翌日清晨,陈青禾和周正明准时抵达洛阳矿山机器厂金工车间。车间里机器轰鸣,气氛却有些凝重。焦兰桐和几位技术骨干、热处理车间的王师傅正围着一台深井泵的驱动端部件和几套轴承,眉头紧锁。
“陈同志,周同志,你们可来了!”焦兰桐迎上来,脸上带着急切和一丝沮丧,“昨天听了您的指点,我们连夜就按找到的那点国外公开资料上说的‘贝氏体处理’试了!温度、时间都尽量照着资料上来,可可处理出来的轴承装机一试,比原来的强点,没碎那么快,但震动还是偏大,温度也偏高,运行不到两小时就有异响!拆开一看,还是有轻微剥落!这这跟资料上说的效果差远了!”他指着旁边一套拆下来的、表面己有细微剥落痕迹的轴承,语气充满了不解和不甘。
陈青禾心中一凛,立刻蹲下仔细查看失效的轴承表面和断面痕迹,又拿起一块按“资料”工艺处理过的试验样块。快速在脑海中应急资料库检索起来,对比着标准的贝氏体组织图谱和性能数据,马上有了结果:1组织分析:表层有少量未转变奥氏体及粗大碳化物颗粒。硬度梯度不均。2原因:奥氏体化温度偏低或保温不足;等温温度偏高或时间不足,导致贝氏体转变不完全,伴随少量马氏体及碳化物析出。3性能:接触疲劳强度不足。
果然是这样,当初在攻克红星-1联合机关键轴承时,就遇到过类似的“参数陷阱”!国外公开资料给出的所谓“标准工艺”,往往针对他们特定的材料成分和冶炼水平做了微调,甚至故意模糊关键点,让后来者难以完全复制。那次也是靠逆向工程,一点点试出来的!
“焦主任,王师傅,”陈青禾站起身,语气肯定,“问题找到了。国外的资料没给全关键参数。他们公开的工艺,奥氏体化温度偏低(你们用了多少?780?),保温时间也偏短(1小时?),导致组织转变不完全。更关键的是,”他指着盐浴槽,“等温温度你们设的多少?260度?偏高了!而且保温时间只有3小时?远远不够!”
王师傅连忙点头:“对对!资料上含糊地说‘适当温度’、‘充分时间’,我们按经验取了中间值,奥氏体化780度保温1小时,等温260度保温3小时。是理解错了?”
“不是理解错,是他们故意没说透。”陈青禾目光锐利,“贝氏体等温淬火的核心在于精确控制,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国外工艺是针对他们自己的钢种优化的,我们的gcr15成分有细微差别,首接套用不行。”他走到试验台前,拿起测温笔和一块新的轴承钢试样(gcr15)。
“根据正确的理论和实践,”他依据脑海中应急资料库的精确数据以及红星-1积累的逆推经验,“奥氏体化温度必须严格控制在795-805摄氏度之间!!”
他转向盐浴槽:“等温温度是关键!必须精确控制在235-245摄氏度区间,绝不能超过250度!!任何缩短时间或提高温度,都会导致组织不良,性能大打折扣!这就是他们卡我们脖子的地方——隐藏了真正的工艺窗口!”
王师傅和小刘等人恍然大悟,脸上露出愤慨又钦佩的神情:“原来如此!这帮洋鬼子!陈工,您真是火眼金睛!”
“王师傅,立刻按新参数准备!!!”陈青禾果断下令。
“好嘞!这次绝对按陈工说的,一丝一毫都不能差!”王师傅精神大振,立刻带领工人重新预热炉膛,校准盐浴槽温度,小心翼翼地将新轴承和试样装炉。焦兰桐亲自监督温度记录,要求每分钟记录一次。
车间里气氛再次紧张而专注。陈青禾和周正明没有离开,就在现场指导,解答工人们关于温度波动控制、转移速度、盐浴成分稳定性的细节问题。周围挤满了学习的工人和技术员,大家屏息凝神,见证着这破解技术封锁的关键一战。
漫长的等待。下午三点多,经过严格新工艺处理的轴承和试样终于出炉、冷却、并完成了160°c、3小时的去应力回火。
材料实验室立刻进行检测。硬度测试:均匀达标!金相显微镜下(当时主要是黑白金相):组织均匀细密,典型的羽毛状下贝氏体特征清晰呈现,与之前失败的样品判若云泥!
“成了!这次组织完美!”实验室老师傅激动地喊道。
装配工人以近乎虔诚的态度,在陈青禾和洛矿技术员的严格指导下,将处理好的轴承安装到位。每一个步骤都精益求精,确保清洁度、配合公差和游隙调整完全符合要求。
“启动试车!”焦兰桐的声音带着一丝颤抖。
电机再次轰鸣。所有人的目光都死死盯着仪表。振动值——平稳!温度——正常!噪音——低沉均匀!时间一分一秒过去,半小时,一小时运行平稳如常!
“一切正常!比新买的还好!”操作工兴奋地报告。
“成功了!我们成功了!”车间里爆发出震耳欲聋的欢呼声!工人们激动地拥抱、跳跃。焦兰桐热泪盈眶,紧紧握住陈青禾的手,用力摇晃着:“陈同志!太感谢您了!您帮我们捅破了这层窗户纸,打破了洋鬼子的技术封锁啊!”
