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众人都拿到了律书,马秀英接着说:“这份律令当中规定了,军士几岁可婚,婚后如何生活,父母、子女如何供养,每月的柴米油盐如何发放,还有,男人出征打仗时,内眷如何留守,男人如果阵亡,遗孤的抚恤标准。
下面的众人知道了,这个内眷律令是为了自己外出打仗时可以没有后顾之忧,就算自己哪天不小心真的没了,自己的家人也有了保障。
马秀英看着下面众人也是笑了起来:“先甭急着叫好,这份律令里面还规定了,如果你们这些将帅虐待妻女,她们将如何伸冤告状,如果你们敢抛弃她们。”说到这的马秀英顿了一下,看向身旁的朱元璋,然后才接着开口。
“她们将得到怎样的补偿,而你们将会付出什么样的代价,从现在起,义军的所有家眷,由帅府内政司统一管理,而内政司嘛,由我统一管理。”
坐着的朱元璋和朱圣保突然站起身,拱手对着马秀英行了一礼
“遵命!”
下方的众人也跟着附和。
“遵命!”
————
转眼时间如白驹过隙,三年时间一晃而过。
时间来到了至正二十年。
经过建军施政律令的施行,开荒屯田、大兴水利,现在的应天一片欣欣向荣,整个朱部的战斗力呈首线上升。
朱元璋带着常遇春、徐达、耿炳文等人西处征战,彻底稳定下了江左的局势。
而这三年朱圣保和他手下的镇岳营也开始慢慢淡出人们的视野。
但是镇岳营在一些老将心中依旧是不可磨灭的风景,尤其是在朱元璋和一众高层武将的有意封锁下,镇岳营愈发神秘起来。
帅府后院练武场,三个青年的身影被两个小娃娃代替。
五岁的朱标正穿着合身的练功服有模有样的在练着拳,虽然动作稍显不够老练,但是己经有了些大家雏形。
旁边的凉亭里,常遇春的长女常贞正在宋濂的指导下看着一本启蒙读物。
亭子一角,朱圣保窝在一张宽大的藤椅里,眼睛眯着,不知道睡着还是没睡着,而小白则是在一旁眯着眼摇着尾巴。
连廊,朱元璋和马秀英看着这一幕,心里也是说不出的欣慰,他俩的愿望达成了。
自集庆一战之后,朱元璋便铁了心要让朱圣保走到幕后,他给朱圣保的理由也很充分,作为朱家长子不能总冲锋在前,而且朱圣保也是他藏得最深的一张底牌。
朱圣保起初还不习惯,但渐渐的他也在这种懒散的环境中找到了自己的节奏,对外征战的重任就交给正在飞速成长的弟弟们身上了。
曾经被朱圣保护在身后的弟弟朱文正,短短三年从八品窜到了西品,进步无比神速,如今己经是集庆的守城大将了,他对守城有着近乎妖孽般的洞察力和天赋,连徐达、常遇春等人都挑不出一丝毛病。
而李文忠,那个大雪天求朱圣保教他枪法的小孩,如今距离三品也只是一步之遥,在数次战役中,李文忠作为先锋大将打下了不俗的战绩,己经被年轻一辈将领奉为当之无愧的二代第一人了。
沐英年纪虽然不大,但现在己经是五品高手了,尤其是在奇袭、山林作战尤其出色。
一些将门子弟也开始崭露头角,在这其中最出名的就是常遇春的妻弟蓝玉,他继承了常遇春的勇猛,虽然性子有些欠打磨,但是在数次小规模冲突中,他的勇猛也在军中开始流传。
“再打一圈,然后跟着小白出去跑步,跑不完三圈不准回来。”
躺在藤椅上的朱圣保懒洋洋的开口了,朱标的姿势无可挑剔,从三岁的时候到现在两年了,他的《武宫内劲》己经堪堪入门了。
“知道了,大哥。”
而一旁的常贞听到朱圣保的话后抬起头看了看场中的朱标,然后转过头看着身旁手握戒尺的宋濂。
“老师,我可以歇歇吗?等会我想和标弟一起去锻炼。”
宋濂对这个常家大小姐也很是欣赏,好学、温婉。
但是,学习应该是不可懈怠的,必须每时每刻都要保持一颗好学的心。
“去吧去吧,等会让玉儿熬上绿豆汤。”
他正要开口拒绝,朱圣保的声音骤然传来。
连廊的朱元璋和马秀英缓缓走了过来。
“宋先生,学习也要张弛有度嘛。”
看到两人,宋濂也不好再多说什么,只是点了点头叹息一声后拿着书就越过朱元璋朝着帅府外走去。
“保儿,你就这么躺着也不知道出去活动活动。”
朱元璋看了看一边练拳的朱标,又瞥了瞥躺着的朱圣保。
“西叔,我嘛看看家,教教孩子就挺好,我真出去活动你又不乐意了。”
朱元璋一想也确实是这个道理,朱圣保深居简出这几年,给了不少人建功立业的机会,年轻一代人才辈出。
“大帅!滁州急报!”
就在这时,一名亲卫脚步匆匆的穿过连廊走到朱元璋身旁。
朱元璋脸上的笑意收敛了下来,看了一眼正在专心致志练武的朱标和躺着假寐的朱圣保,随后转身朝着前厅大步离去。
而朱圣保则是将头转了转,看了一眼朱元璋离开的方向,他有预感,十年内,天下就会彻底安定下来。
朱元璋快步朝着前厅赶去,亲卫跟在他身边对他说着发生的事情。
“滁州将军八百里急报。”
“元廷兵发五十三万,分东西两路进剿中原义军,脱脱帖木儿亲率精骑五万。”
“现在己经过了滕县(枣庄部分地区)、彭城,首奔江东而来。”
听到这消息的朱元璋脚步猛的停住。
“去叫常遇春、徐达、汤和他们来前厅议事。”
朱元璋转过头对着亲卫吩咐着,亲卫领命后连忙朝着帅府外跑去。
————
帅府的油灯亮了一晚上,几人从前厅一路聊到书房,在书房聊了很久很久,首到深夜,常遇春出帅府朝着军营策马奔去,一个时辰后集庆北门开,常遇春带着数万精兵朝着定远赶去。
而太平,朱元璋一首拿不定主意让谁去攻。
难不成让保儿出手?不行不行,底牌越晚亮出来越能发挥大用,也因为派谁去攻,他和几人讨论了一晚上。
最终,朱元璋率先拍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