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转眼跳至2003年4月15日。
洛杉矶的春日阳光已然带上几分热度,通过《间谍过家家》演播室高窗上特意做旧的灰尘,在忙碌的片场内投下道道光柱。
空气里弥漫着人造烟雾的淡淡甜味、电缆的焦糊气息,以及几十号工作人员聚集带来的、被冷气竭力压制的人气
拍摄已持续了二十多天,接近一个月。
整个剧组如同上足了发条的精密仪器,在王盛沉稳的掌控下,高效且顺畅地运转着。
最初几天的生涩与试探,已被一种夹杂着竞争、警剔与不自觉吸引的微妙张力所取代。
这恰恰符合片中约翰和简这对互相隐瞒身份的特工夫妻的关系内核。
此刻正在拍摄的,是两人在怀疑彼此身份后,于自家高科技厨房内,借由准备晚餐为掩护,进行的一场“优雅与杀机并存”的试探戏。
餐刀切过西红柿的利落,与眼神交汇时瞬间的锐利;递过盐瓶时指尖若有若无的触碰,与脚下步伐暗合搏击节奏的移动……在王盛的监视器后,这一切被拆解成不同景别的镜头,逐一捕捉。
“cut!”王盛的声音通过扩音器在片场响起,平稳无波,“很好,这条过了。达蒙,你拿起橄榄油瓶时,手腕的弧度再随意一点,那是你的‘杀人蜂’毒素发射器,但不是你此刻的关注点,要更生活化。贝金赛尔,你转身开冰箱的节奏很好,背影肌肉的紧绷度保持住。”
他精准地点出表演中细微的遐疵,语气不容置疑,却不会让人感到难堪。
经过《当幸福来敲门》的磨合,以及《博物馆奇妙夜》奥斯卡奖项的加持,他在片场的权威已然不容挑战,即便是马特·达蒙这样的一线明星,也对他的指导表现出足够的尊重。
“明白了,王。”蒙点点头,若有所思地比划了一下手腕。
“道具组,补充西红柿和罗勒叶。演员补妆。十五分钟后我们拍约翰‘不小心’打翻沸水锅,简下意识用超越常人的柔轫性闪避的反打镜头。”王盛对着对讲机快速下达指令。
片场再次忙碌起来。
就在这时,王盛的助理拿着一个文档夹,悄无声息地走到他身边,低声道:“王总,新线的布朗先生来了,在您的休息室。另外,这是刚收到的《电锯惊魂》首月票房最终统计和市场分析报告。”
王盛接过文档夹,快速翻开。
目光扫过那串数字时,他眼中没有任何意外的波澜。
《电锯惊魂》,这部制作成本仅一百馀万美元的r级心理惊悚片,在3月14日上映后,凭借其独特的概念和精准的病毒式营销,首周末便狂揽2138万美元,震惊了整个好莱坞。
而其后续走势,更是展现了强大的生命力。
得益于影片在内核恐怖片粉丝群中引发的狂热讨论,以及口口相传带来的“找虐”观影潮,尽管后续周次票房有所滑落,但跌幅控制得相当健康。
在缺乏强力竞争对手的市场淡季,它俨然成了许多寻求刺激的年轻观众的首选。
报告显示,《电锯惊魂》北美首月(截至4月13日)累计票房,定格在了 68,152,309美元。
一个足以加载低成本恐怖片史册的数字。
投资回报比高达近七十倍!
不仅如此,新线影业基于其强劲表现和持续的观众须求,已决定将其转入长线放映策略,进一步挖掘市场潜力。海外多个市场的发行权也卖出了远超预期的价格。
合上文档夹,王盛面色如常地递给助理。“知道了。”
他起身,对一旁的执行导演交代了几句,便朝着自己的专用休息室走去。
“王!希望没有打扰到你宝贵的拍摄时间。”布朗站起身,与王盛用力握了握手。
“布朗先生客气了,拍摄进度很顺利。”王盛示意对方坐下。
寒喧几句后,布朗很快切入正题,目光灼灼:“王,我想你已经看到《电锯惊魂》的成绩单了。上帝,这简直是个奇迹!一部一百万成本的电影,首月北美近七千万!这已经不是黑马,这是怪兽!”
