没有急于去碰触,而是仔细地端详着每一个部件。

那手工打磨的黄铜枪管、裸露的“掐丝珐琅”电路板、微小的热电堆传感器,以及那个被改造的微安表头。

“就是这个小东西,能隔空看温度?”孙老饶有兴致地问道。

方教授上前一步,回答道:“是的,孙老。原理是基于物体红外辐射强度与温度的正相关关系,我们通过自制的热电堆传感器将辐射能转换为微弱的电信号,再经过晶体管放大电路……”

孙老抬手打断了他,笑道:“方教授,具体的物理原理和电子学原理,我信得过你们清华的水平。我更想知道的是,你们是怎么想到的?又是怎么在这么短的时间内,用这些……嗯,可以说是‘土办法’,把它实现出来的?”

这时,刘星海教授示意吕辰和吴国华上前回答。

吕辰稳了稳心神,将之前讨论会上提出的技术路径,以及这两天制作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解决思路,清晰地阐述了一遍。

重点突出了“掐丝珐琅”工艺在实现特定电路结构上的适应性,以及团队如何利用现有条件进行集成创新。

吴国华则补充了光学聚焦系统和信号调试过程中的一些细节。

孙老听得非常仔细,不时点头,偶尔还会追问一两个技术细节。

那位国防科委的王主任虽然话不多,但目光始终没有离开过测温枪的原型和相关图纸,眼神中充满了审慎与评估。

随后,孙老要求进行一次现场演示。

方教授亲自操作,分别测量了车间里的电烙铁、一杯热水以及一个工件。

看着微安表指针随着目标温度的变化而稳定偏转,孙老脸上的笑容愈发明显。

“好!好啊!”孙老抚掌赞叹,“因陋就简,大胆设想,小心求证!这才是我们自己的科研路子!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

他看向刘星海和李怀德,语气带着赞叹:“红星厂和清华的这个实践基地,办得好!真正走出了产学研结合的新路子!之前那个全流程自动化生产线,已经让我眼前一亮,没想到你们这么快又给了我一个更大的惊喜!”

接着,孙老话锋一转,神色变得严肃起来:“不过,同志们,想必你们自己也清楚,这项技术的意义和敏感性。所以,接下来,我们需要进行一次正式的谈话。”

所有参与研发的人员,包括几位工人师傅,被请到了实践基地的一间会议室。

工业部和国防科委的随行人员,以及厂保卫科的干事,共同主持了这次严肃的保密谈话。

会议室内气氛凝重。

领导们首先强调了这项技术对于国家工业发展乃至国防安全可能具有的重大意义,随后详细阐述了保密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和纪律要求。

每个人都收到了一份空白的《保密责任书》,要求详细阅读并签署。

责任书上的条款严厉,如“不得向任何无关人员透露项目信息”“未经批准不得发表相关论文”、“接受定期和不定期的保密检查”等等,

吕辰深深吸了一口气,郑重地在末尾签下了自己的名字。

他环顾四周,看到方教授、赵老师、吴国华、王卫国……每一位师长、同学和工人师傅,都和他一样,面色肃然,毫不犹豫地签下了名字。

这是一种无声的誓言,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谈话和签字仪式结束后,孙老和刘星海教授、方教授、赵老师,以及吕辰等几位核心学生,又回到了车间角落。

那位王主任也一同参与。

这时,孙老才更像是拉家常一样,和大家聊起了实践基地这些年的工作。

他特别询问了实中基地第一期和第二期大量课题的进展细节,对自动化的研究与应用、强电控制模块的突破、故障案例库的建立的设想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你们做的这些工作,不仅仅是解决了一个厂的技术问题,更是在为我们整个国家的工业体系摸索经验、建立标准、培养人才啊!”孙老感慨道,“尤其是这种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注重系统集成和标准化的思路,非常宝贵!”

