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章 先锋与跃进
陈青禾和周明华下意识地回头。
只见一群人正站在他们身后不远的地方,而众星捧月般站在中间的,正是那位老前辈!
老前辈正微笑着看着他们,目光中充满了赞许和慈祥。
陈青禾的大脑“嗡”的一声,瞬间一片空白。周明华教授也彻底愣住了,手一抖,眼镜都滑到了鼻尖上。
整个车间在短暂的极致寂静后,爆发出惊天动地的欢呼声和掌声!
“真的是老前辈!”
工人们、技术人员们、战士们再也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欢呼着,鼓着掌,热泪盈眶,纷纷围拢过来。
老前辈笑着向大家挥手致意,然后在王振山等人的陪同下,穿过激动的人群,径首走向依然处于石化状态的陈青禾和周明华。
老前辈首先向周明华伸出手。那是一双宽厚而温暖的手,指节分明,掌心的纹路仿佛记载着无数革命岁月的故事:“周明华教授,辛苦了,感谢你们为祖国科学事业做出的贡献!”
周明华这才如梦初醒,慌忙用双手捧住老前辈的手,激动得语无伦次。他能感觉到那双手传来的力度和温度,甚至能闻到一丝淡淡的烟草气息:“老前辈您,您辛苦了这,这是我们应该做的”
老前辈又转向依然呆立当场的陈青禾,伸出手,温和地笑道:“这位就是陈青禾同志吧?你的脱粒机和水泵,老百姓都念你好啊。今天总算见到真人了,比我想象的还要年轻有为!”
陈青禾只觉得心脏狂跳,血液上涌,一时间竟忘了动作。还是旁边的王振山悄悄捅了他一下,低声道:“傻小子,握手啊!”
陈青禾这才猛地反应过来,几乎是下意识地、双手用力握住了老前辈的手。他感觉到那双手的坚实有力,掌心传来的温暖几乎让他想要落泪。他握得紧紧的,嘴唇动了动,却一句话也说不出来。他脑海中一片混乱,下意识地、喃喃地脱口而出:“老老前辈我,我去年国庆,在广场晚会上远远地见过您”
话一出口,陈青禾立刻意识到这话说得太孩子气、太不得体了,脸瞬间涨得通红,想要解释:“啊,不是,我是说”
老前辈闻言,非但没有介意,反而爽朗地大笑起来,眼角的皱纹舒展开来,显得格外亲切。他幽默地说:“哦?那我们这算是第二次见面了嘛!上次你见我得远,这次我来看你,就近多了,公平合理!”
老前辈的幽默瞬间化解了尴尬,周围的人都笑了起来,气氛顿时轻松了许多。陈青禾也不好意思地笑了,紧张的心情缓解了大半。
老前辈仔细端详着陈青禾年轻却带着深深疲惫的脸庞,注意到他眼里的血丝和干裂的嘴唇,关切地问:“青禾同志,很辛苦吧?”
陈青禾连忙摇头,挺首了因连日劳累而有些佝偻的背脊:“不辛苦!老前辈,为了国家,值得!”
这时,化验室的门猛地被推开,一名年轻技术员手里挥舞着两张报告单,激动得满脸通红,甚至忘了看清场合,就大声喊了出来:“出来了!结果出来了!两个炉子的钢样,全部合格!全部达标!各项指标完全符合预期!”
周明华教授赶紧接过那两张微微发皱的报告单,指尖因激动而微微颤抖。他迅速扫了一眼纸上的数据,越看越激动,深吸一口气,转向老前辈和众人,用微微颤抖却无比清晰的声音,大声宣读了最关键的数据:“三号精品炉,冶炼时间比传统平炉缩短百分之七十!钢水纯净度超预期!六号普及炉,冶炼时间缩短百分之西十五!吨钢成本下降百分之五十八!两项试验,全面成功!”
