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 这下合理了(1 / 1)

钱五师听了陈青禾的请求,目光在他脸上停留片刻,似乎是在掂量这份主动请缨背后的分量和可行性。几秒钟的沉默后,他缓缓点头,语气沉稳:“有想法是好的。志远,你带青禾去找测试场负责人老杨,把非核心测试区传感器和电缆的清单给他一份,权限范围内的。青禾,”他转向陈青禾,眼神带着鼓励,“你先看看,了解情况,心里有个谱。梳理是细致活,不要有太大压力,更别耽误自己手上的本职和基础学习。有初步想法了,随时跟我沟通。”

“是!谢谢老师!”陈青禾心中石头落地,立刻应道。

钱五师又对孙志远吩咐:“给青禾同志办一张设备维修区的临时通行证,注明权限范围。每天下午西点之后,本职文件处理得差不多了,他可以过去看看,到五点半食堂开饭前。时间要把握好。”

陈青禾刚想说自己下午那会儿文件可能还没处理完,钱五师仿佛看穿了他的心思,摆摆手:“下午西点后我这里常规文件流会缓下来,不碍事。你去吧,就当换换脑子。记住,多看多听多想。”

“明白!我一定注意!”陈青禾郑重保证。

回到基地,陈青禾的心像被那团测试场的乱麻缠住了。白天处理文件时,脑海里总是不自觉地浮现出维修区堆放的待修设备、模糊的维修记录、随意摆放的工具。深夜,同屋的鼾声响起,他点上煤油灯,铺开稿纸。笔尖划过粗糙的纸面,沙沙作响。

他摒弃了任何后世的管理术语,只写最实际的观察和朴素建议:

现状:领用随意,无记录。精密量具(如千分尺、百分表)使用后随意放置,易损坏、丢失。关键工具(如不同规格扭矩扳手)混放,使用时需翻找。

建议:建立分类工具台账(名称、规格型号、数量、存放位置)。精密量具及关键专用工具(如特种扳手)实行领用登记签名、用毕归还核验制度。建议定期(如每月)由老师傅或技术员对关键量具进行简易校准比对(如用标准块)。附上手绘的简易“工具领用归还登记表”草样。

设备维护:

现状:设备故障多依赖事后抢修。关键保障设备(如测试场备用电源车、空压机)缺乏日常检查。

建议:为关键保障设备制定简易“点检表”。以空压机为例:每日开机前检查油位、冷却水(若有)、皮带松紧、有无异响;运行中记录压力、温度是否正常;关机后检查有无泄漏。进行预防性维护,如更换机油、清洗滤芯、检查关键螺栓紧固。他特意提到:“曾见某地农机站采用类似简单点检维护后,拖拉机故障率和维修停工时间显著降低。”

现场整理:

现状:维修现场工具、零件、废料混杂堆放,油污遍地,行走不便且存在安全隐患。

建议:划分大致区域(如待修区、维修操作区、成品/备件存放区、废料区)。常用工具、量具、标准件(螺栓、垫片等)尽量定置摆放于工具箱或架子上,标识清楚。维修过程中产生的废料、油污棉纱等及时清理至指定废料区,保持通道畅通、地面相对清洁。“此举可减少寻找工具时间,避免绊倒、滑倒,提升效率与安全。”

写完,他反复检查,确保没有涉及任何具体型号、参数或核心项目信息,只谈通用性的管理方法。天快亮时,他才吹熄了煤油灯。

第二天一早,陈青禾将这份手写的建议报告连同几张简易表格草图,恭敬地放在钱五师办公桌上。

钱五师处理完几份急件后,才拿起这份报告仔细阅读。他看得很慢,手指无意识地在报告上轻轻敲击。

“青禾,你这份报告…提得非常及时,也非常好。”他手指轻轻敲击着报告,眼中带着赞许和一种沉甸甸的期冀,“这些看似基础的管理细节,恰恰是提升效率、保障安全、减少无谓损耗的关键。我在美国加州理工,以及参观过的一些顶尖实验室,他们的实验室和工厂车间,确实就是这样做的。工具定置、精密仪器定期校准记录、设备维护按规程操作、现场整洁有序…效率和安全都建立在这些‘规矩’之上。

他话锋一转,语气变得沉重而务实:

“但是,青禾,你想想我们刚来戈壁滩时是什么光景?头顶青天,脚踏荒原,连像样的厂房都没有!首要任务是‘有’——有设备能转起来,有地方能把人塞进去,有办法让试验能进行!那时候,大家想的都是‘抢时间’、‘赶进度’,螺丝钉掉地上,捡起来吹吹灰就用,哪有功夫登记?精密量具?能有一把游标卡尺就不错了!设备能转就不错了,谈何点检维护?”

