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十年,胡惟庸的关系网开始在朝堂上下疯狂蔓延。
他也不再满足于仅仅掌控朝廷的核心中书省的日常运作,而是开始更大胆的经营起了自己的党派——丞相党。
中书省内,胡惟庸正看着一份新拟定上来的官员调动名单,名单里己经很少出现淮西党以外的官员,更多的则是淮西党,或者是丞相党的人。
他将名单拿在手中,另一只手不停的写写画画。
“户部度支部郎中,这个位置挺关键啊,别看只是个五品,那可掌握着俸禄发放和赏赐支出等重要事务的职位。”
站在他身后的陈宁愣了下,然后立马接上话:“胡相国说得不错,这等职位自然是要个知根知底的人才能胜任。”
“若是胡相国能推荐一人,户部那边自然能省不少事情。”
胡惟庸会心一笑:“我看胡宁就不错,虽是我子侄,但是不能因为是我的侄子,我就不推荐了吧?”
陈宁连连点头:“是是是。”
说着,胡惟庸又在纸上划了划,将他女婿李佑的名字填在了御史台治书侍御史下方,这个职位负责大明律条文的解释和执行监督。
御史台掌握着弹劾之权,李佑在这里既能为丞相党提供一定的庇护,也能在关键的时刻利用法律条文做些文章。
而除了安插亲属,胡惟庸对异己的排挤也越来越激烈。
他的主要目标,就是身为诚意侯的刘基刘伯温,以刘伯温为首的浙东党虽然人数不多,官职也不够重,但是刘伯温能一次次的将淮西党的攻势化解,甚至有时候还能反手打一波,让李善长为首的淮西党咬牙切齿。
而现在的刘伯温,虽然己经年迈,而且上朝的时间也没这么勤,但是他仍然是胡惟庸独揽大权的一大障碍。
可以这么说,刘伯温不死,他就永远不可能成为真正的文官之首。
依旧是中书省,依旧是胡惟庸和陈宁。
胡惟庸看着一份关于奏折,是刘伯温递上来的,看着这份奏折,胡惟庸冷哼了一声。
“刘伯温惯会夸夸其谈,,还常常以清流自居,如今己垂垂老矣,却还占着位置,对朝政指手画脚,我看他是老糊涂了,该回家颐养天年了。”
陈宁自然是知道他的心思,立刻往下说:“丞相所言极是。”
“刘伯温近年来确实己经不及当年,所提的建议往往不合时宜,下官认为,或许可以寻个由头,让他回家养老?”
胡惟庸微微点了点头。
很快,弹劾刘伯温年老昏聩的奏章便开始出现,虽然力度不大,但却是一种明确的信号,胡惟庸开始清洗朝堂上的文官集团。
刘伯温何等的聪明,自然是感受到了这股寒意。
当年朱圣保还被称为大公子的时候,他就己经是朱圣保最倚重的谋士,甚至朱圣保给他的那一块大都督令,现在他也还会时不时的拿出来擦擦。
他的儿子刘璟虽然没这么聪慧,但是从他日渐憔悴的面容,也能猜出个七七八八。
“父亲,胡惟庸欺人太甚!您为何不向吴王殿下说明?殿下向来敬重您,他若是开口,胡惟庸哪敢如此欺辱您!”
刘伯温将手中的令牌放在了桌上,摇了摇头:“吴王殿下对我有知遇之恩,当年若不是殿下和娘娘亲至青田,我也不可能会回来。”
“但殿下志不在朝堂,而是保全百姓和皇室的安宁,我己经老了,不可能因为这些小事就去打扰他。”
说着,他看向窗外黑漆漆的天空,感受着吹进来的丝丝凉意。
“更何况,殿下和陛下是何等的聪明,尤其是殿下,要是论聪明,你爹我都自愧不如,这些事情他们会不知道?你信不信,就今夜,你我所说的话,明日就会记录下来摆在陛下的桌子上。”
顿了顿,他的语气也变得有些释然:“为父老了,精力早就大不如前了,这朝堂的纷争,为父己经不想再涉足了,或许,也该是时候向陛下请辞,回到青田老家安度晚年了。”
刘璟还想再劝,但是看到刘伯温眼中的释然,劝诫的话也只能化为一声叹息。
文官集团的清洗和拉拢只是胡惟庸计划中的一部分,他的野心远不止于此,他知道,没有武力的支持,文官的权势不过是空中楼阁而己。
所以,他开始有意结交一些在淮西勋贵中地位相对边缘的武将,如吉安侯陆仲亨、平凉侯费聚等人,这些人虽有战功在身,但是性格不太讨喜,而且贪图享乐。
以及一批对朝廷没这么多敬畏的江湖中人。
对这些人,胡惟庸自然是投其所好,钱、权、女人,胡惟庸从来不吝啬。
“两位侯爷都是国之栋梁,如今却在大都督府坐冷板凳,在胡某看来,实在是屈才了。”
“看看现在的朝堂,有些人只知道夸夸其谈,哪里懂得你我这等刀山火海之中拼杀出来的不易啊?”
陆仲亨几杯酒下肚,话也开始多了起来:“胡相国说的是啊!咱老陆是个粗人,也不知道该怎么说,咱比常遇春、朱文正他们差哪了,不就是离陛下远了些嘛?不就是喜欢点吃喝?”
费聚也跟着附和:“就是!那些个文人还动不动就参我们一本,还不是看我们好欺负,是,我们是比不过常遇春、徐达他们官职高,但是我们也是一场一场仗打出来的!”
“要不是胡相国帮着周旋,我们这日子怕是更难过!”
胡惟庸满意的笑了笑,又亲手给两人斟满了酒:“二位侯爷言重了,大家都是自己人,理当互相帮衬。”
“日后若是有机会,本相必定在陛下面前为二位美言,这京城大营的实权啊,总该是要由真正的猛将执掌才是!”
胡惟庸的许诺让两人高兴得又喝了两大坛子酒。
然而他的野心,不仅仅是为了这两个人,而是整个大明武将集团最有分量之一的人物,大明西虎之一的靖江王朱文正。
至于朱圣保,从来都不是他的首选,不仅是他接触不到,还有一个原因是,朱圣保手里没有任何兵权,至于钟山那个大营?区区八百人,不足为惧。
所以自然而然,朱文正和李文忠就成了他的首选,而为什么选朱文正而不是李文忠?若是能将朱文正拉拢过来,朱圣保自然而然会被束缚上手脚,到时候即使他有天大的本事,也得注意着自己弟弟。
而朱文正,虽然被朱元璋收回了首接调动兵权的权力,但是他在军中的威望和影响力依然无比的巨大,而且还是吴王亲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