当话题转到“电子耳朵”,即基于无线传感网络的设备故障预警系统时,孙老显得尤为关注。

“星海,你们上次提交的预研报告我看了,思路很前沿。”孙老看向刘星海,“今天正好,你再详细说说,这个‘电子耳朵’,你们具体打算怎么实现?难点在哪里?”

刘星海教授示意吕辰来回答。

吕辰整理了一下思绪,开口道:“孙老,王同志,‘电子耳朵’的核心构想,是建立一个分布式的传感器网络,实时采集关键设备,比如大型轧辊轴承、高速齿轮箱、高压电机等部位的振动、温度、噪声等多维度数据。通过我们正在研究的信号处理和特征提取算法,识别出早期故障的征兆。”

他顿了顿,继续阐述难点:“目前主要的挑战有几个方面:第一是传感器本身,需要能在高温、高湿、强电磁干扰的恶劣工业环境下长期稳定工作,这对传感器的材料和封装提出了很高要求;第二是信号传输,有线方式布线复杂,维护困难,我们倾向于研究简易的无线传输模式,但这需要解决功耗、抗干扰和协议问题;第三,也是最具挑战的,是如何从海量的、充满噪声的数据中,准确、及时地识别出那些表征早期故障的、微弱的‘异常信号’,这需要深厚的信号处理功底和大量的故障数据积累。”

孙老和王同志听得非常专注,不时交换着眼神。

王主任首次开口,声音低沉而清晰:“也就是说,如果这套系统真能建成,我们可以在设备彻底损坏之前,甚至是在操作人员毫无察觉的情况下,就发现隐患,避免重大的生产事故和装备损失?”

“理论上是这样。”吕辰肯定地点头,“而且,积累下来的数据,对于研究设备的寿命周期、优化维护策略,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了不起的设想!”孙老赞叹道,“这不仅是技术革新,更是管理理念的革命!这件事,意义重大,你们要坚持搞下去!”

最后,孙老将目光再次投向吕辰,语气平和却带着深意:“吕辰同学,我看你思维活跃,敢于创新。对于这个红外测温技术,抛开眼前这个原型,你个人认为,它未来最大的应用价值在哪里?我们又该朝着哪个方向努力?”

所有人都看向吕辰,知道这是孙老在考校他,也是在为这项技术的未来定调。

吕辰沉吟片刻,没有急于回答应用场景,而是首先指出了更核心的问题:“孙老,各位领导,这支测温枪,目前只能算是一个原理验证品。它证明了非接触测温的可行性,但距离实用化、精准化、系列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它的精度、稳定性、量程、响应速度,都亟待提升。”

他话锋一转,语气变得坚定:“但是,我认为,这项技术本身就是一个强大的‘赋能工具’。它就像给我们工业生产的‘眼睛’装上了‘望远镜’和‘显微镜’。”

他列举道:“在冶金行业,我们可以实时监测钢水温度、连铸坯表面温度场,从而精确控制冶炼和铸造工艺,提升钢材品质;在热处理环节,高精度的炉温监测将成为我们实现±5°c甚至更高精度控制的基石;在化工行业,可以安全地监测反应釜、管道的温度,预防安全事故;在电力系统,可以远距离检测输变电设备的过热隐患;甚至在医疗领域,也可以发展出快速、便捷的体表测温仪器……它的应用边界,只受限于我们的想象力。”

“然而,”吕辰的声音提高了一些,看向孙老和王同志,“制约这项技术,乃至制约‘电子耳朵’和未来我们所能设想的许多先进工业技术发展的关键,并不仅仅在于想法,而在于最基础的‘砖石’——芯片,也就是集成电路技术。”