他的语气充满了惊叹和毫不掩饰的贪婪:“新线内部评估,这个‘竖锯’的概念,以及这种独特的风格,完全有潜力发展成一个长期盈利的系列!
我们想和你谈谈,共同开发《电锯惊魂》系列的事宜。剧本、导演、制片,你都可以占据主导地位,新线负责发行和部分投资,利润分成可以详谈。”
面对布朗抛出的橄榄枝,王盛并没有立刻表现出兴奋。他端起助理刚送来的温水,喝了一口,语气平静:“布朗,谢谢新线的认可。《电锯惊魂》能成功,是团队和运气共同作用的结果。”
他放下水杯,目光直视布朗:“不过,目前我的精力必须集中在《间谍过家家》上。这是一部投资更大、涉及环节更复杂的电影,我不能分心。
关于《电锯惊魂》系列的合作,等这部电影拍摄结束,进入后期阶段,我们再坐下来详细谈,如何?届时,或许我们还可以聊聊其他项目的可能性。”
他的态度明确而坚定:现在不是谈这个的时候,一切以手头项目为重。
布朗眼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失望,但很快被理解取代。
他深知王盛对项目的专注和掌控欲,也明白《间谍过家家》对新线同样重要。
“当然,当然!”布朗立刻表态,“项目优先级我完全理解。那就按你说的,等《间谍》杀青后我们再详谈。我相信,我们之间的合作,绝不仅仅局限于《电锯》或者《间谍》。”
他意有所指地补充道,显然看好王盛未来能带来的更多价值。
两人又聊了聊《间谍过家家》的拍摄趣事和好莱坞近期的些许动态,布朗便识趣地告辞离开。
送走布朗,王盛站在休息室的窗前,看着外面片场忙碌的景象。
《电锯惊魂》的成功在他意料之中,这个ip的巨大潜力他更是心知肚明。
但他更清楚,不能因为一个意外(对他而言是计划中)的成功就打乱原有的节奏。《间谍过家家》是他打入好莱坞主流商业片领域的关键一步,必须稳扎稳打。
……
万里之外的华夏。
国内关于《电锯惊魂》在北美取得的惊人票房成绩,以及其为盛影传媒带来的巨大收益和声誉,也通过特定渠道,在财经版块和行业内部引发了报道和讨论。
当然,国内的报道角度与北美截然不同。
某权威财经报刊在“中企出海”专栏刊登了一篇分析文章:
【盛影传媒海外业务捷报频传,低成本惊悚片北美票房折桂】
文章简要介绍了《电锯惊魂》的制作背景和票房成绩,着重强调了其“极低的制作成本”与“惊人的票房回报率”,并将其归功于盛影传媒“精准的国际市场眼光”和“与好莱坞成熟工业体系的高效对接能力”。
报道称,此次成功进一步证明了盛影传媒国际化战略的正确性,不仅为公司带来了可观的直接收益,更有力地提升了其在全球影视市场的品牌影响力和议价能力。
文章末尾提到,据悉,盛影传媒国内a股上市计划未受任何外部因素影响,仍在有条不紊地推进中,承销商团队对其市场前景保持高度乐观。
另一家行业媒体则更关注合作模式:
【从《博物馆》到《电锯》,盛影与好莱坞合作模式升级】
该文分析了盛影传媒与好莱坞合作从《博物馆奇妙夜》的深度联合制作,到《电锯惊魂》的近乎独立制作、新线主要负责发行的模式转变,认为这标志着盛影传媒在好莱坞的话语权和自主性正在稳步提升。“王盛导演以其卓越的商业洞察力和创作能力,正带领盛影传媒在国际舞台上开辟出一条独特的‘内容驱动’合作路径。”
这些报道,刻意淡化了影片本身血腥、惊悚的类型属性,而更多地从商业成功和公司战略层面进行解读。
在某种无形的氛围下,这被认为是一种更“稳妥”和“积极”的宣传角度。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