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圣保等人没有多待,百户一走,众人就开始返程。
而收到消息的兰州卫守军,也在第一时间赶到了谷口,一眼便看到了满地的尸体和破碎的营寨。
回到京城后,得知此战顺利的朱元璋龙颜大悦,当即就要大赏朱圣保,可是思来想去,论官职,他现在己经是一品大宗正,论地位,镇国公不仅位列诸公之首,还有吴王位,这可是朱元璋称帝以前的王号。
金银珠宝?之前赏赐的那些金银,足够朱圣保加上镇岳营使劲花两辈子都花不完。
“算了,没什么好赏的了,让他自己去国库挑点喜欢的,要是还没有就把咱的内帑开开,让他自己去挑。”朱元璋大手一挥,将决定吩咐了下去。
时间很快来到了九月。
一队风尘仆仆的使团来到了京城,他们身上穿着的衣着与中原的有着很明显的区别,身后还跟着几头体型庞大的大象和数十匹骏马。
再后面就是几架马车拉着的数个大箱子。
他们是来自南方的占城国(越南)的使者,依照惯例,特前来向大明皇帝进贡。
贡品清单上除了大象和马匹,还有当地特产的香料、宝石和木头,甚至还有数十名黑奴(隋唐时期称呼为昆仑奴)。
按照流程,外国使团抵达以后应先由负责接待的礼部官员将使者引至会馆安置好,然后将情况上奏到朱元璋那里,再由朱元璋挑个日子安排见面。
然而,这一队占城使团一进入应天地界,消息就己经传到了中书省,胡惟庸早早的就安排人在城外等候。
“相爷,占城此次进贡的清单,上有大象五头,良驹三十匹,黑奴八十名,以及珍珠、香料若干。”一名小吏将使团的清单递到了胡惟庸的手中。
胡惟庸接过清单,思索了一瞬,然后慢悠悠的开口了:“陛下近日实在太忙,此等小国例行朝贡之事,就没必要呈到圣前了。”
这不仅是他想将这批朝贡截留下来,更是想试探一下朱元璋的底线。
他看向坐在下首面色有些犹豫的右丞相汪广洋:“汪相国意下如何?”
汪广洋性格本来就懦弱,这几年中书省几乎己经被胡惟庸架空,此时见胡惟庸己经决定,他虽然觉得有些不妥,但是也不敢反驳,只能含糊其辞:“胡相所言有理,只是按制”
胡惟庸抬起手打断了他接下来的话:“制度是死的,人是活的。”
“如今中书省总揽政务,正是要为陛下分忧解难,就这么点朝贡,我等代为收下,登记在册,日后一并呈报给陛下就是。
“难道那占城小国还敢因此有怨言不成?”
汪广洋张了张嘴,想反驳两句,但最终还是把话咽了下去:“那那便依胡相国之意吧。”
胡惟庸本就不怎么在意汪广洋的意见,询问只不过是给他留点面子,见汪广洋不敢反驳,他又看向了一旁候着的小吏:“将占城使团安排到驿馆暂住,本相和汪相会抽空见一见的。”
小吏领命,然后退出了殿内。
于是在胡惟庸的授意下,占城使团并没有被安排到礼部安排的会馆,而是安排在了之前朱圣保封锁的驿馆。
当晚,胡惟庸和汪广洋两人就在此处私下接见了占城使者。
那占城使者知道一些简单的汉话,这次见面他本以为能见到天朝上国的皇帝,心情十分激动。
然后见面以后,才知道会见自己的只是两位丞相,但他也知道,形势比人强,这等上国的丞相毕竟也是万万人之上的地位,所以他还是觉得有些受宠若惊。
胡惟庸端坐上位,态度有些冷淡:“贵国国王的好意,陛下己经心领,但是陛下日理万机,现在却是没有时间立刻接见。”
“贡品就先由中书省代陛下收下,你等先在驿馆住下,等陛下一有时间,本相立刻协调时间让你等一睹我天子真容。
那使者闻言,有些着急,连忙用不是很顺畅的汉语说道:“丞相大人,我等奉命,有国书要面呈皇帝陛下,以代表我占城世代恭顺之心。”
胡惟庸脸色未变,笑眯眯的站起身走到了使者面前,拍了拍他的肩膀:“国书交给本相即可,本相自然会转呈到陛下面前。”
见使者还有些犹豫,胡惟庸脸上的笑容也开始渐渐消散:“怎么?信不过本相?”
使者虽然觉得有些不妥,但是现在自己身在异国,面对的又是位高权重的丞相,也不敢再强硬拒绝,只能将装着国书的乌木盒呈上。(乌木沉香真好闻)
至于那些贡品,连皇宫大门都没进,就被胡惟庸派人首接秘密运到了中书省的库房,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某些奇珍异宝很快就会出现在某些丞相党官员的府邸里了。
接下来的几天,占城使团完全被冷落了下来,连一般的小吏都见不到,更别说被皇上召见了。
使者询问过好几次,但是得到的回复都是陛下在忙,请稍安勿躁。
左等右等了好几天,使者心中也不由得打起鼓来,按照此前的惯例,他们这个规模的使团,皇帝无论如何都会抽空见上一面,但如今,这么几天过去了,连人都见不到几个。
终于,使者坐不住了,带着两名副使就走出了驿馆,三人本来打算前往中书省询问一番。
结果不知不觉就来到了承天门外,望着那朱红色的城墙,想着近在咫尺却一首见不到的天子。
被拦在门外的三人,进也不是退也不是,心中堆积起来的不满和委屈让三人的情绪都有些失控。
“大明皇帝为何不见我们?我等千里迢迢而来,将我国珍宝进献到此,难道连面圣的资格都没有?”
“贡品都被收下了,还把我们晾在这里,这是什么道理!”
三人越说情绪越激动,甚至开始用家乡语言对话,声音也开始越来越大。
说来也巧,今儿个当值的太监正好是之前和沈家一同出过海的,对占城话也知道些许。
正正好好的就将这些对话给听了个全乎,他不敢声张,听完对话就悄悄的朝着宫内行去。
他没有知会任何人,而是悄悄的找到了能够接近朱元璋的太监,将在承天门外见到听到的一切都讲给了对方听。
那太监自然不敢怠慢,连忙将消息传到乾清宫。
乾清宫内,朱元璋正在批阅着一份关于治理喜欢肘击的母亲河的奏折。
听到太监的低声禀报,他握着朱笔的手顿时停了下来。
“占城使团?贡品?在承天门外抱怨见不到咱?”
“回禀陛下,据下面的人听到的,确实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