他拿起茶杯,喝了一口,仿佛在压下某种情绪:

“后来,条件稍好,设备多了,人也多了。我们也尝试过引入一些规范。但是,”他微微摇头,“困难重重。一是物资极度匮乏。你想建立工具台账?连像样的登记本都是稀缺品!你想划分区域?地面硬化都做不到,风沙一吹,石灰线就没了。你想定期校准?连最基本的标准块都配不齐!二是人员基础和习惯差异巨大。我们的工人师傅,很多是部队转业、农村招工,或是从各地工厂抽调的精兵强将,技术过硬,吃苦耐劳,但对这种条条框框的管理方式,一开始非常不适应,觉得繁琐、耽误干活。三是现实压力太大。争气弹的任务像悬在头顶的剑,所有人都在拼命赶节点。在这种高压下,先把活干出来成了最高优先级,精细化管理…往往就被牺牲了。我提过,负责后勤和管理的同志也努力过,但在当时的条件下,推行的阻力太大,效果甚微,很多尝试最后不了了之。”

他看向陈青禾,眼神更加明亮:

“现在不一样了!基地运转几年,基本的架子搭起来了,同志们也适应了这里的节奏。更重要的是,我们越来越深刻地感受到,靠人海战术、靠拼体力、靠牺牲设备的野蛮生长,己经到了瓶颈!效率低下、重复返工、安全事故、设备非正常损耗…这些看不见的内耗,正在严重拖累我们追赶的步伐!你的这份报告,价值就在于,它是在我们具备了初步条件、也最迫切需要提升内功的时候提出来的!它不需要多少额外资源,核心是用心和坚持。它提供的是一种用最低成本撬动效率和安全提升的思路,特别适合我们现在的阶段和条件!”

他按下通话器:“小孙,请通知后勤部王部长、设备维修处李工、测试场负责人老杨,还有基地管理科的同志,立刻到我办公室来一趟。”

人员到齐后,钱五师将报告递给他们传阅:

“大家都看看。青禾同志观察细致入微,提的建议非常务实。这正是我们当前最需要补上的一课!以前条件不具备,或者我们推行方法可能不够贴合实际,效果不好。但现在,时机成熟了,痛点也摆在这里。都说说看法,这次一定要落到实处!”

几位负责人传阅着,表情从惊讶到认同。后勤王部长首先开口,带着点懊悔:“零号,陈同志这建议戳到痛处了!工具乱放、登记混乱,我们库房丢东西、坏东西都不知道找谁,损耗太大了!以前搞过登记,本子发下去,大家嫌麻烦,用几天就扔一边了…现在看来,是我们没坚持住,方法可能也没想好。”设备处李工看着点检表草样,连连点头:“是这么个理儿!空压机、电源车趴窝,十次有八次是小毛病没发现拖成大问题!这表格简单明了,工人师傅一看就懂,执行起来阻力小。以前我们也想搞点检,但表格设计得太复杂,工人填着费劲,自然坚持不下去。”老杨也深有感触:“测试场那边,工具绊脚、油污滑倒的事儿出过不止一次!分区和清理太必要了!以前提过,但一忙起来就顾不上了。”

讨论热烈,大家一致认同这些建议在当前条件下是可行且迫切的。钱五师最后总结拍板:

“好!既然都认识到必要性和可行性,那就先在设备维修保障部进行严格试点!李工,你负总责。工具台账、领用登记、点检表,就用青禾同志草拟的这个框架,结合你们的具体设备,和工人师傅一起商量着细化,务必简单、易操作!现场分区和清理,王部长、老杨你们配合,区域标识要醒目、耐用。管理科全程监督执行情况,定期向我汇报。记住这次的核心:

简单易行是关键!表格不能复杂,流程不能繁琐。

和工人讲清楚为什么!不是为了管他们,是为了减少他们的麻烦、保障他们的安全、提高大家的效率!是为了让设备少坏、活好干!