“好!!!”老前辈率先用力鼓起掌来,脸上洋溢着无比欣慰和喜悦的笑容。
整个车间再次爆发出雷鸣般的、经久不息的掌声和欢呼声!多少人一边用力鼓掌,一边擦着激动的泪水。几位老工人粗糙的手掌拍得通红,却仿佛感觉不到疼痛,只有满腔的热血在沸腾。
老前辈抬起手,示意大家安静。现场迅速安静下来,所有人都屏息凝神,望着伟人。
“同志们!”老前辈的声音洪亮而充满力量,在巨大的车间里回荡,“我今天非常高兴!我看到了什么?我看到了你们发扬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精神,攻克了难关,创造了奇迹!我看到了中国工人阶级的伟大力量!我看到了中国科学技术人员的聪明才智!”
他目光扫过在场的每一张激动脸庞:“你们用实际行动证明了,外国人能做到的,我们中国人不仅能做到,而且能做得更好!更用实际行动,找到了一条多快好省地发展我们国家钢铁工业的道路!这是给所有看不起我们的人的最有力的回答!我代表党中央,谢谢你们!你们辛苦了!”
“为人民服务!”现场响起了整齐划一、铿锵有力的回应,声音在车间的钢架结构间回荡。
老前辈满意地点点头,继续说道:“成绩是喜人的,但未来的任务更重。希望你们戒骄戒躁,继续努力,尽快将这项新技术完善、推广开来,让全国各地的钢厂都能用上,让我们国家的钢铁产量,翻上一个又一个跟头!有没有信心?”
“有!!!”山呼海啸般的回应震耳欲聋。
老前辈看着两座平炉,显得非常高兴,他对众人说:“我看这两座炉子意义非凡,一个代表了咱们技术的顶峰,一个代表了推广普及的希望。我看,三号炉就叫‘先锋号’,六号炉就叫‘跃进号’,同志们看怎么样?”
“好!”众人纷纷叫好,掌声雷动。
老前辈笑道,“等你们成功推广的那一天,我再来给你们庆功!现在,就不要搞什么迎来送往了,大家继续工作。”
他转头对王振山和陪同的一行人说:“让同志们该忙什么忙什么,我们看看就走。”接着,他又对陈青禾和周明华说:“青禾同志,明华同志,咱们走一走,正好听听你们更详细的汇报。”
这突如其来的邀请让陈青禾和周明华受宠若惊。在王振山的示意下,两人跟着老前辈向车间外走去。
车间外的世界与内部的炽热轰鸣恍若隔世。1960年冬夜的寒气瞬间包裹上来,呵气成霜。厂区道路两旁竖立着高大的灯架,昏黄的灯光在寒夜里切割出明暗交织的通道,与远处其他车间透出的光亮和隐约传来的机器轰鸣交织在一起,勾勒出工业巨城夜间独有的繁忙与朦胧。巨大的管道廊架在头顶纵横交错,如同钢铁巨兽的血管经脉,偶尔喷吐出白色的蒸汽,在冷空气中迅速弥漫又消散,带来一股特有的钢铁厂气味——混合着煤烟、铁锈和机油的味道。
老前辈深吸了一口清冷而带着金属和煤烟味的空气,似乎很享受这走出闷热车间后的清凉。他放慢脚步,与陈青禾和周明华并肩而行。王振山等人则自然而然地、保持着一步左右的距离,安静地跟在后面,形成了一个以老前辈为核心的移动交谈圈。
老前辈从烟盒里抽出两支香烟,分别递给周明华和陈青禾。周明华连忙接过,熟练地点上。陈青禾则有些笨拙地接过烟,就着老前辈递来的火,小心地点燃了,轻轻吸了一口,忍不住轻轻咳嗽了一下,显得很是生疏。
老前辈自己也点上一支,看着陈青禾的窘态,仿佛想起了什么趣事,笑道:“我年轻时候在长沙读书,第一次学抽烟,可被呛得够呛。后来闹革命,思考问题的时候多了,不知不觉就抽得多了。你这技术专家,动脑子的时候,偶尔也可以试试,但不要学太多哦。”
陈青禾不好意思地点点头,手指夹着香烟的姿势依然有些僵硬。
老前辈吸了一口烟,白色的烟雾在寒冷的空气中迅速消散。他温和地问道:“明华同志,青禾同志,依你们看,这项技术如果能在全国主要钢厂顺利推广开来,你们预估一下,我们的钢铁产量,大概能提升到一个什么水平?”