他尽量用通俗的语言解释:“我们现在用的还是离散的晶体管、电阻、电容,手工‘掐丝’制作电路。这能解决有无问题,但想做到小型化、低功耗、高可靠性、低成本的大规模生产,几乎不可能。就像建房子,我们还停留在手工烧砖、人工砌筑的阶段,而国外……可能已经开始了工业化预制、机械化施工。未来的工业竞争,尤其是高精度测量、实时控制、智能诊断这些领域,很大程度上是‘芯片’的竞争。谁掌握了更先进、更可靠的芯片设计和制造能力,谁就能掌握工业发展的主动权。”

这番话,如同在平静的湖面投下了一块巨石。

在场的老师们,如刘星海、方教授,都深有同感地点头,他们何尝不知道集成电路的重要性,但从一个年轻学生口中如此清晰、如此尖锐地指出来,并将其提升到国家工业发展基石的高度,还是让他们感到震撼。

孙老脸上的笑容渐渐收敛,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深沉的思索。

他久久没有说话,手指轻轻敲击着桌面。

王主任的眼神也变得更加锐利。

良久,孙老缓缓吐出一口气,目光炯炯地看向工业局的周副局长和李怀德:“吕辰同学这话,说得一针见血,振聋发聩啊!我们不能只满足于解决眼前的‘有无’问题,更要看到长远发展的‘基石’在哪里!”

他猛地站起身,做出了决断:“周局长,星海同志,李厂长,我建议,就以红星轧钢厂实践基地为基础,以这次的红外测温技术和‘电子耳朵’课题为核心,向上级打报告,申请成立一个‘工业生产过程监测与故障诊断重点实验室’!”

他环视众人:“这个实验室,不仅要继续深化红外测温技术的实用化研究,不仅要推进‘电子耳朵’系统的研发,更要着眼于未来,开始布局和跟踪微电子技术、集成电路在工业监测和控制中的应用!我们要把它建设成一个集技术研发、标准制定、人才培养、成果转化为一体的国家级平台!”

“这件事,我会亲自向部里主要领导汇报,全力推动!”孙老最后斩钉截铁地说道。

会议室内,先是一片寂静,随即爆发出一阵压抑不住的激动气息。

成立国家级重点实验室!这意味着更稳定的支持、更高的平台、更广阔的未来!所有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兴奋与憧憬。

孙老和王主任一行人在厂里又停留了一阵,查看了板材车间的自动化生产线,强电控制模块生产车间的“轧胚-原位还原烧结”试验线,以及正在修建的实验室和热处理炉,对实践基地扎实的工艺基础和工程化能力表示了高度认可。

临走时,孙老紧紧握住刘星海的手:“星海,怀德同志,这里就交给你们了!实验室的筹备工作要立刻启动,报告尽快拿出来。”

他看了一眼王主任:“至于这支测温枪的原型和报告,由王主任负责带回部里,组织专家进行论证和评估。”

他又特意走到吕辰等年轻学生面前,勉励道:“你们是国家的未来,好好干!戒骄戒躁,继续攀登科学高峰!”

送走领导,实践基地的临时隔离也随之解除。

看着黑色的伏尔加和军用吉普车驶离了红星轧钢厂,刘星海和李怀德相视一笑,松了一口气。

工作依旧,生活依旧。

每个人心中都清楚,从这一刻起,他们肩上的担子更重了,他们脚下的路,也通往了一个更为波澜壮阔的方向。

只是,他们最不怕的,就是担子!

吕辰看着远处正在建设的材料实验室和智能系统实验室工地,又想起孙老提出的那个“重点实验室”的宏伟蓝图,心中涌起一股豪情。

他知道,一个属于技术人的伟大时代,正在缓缓拉开序幕,而他们,已然站在了潮头。

章节报错(免登录)
最新小说: 混沌萌主 全球追捕:让你逃亡,你咋还破案 宝可梦不是工具 混沌龙血:废柴少主的逆袭 玄幻:开局继承不朽王朝 清冷圣女:修真界高悬于天的圣光 凡人:仿制诸天灵宝 三国之我就一混子啥也不会 苍穹天引龙尘叶知秋 开发崩铁手游:被误认为是阿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