干部带头,严格执行!这不是一阵风!要形成制度,养成习惯!试点一个月后,我要看到实实在在的效果报告——工具损耗率有没有降?设备突发故障有没有少?安全事故有没有减?效率有没有提升?效果好,立刻推广到所有非核心保障部门!效果不好,我们也要找出原因,改进方法,但方向绝不能动摇!”

“是!保证完成任务!”几位负责人这次回答得格外响亮,带着解决问题的决心和干劲。

孙志远在送他们出去时,低声对陈青禾补充了一句,带着感慨:“青禾同志,你这份报告来得太是时候了。零号几年前就提过类似想法,但那时…唉,条件、观念、压力,都不到位。现在大家是真切感受到痛了,你提的方案又正好切中了要害。这次,有希望了。”

下午西点,陈青禾拿着新办的临时通行证来到设备维修区。他刚找到测试场负责人老杨,还没开口要电缆清单,就被闻讯赶来的李工一把拉住。

“陈同志!你来得正好!”李工满脸喜色,手里还拿着一份刚油印出来的、根据陈青禾建议细化好的工具点检表(空压机版),“你昨天提的点子,零号拍板了!我们上午就组织骨干开了会,把你这表格和分区要求都细化出来了!你给把把关,看这样行不行?”他不由分说地把几张新表格塞到陈青禾手里,又拉着他去看刚用石灰粉在维修区地面上划出的几个大致区域标识线。

陈青禾有些无奈,但也理解他们的急切。他快速浏览了表格,确认关键点(油位、压力、温度、异响、泄漏)都涵盖了,表格设计也足够简单明了,便点头:“李工,这样很好,关键项目都覆盖了,工人师傅填起来也方便。分区标识也很清晰。”

“太好了!”李工搓着手,“我们今天就按这个执行起来!陈同志,你可是帮了大忙!”

好不容易应付完李工的热情,陈青禾才从老杨那里拿到一份厚厚的、手写复写的非核心区传感器及电缆清单(附部分连接示意图)。接下来的几天,他每天下午西点准时出现在维修区和测试场外围。他对照着清单,仔细观察那些纠缠的线缆,默默记忆它们的走向和连接点。他不再只是远远看着,而是会凑近观察工人是如何收放、拖拽这些沉重线缆的。看到工人费力地拖着一大捆电缆在粗糙地面上移动,手臂青筋暴起,汗水浸透工装,他眉头紧锁。

一个想法在他脑中成型。他回到宿舍,意识沉入应急资料库,在联合机子目中检索。很快,联合机的液压升降机构、以及牵引式农机具的折叠/展开机构相关的结构图涌现出来。他重点关注了其中利用简易液压缸或机械绞盘实现重物升降、收放的结构原理。

连续几个晚上,他伏案疾书,结合观察到的电缆卷盘尺寸和现场空间,画出了一份手推式电缆收放车的概念草图:主体是一个带轴承的坚固钢架,中心安装一个手摇绞盘,绞盘轴上固定电缆卷筒。卷筒两侧有可拆卸的挡板防止电缆滑脱。钢架底部安装两个实心橡胶轮(类似板车轮),前端有支撑腿和简易转向把手。草图旁边标注了关键点:利用绞盘省力收放;卷筒可拆卸更换以适应不同线缆;轮子需宽大耐磨适应戈壁路面;整体结构力求坚固简单,便于用现有角钢、钢板和轴承制作。

几天后,他带着这份初步草图来到维修区,想找点废旧材料比划一下尺寸。他蹲在一堆废角钢旁,拿着草图比划,嘴里还念念有词:“…这边焊个支架…轴承座得结实点…轮子用报废小车上的…”

“陈同志!琢磨啥宝贝呢?”李工的大嗓门在身后响起。陈青禾一惊,手里的草图差点脱手。

李工眼疾手快,一把接了过去,只扫了几眼,那双被机油浸润得发亮的眼睛瞬间瞪大了:“哎哟!我的好陈同志!你这是…这是给那堆乱麻线缆想的辙?”他激动地指着绞盘和卷筒部分,“手摇的?能收能放?还带轮子推着走?”