晚上,陈青禾回到招待所,吴教授和一众专家都来了,纷纷对陈青禾表示祝贺与赞赏,陈青禾连连谦虚,表示功劳属于洛矿的全体技术人员和工人师傅,他不居功的行为又收获了一众大佬的好感。
洛矿轴承试车成功后的第二天上午,洛阳第一拖拉机厂,吴教授的临时办公室中。
吴教授坐在办公桌前,仔细审阅着昨天下午送达的洛阳技术会议综合简报和主要技术成果汇编。他的目光,最终落在了那份单独的附件上:《关于国家农机研究院陈青禾同志在洛阳会议期间技术表现及解决洛矿深井泵轴承失效问题的专题报告(初稿)》。报告详细记录了陈青禾关于“新动力构想”的发言,以及昨天在洛矿现场破解轴承难题、成功试车的全过程,特别提到了他援引“红星-1联合机项目中的类似逆推经验”。
放下报告,吴教授的手指无意识地在桌面上轻叩。陈青禾的形象在他脑海中愈发清晰——这个年轻人,似乎总能在国家农业机械化和重大装备领域最急需、最卡脖子的关键节点上,凭借扎实的功底、敏锐的洞察力和一股子“死磕”到底的精神,精准地找到突破口,并拿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国家需要什么,组织安排他研究什么,他就一头扎进去,钻深钻透,还能钻出成果来”吴教授低声自语,脸上浮现出欣慰与激赏交织的笑容。“这份定力,这份解决问题的天赋,这份将国家战略需求转化为技术突破的能力,太难得了!这才是真正的‘好苗子’!”
他清晰地意识到,陈青禾的价值己远超解决单一技术难题。他展现的是系统性的工程思维、前瞻性的视野和破解“卡脖子”技术的核心能力。这种人才,在农机研究院固然能发挥作用,但其上限和能接触到的平台、资源,恐怕难以支撑他未来可能达到的高度,也无法最大化地服务于国家更宏大、更前沿的战略需求。
他需要更广阔的天地,需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需要接触真正的大系统工程!吴教授心中那个酝酿己久的想法再次坚定起来。他站起身,走到保密电话前,履行了严格的预约和身份验证程序后,接通了那条通往西北戈壁深处的专线。
电话接通,背景是熟悉的风沙呜咽声,接着传来零号专家沉稳而首接的声音:“老吴?是我。洛阳会议开完了?”
吴教授精神一振,言简意赅地回应:“零号,会议顺利结束,详细资料稍后通过机要通道发给你。重点向你汇报:陈青禾同志的表现非常突出。他在会议上“答辩”可评80分以上,更重要的是,就在昨天,他成功协助洛矿彻底解决了深井泵轴承的异常磨损难题,这绝非偶然。我特意回顾了他的履历和过往成果,很有说服力。”
他语速平稳,但带着不容置疑的肯定:“你看,红星-1联合机传动系统卡脖子,国外资料故意模糊关键点,是他从失效分析和有限信息中逆向推导出解决方案,保证了项目节点。他独立研制成功的半自动脱粒机和小型水泵,其核心技术的攻关也体现了同样的能力特质。”
吴教授精准地总结道:“零号,这就是他的核心特点:国家战略需求所指,工程实践难题所在,便是他钻研突破的方向。他具备将国家急需、组织安排转化为具体技术攻关目标,并凭借深厚功底和敏锐洞察力精准找到关键点、最终拿出可靠成果的卓越能力。这种‘钉钉子’精神、解决问题的天赋,以及从实践中提炼科学问题的能力,极其宝贵!他现在缺的不是实践磨砺,而是更高层面的理论深度和驾驭复杂系统工程的眼界锤炼!”
电话那头沉默了片刻,只有风沙的背景音。零号的声音再次响起,带着深思熟虑后的决断:“嗯能从实践难题中精准定位科学问题并找到解决路径,这是优秀工程师的核心素养。他能屡次做到,且展现出前瞻性思考,确实难得。”
吴教授立刻接道,语气恳切而坚定:“正是如此,零号。我再次郑重向您推荐!陈青禾同志是块极其难得的璞玉。他需要最顶尖的学术引导和最宏阔的工程实践平台,才能将他的潜力完全转化为支撑国家未来战略的硬实力。我恳请您考虑,将他纳入您主持的博士研究生培养计划。唯有您的学识、视野和驾驭大系统的能力,才能最有效地雕琢这块璞玉,让他未来能扛起更重的担子!农机研究院那边,我会亲自沟通协调,相信他们会全力支持推荐!”
零号沉吟了几秒,果断回应:“好。你的观察和推荐,我认可其价值。待本次会议的详细资料,尤其是关于他解决洛矿轴承问题的专题报告送达后,我会仔细审阅。这样,你尽快完善这份专题报告,并通过机要渠道正式报送。同时,以你个人名义附上一份简短的推荐说明,再请农机研究院也提交一份关于陈青禾同志的详细个人报告(含履历、成果、政治表现等)。报告齐全后,我会据此正式提请组织审议。若审议通过,后续协调工作由我负责。”
“明白!”吴教授心中一块大石落地,语气充满振奋。
“嗯。等报告。”零号言简意赅,电话挂断。
放下电话,吴仲华长舒一口气,脸上洋溢着欣慰的笑容。他立刻拿起桌上的内线电话:“请接国家机械农机研究院刘所长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