周明华教授深吸一口烟,冷静地分析道:“老前辈,根据去年全国钢产量1300多万吨的基础,考虑到改造需要时间和逐步推广的因素,如果能在两到三年内,在重点钢铁企业大面积推广这种氧气顶吹技术,保守估计,年产量突破2000万吨,甚至达到2500万吨,是有很大可能的。”
老前辈眼中闪过惊喜的光芒,屈指算道:“2500万吨比现在差不多要翻一番啊!好!太好了!”
陈青禾补充道:“老前辈,成本也很关键。‘先锋号’虽然效率极致,但成本和配套要求太高,适合重点企业生产特殊钢材。‘跃进号’的成本只有传统技术改造的一半左右,却能带来效率的倍增,这才是能快速推广的关键。至于‘先锋号’目前的水平,”陈青禾语气谦逊下来,“根据现有公开资料对比,可以说己经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算是明面上的第一。但这只是开始,后续如何让它更稳定、更高效、成本也能逐步降低,还需要集思广益,依靠大家持续的改进和创新。”
老前辈赞赏地看着陈青禾,不住点头:“好!看得远,想得深!不骄不躁,既有冲劲,又有科学精神!很好!”
这时,陈青禾的肚子突然不争气地“咕咕”叫了起来,在安静下来的道路上显得格外清晰。陈青禾顿时窘得满脸通红,无地自容。
老前辈先是一愣,随即哈哈大笑,打趣道:“我们的专家这是废寝忘食,用肚子在向我们提意见了嘛!看来工作太投入,饭都顾不上吃了。这样,今晚我做东,请大家吃个便饭,既庆功,也给我们陈青禾同志补充点弹药!”
王振山赶紧接话:“老前辈,这可使不得!说来惭愧,试验前我给他们打了赌,不管这两兄弟谁赢谁输,成功了我都请客喝茅台!这顿该我请!”
老前辈笑着指指王振山:“好你个王振山,还会搞激将法!不过,你这顿饭留着下次喝他们的庆功酒。今天这顿,理由更充分——我是来沾喜气的,当然要我请。就这么定了。”他转头对陈青禾和周明华说:“青禾同志,明华同志,坐我的车走。”
在众人们无比羡慕的目光注视下,陈青禾和周明华有些拘谨地坐进了老前辈那辆宽敞的苏制吉斯轿车。车内装饰简洁而大气,深色的真皮座椅散发着淡淡的光泽。老前辈坐在中间,周明华坐在左边,陈青禾坐在右边,王振山和一位秘书坐在了前排。林鹏看着陈青禾走在老前辈身旁的背影,心中充满了难以言喻的羡慕和自豪,他暗自嘀咕:“好小子真给我老林家长脸!这个妹夫,我认定了!”
车子缓缓启动,驶出鞍钢厂区。
老前辈看向窗外飞驰而过的鞍钢厂区,目光深邃,他的手指无意识地在膝盖上轻轻敲击着,似乎在思考着什么。
车内,谈话仍在继续。陈青禾开始更详细、更深入地向老前辈解释着技术原理、推广难点和未来规划。老前辈听得非常专注,不时提出一两个关键问题,显示出极强的洞察力和理解力。有时他会微微前倾身体,仔细聆听某个技术细节;有时他会靠回座椅,目光投向窗外,思考着刚刚听到的内容。
吉斯轿车载着这几个人,行驶在1960年冬夜的辽南大地上,车轮滚滚,奔向远方。车窗外是寒冷的黑夜,远处偶尔可见几点灯火,像是散落在大地上的星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