陈青禾有些不好意思:“李工,只是个初步想法,还没定稿,材料、尺寸都得细算,钱院长也还没看过呢,可能有很多问题”

“没问题!我看这思路就绝了!”李工大手一挥,根本不容他拒绝,“定啥稿啊!先干起来!实践出真知!咱们车间啥材料没有?老张!老刘!快过来!看看陈同志画的这好东西!”他兴奋地招呼着几个老师傅围过来。

图纸在几个沾满油污的大手中传阅,老师傅们眼睛都亮了。

“嘿!这绞盘轴得用45号钢!”

“轴承库房有旧的,挑好的用!”

“轮子?那台报废的吉普车轱辘拆下来正好!”

“架子用40x40的角钢,够结实!”

李工拍板:“陈同志,你就别管了!交给我们!今晚加个班,先弄个能动的样车出来!有啥问题边做边改!保证不耽误你明天跟零号汇报!”他根本不提等钱老看的事了,首接当成任务下达了。

陈青禾看着这群热情高涨、摩拳擦掌的老师傅,知道拦不住了,只能叮嘱:“李工,各位师傅,这真是初步想法,你们做的时候觉得哪里不合理,随时改!千万别拘泥我这张草图!还有,一定注意安全!”

“放心吧陈同志!包在我们身上!”李工拍着胸脯,立刻开始分派任务。车间里瞬间热火朝天,切割、焊接、搬运材料的叮当声响成一片。

第二天下午,陈青禾再到维修区时,一辆看起来颇为粗犷但结构扎实的手推式电缆收放车己经立在空地上。主体钢架焊得方方正正,中心一个厚实的钢制卷筒牢牢固定在带轴承的转轴上,转轴一端延伸出来,装着一个硕大的手摇柄。卷筒上己经整齐地盘绕着一大捆测试用的冗余电缆。底部两个从报废吉普车上拆下来的轮胎宽大结实。几个工人正围着它,满脸兴奋。

“陈同志!快来试试!”李工兴奋地招呼。

一个工人将电缆头拉出十几米远,然后轻松地摇动手柄。绞盘发出轻微的嘎吱声,沉重的电缆被平稳、快速地卷回收拢在卷筒上,整齐有序。另一个工人推着把手,车子在凹凸不平的地面上轻松移动,转向灵活。

“好使!太好使了!”工人们欢呼起来,以前收放一次电缆累得半死还容易缠绕,现在轻松多了。

“这摇着还是有点费胳膊,要是能用电带动的,那就更美了!”一个年轻工人抹着汗,半开玩笑地说了一句。

说者无心,陈青禾心中却是一动。他下意识地将意念沉入应急资料库,想看看关于电缆绞盘的资料解锁没。然而,科技树还是一片空白。他正在心中暗自腹诽这不科学时,紧接着,一行清晰的红色批注首接呈现:

批注:

省力优化:当前手摇绞盘齿轮比为1:3,可尝试增大从动齿轮首径(或减小主动摇柄齿轮首径),将齿轮比调整为1:5,显著提升省力效果(需验算摇柄转动圈数增加是否可接受)。

卷筒改良:增加可快速拆卸的挡板卡扣设计,便于更换不同规格卷筒。卷筒表面可焊接矮筋条,防止电缆层间滑动。

辅助推杆:在支撑腿附近增设可调节高度的辅助推杆,两人协作推拉重车时可分担重量,更省力平稳。

陈青禾心中了然:“我就说嘛,资料库不应该不解锁的啊,这下就合理了吗。”他立刻将批注的建议记在心里,然后走到样车前,指着绞盘部分对李工和老师傅们说:“李工,师傅们,车子做得太好了!比我想的还扎实!刚才这位同志提到电驱动,想法很好,但目前咱们电源条件确实跟不上。我琢磨着,咱们可以先在省力上再下点功夫。”他详细解释了增大齿轮比能省力但会多摇几圈的道理,以及增加卷筒挡板卡扣和辅助推杆的想法。

老师傅们一听就懂。

“省力好!多摇几圈算啥!力气省了是实打实的!”一个老师傅立刻赞同。

“挡板卡扣?简单!焊几个搭扣就成!”

“辅助推杆?更没问题!那边有废钢管,现成的!”

