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己换下常服,身着赭黄便袍,脸上带着一丝倦色,但眼神依旧锐利如鹰隼,缓缓扫视着下方肃立的几位重臣。
左侧为首者,须发皆白,面容清癯,眼神深邃,正是当朝宰相吕蒙正。
他身旁是参知政事王沔,年富力强,神情沉稳。
右侧则是翰林学士承旨宋白,负责文翰机要,以及几位中书门下的高品阶官员,个个神情肃穆。
“开始吧。”太宗的声音打破了殿内的沉寂,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
“殿试为国抡才,务求公允。诸卿当尽心竭力,详阅细评。朕亦要亲自过目。”
“臣等遵旨!”众臣齐声应道。
内侍们立刻上前,将卷宗按一定的顺序分发给各位大臣。
阅卷正式开始。殿内只剩下纸张翻动的沙沙声,笔尖在纸上划过的轻微声响,以及偶尔响起的、压得极低的讨论声。
时间在无声的审阅中流逝。
烛泪一滴滴堆积在烛台上。
大臣们时而凝神细看,时而提笔在旁边的素纸上写下批语和等第建议,时而蹙眉思索,时而微微颔首。
气氛严肃得令人窒息。
吕蒙正拿起一份卷子,目光落在答卷者姓名上——孙文博。
他仔细阅读着关于“州县胥吏之害”的策论,看到其中提出的“严考成、增俸禄以养廉,设风闻使以密查”等条陈,眼中闪过一丝赞许。
他提笔在素纸上写下:“条理清晰,切中时弊,文采斐然。可列一甲。”随即,将这份卷子连同批语,轻轻推向了御案的方向。
王沔则正在看李谦的卷子。
李谦在“钱荒”一题中提出的“严查海舶铜钱走私,增铸当十大钱以济流通,并引导商贾以绢帛代钱交易”等策,务实有余,但略显保守。
王沔沉吟片刻,写下:“对策稳妥,根基扎实。然新意稍欠。拟列二甲前列。”
翰林学士承旨宋白负责审阅赵师兄的卷子。
赵师兄功底扎实,三道策论西平八稳,引经据典,但少了几分锐气和独到见解。
宋白微微摇头,批下:“老成持重,学问扎实。然少振聋发聩之语。拟列三甲。”
一份份卷子在重臣们手中流转,初步的等第建议在素纸上不断累积。
太宗并没有立刻去看那些被推过来的“优卷”。
他反而在堆积如山的卷宗里,看似随意地抽出了几份,其中就包括陈禾那份贴着“陈行舟”名签的卷子。
他展开陈禾的答卷。
深青色的茧绸袍袖拂过御案光洁的表面。
他的目光首先落在第一题“州县胥吏之害”上。
字迹清俊有力,条陈清晰,列举了胥吏勾结豪强、欺上瞒下、鱼肉百姓的种种弊端,
提出的对策如“汰冗员、明责权、重惩处、开言路”等,虽非石破天惊,却也切中肯綮,显露出对基层吏治弊端的洞察。
太宗微微颔首,手指无意识地在案上轻轻敲点着。
接着,他翻到第二题“西北边患”。
这正是他在殿上亲自策问陈禾的部分。
卷面上的文字,比当时陈禾口述的回答更为条理分明,论述也更加深入。
除了“固本、强枝、分势”三策,陈禾还补充了“沿边兴屯田以实军储,招募蕃兵熟户以补军力”等细节,甚至提到了庆州、延州几处关键隘口的具体布防建议。
虽然有些地方略显书生意气,但其务实的态度和对边情的了解程度,远超一个初出茅庐的书生。
太宗的目光在“许良将临机专断之权”、“收监军掣肘之弊”几行字上停留了许久,眼神深邃,看不出喜怒。
他又想起了丹墀下那个穿着深青茧绸袍子、紧张却条理清晰地回答他追问的年轻身影。
最后是第三题“钱荒”。陈禾的答卷分析了铜钱外流(尤其提到海商走私)、民间毁钱铸器、劣钱充斥市场等根源,
提出的对策包括“严查海舶,重罚走私”、“设钱监于坑冶之地,就近增铸”、“严打私铸,统一钱模”、“鼓励大宗交易以金银绢帛代钱”等,
思路开阔,既有朝廷管控,也考虑了民间实情。
太宗放下卷子,手指在“陈行舟”的名字上轻轻点了点。
此时,宰相吕蒙正也将几份他初步判为一甲、二甲前列的优卷,恭敬地呈送到御前。
“陛下,此数份答卷,或文采斐然,立意高远;或根基扎实,对策详实。臣等初步拟议,请陛下圣裁。”
太宗接过,但他去看其他被推举上来的卷子,反而将自己手边陈禾那份答卷,轻轻推到了吕蒙正和王沔面前。
“吕卿,王卿,你们看看这份。青州陈行舟,论西北边患之策。”
吕蒙正和王沔对视一眼,都有些意外。
皇帝亲自指定卷子让他们看,这情形可不多见。
两人立刻凑近,仔细阅读起来。
吕蒙正看得尤为仔细,他捋着胡须,当看到“许良将临机专断之权”、“收监军掣肘之弊”时,眉头微微蹙起。
沉吟道:“陛下,此子胆魄不小。边将专权,古来有训,恐非善策。监军乃朝廷耳目,岂可轻言收其权柄?此议恐有冒进之嫌。”
他久历宦海,深知其中牵涉的敏感与复杂。
王沔则更关注“分势”和屯田、招募蕃兵等细节。
他思索片刻道:“陛下,臣观此子对策,虽稍显锐气过盛,然其洞察边情之弊,条陈具体之策,非闭门造车者所能为。
尤其这屯田实边、招募蕃兵之议,颇有可行之处。至于监军之权”
他顿了顿,谨慎地看了一眼皇帝的脸色,“确需权衡,然其所言边将受掣肘、战机稍纵即逝之弊,亦非虚言。
此子实有务实干才之资。”
两人的意见出现了分歧。
殿内其他大臣也都屏息凝神,不敢轻易插言。
太宗静静地听着,脸上看不出什么表情。
他端起手边的茶盏,轻轻呷了一口,目光落在陈禾卷子上那几行关于“分势”的文字上。
“务实干才”太宗放下茶盏,声音不高,却清晰地传入每个人耳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