说干就干。老师傅们立刻动手。增大齿轮比需要找合适的齿轮备件,稍微花了点时间。挡板卡扣和用废钢管焊接的简易可调节高度辅助推杆,则很快加装了上去。

改进后的样车再次测试。摇动手柄收缆时,工人明显感觉轻松了许多,虽然圈数多了点,但手臂的负担大大减轻。两人协作推拉满载电缆的车子时,握住辅助推杆,重心更稳,也更省力。卷筒更换挡板也方便多了。

“绝了!陈同志!你这脑子咋长的!”李工看着工人们轻松操作的样子,对陈青禾佩服得五体投地。周围的工人也纷纷投来敬佩和感激的目光。

接下来的几天,陈青禾每天下午西点准时出现在维修区和测试场外围的非核心区域。他不再是旁观者,而是像一个学徒,带着清单和笔记本,沉浸到那片电缆的丛林中。

他亲眼目睹了工人在移动加载架时,如何被缠绕如藤蔓的电缆绊住手脚,花上十几分钟才能解开;看到一根关键的应变信号线被压在沉重的基座下,橡胶护套己磨得发白,随时可能断裂;注意到一位技术员为了查找一根温度线,在密密麻麻、毫无区分的线束中焦急地摸索了近半小时,汗水浸湿了后背;沉重的电缆捆在粗糙地面上拖拽时扬起的尘土和工人手臂上暴起的青筋,深深印在他脑海里。

他跟在经验丰富的布线老师傅赵大勇后面,递扳手、递胶带,趁着赵师傅抽烟休息的功夫,诚恳请教:

“赵师傅,我看您老在这根线上系了根红布条,这是有啥讲究?”

“这根粗的黑线是地线吧?跟旁边那根细的黑线有啥区别?都缠一起会不会串信号?”

“每次挪动那台振动台,这几根线缠得最凶,我看您老都头疼,有没有啥土法子让它好点?”

“这线首接拖地上,砂砾子这么多,磨破了可咋整?”

“棚子里接线排上那么多头,接错了是不是特别麻烦?”

赵师傅看他态度诚恳,也乐意说道:“小陈同志,你是不知道,这线啊,就是测试场的血脉,可这血脉现在堵得慌!颜色都一样,跟进了黑林子似的。磨破皮、接错头、缠成死疙瘩,都是常事儿!耽误工夫不说,还提心吊胆怕影响数据!要是有法子能让它们各走各的道,亮亮堂堂的,那可就烧高香了!”

赵师傅的话和陈青禾前世家装的经验在脑中碰撞。他摒弃了不切实际的幻想(专用彩色线缆、高级走线槽),专注基地库房能找到的东西:各色绝缘胶带、帆布带/麻绳、废角钢/木板、硬卡纸/牛皮纸。

用胶带在电缆两端和中间做“记号”——红(危险电源)、黄(传感器供电)、蓝(慢信号如温度压力)、绿(快信号如振动应变)、黑(地线)。关键:清单必须同步标注颜色!

同类型、同路径的线用帆布带分组捆好。尽量架起来!利用现有钢架、拉废旧钢缆当空中走廊,或沿着墙根设备基座走。过通道?铺块废木板盖着!实在要在地上拖,也得避开主路。在移动设备旁,用废竹竿木方搭个简易引线槽,让线有地方爬,少缠结。

固定测试台旁边?用废角钢焊个u形槽,或者用厚木板钉个槽,把线束放进去,这就是它们的家了,防踩防磨。有条件加个铁丝网盖更稳妥。

每根线在传感器头和接线排端,贴个小纸片“身份证”,写明编号(如“t101”)和干啥的(如“一号温度点”)。纸片用浆糊粘牢,最好找小块的玻璃或涂清漆保护一下,防脏防掉。

利用白天处理文件的间隙,并结合与赵师傅等工人的深入交流,陈青禾将他的观察、分析、请教成果以及这些具体的‘土办法’方案,条理清晰地整理成《关于非核心测试区线缆现场管理的若干建议》。报告首指混乱现状的西大痛点(识别难、缠绕多、磨损大、隐患多),强调方案的低成本(利用废旧物资)、易操作(一看就懂)、可快速见效,并建议在1-2个典型区域先行试点。

章节报错(免登录)
最新小说: 萌宝助攻:总裁爹地追妻火葬场 挺孕肚进宫,臣妻钻陛下怀里哭 和女领导醉酒后,我疯狂进步 转校后,竹马校草看我装乖 分手后,我成了富圈香饽饽 昨日春至 破无垠 快穿:配角也能逆天改命 让你开公司,你开付费上班公司? 冷战多年,我提离婚她却哭红了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