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杉矶时间,2002年12月31日,上午。
阳光通过迪士尼动画工作室大楼会议室的落地窗,将室内喧染得明亮而温暖,与窗外加州标志性的蓝天棕榈树相映成趣。
王盛在助理和一名法务的陪同下,准时步入会议室。
上影集团的总经理朱泳德及其团队已然在座,见到王盛,朱泳德脸上立刻绽开热情的笑容,主动起身相迎。
“王导,辛苦了!昨天刚到洛杉矶,时差还没倒过来吧?《博物馆奇妙夜》的全球票房,真是给我们中国电影人挣足了面子!”朱泳德的握手有力而诚恳,言语中充满了与有荣焉的亲近感。
“朱总客气了,都是大家一起努力的结果。”王盛微笑着回应,态度从容。
会议桌的另一侧,是迪士尼方面的代表。
为首的是迪士尼影业集团负责国际合拍与制作的高级副总裁,罗伯特·盖勒。
他年约五十,穿着合体的深蓝色西装,发型一丝不苟,脸上带着职业化的亲和笑容,但眼神深处是经年累月与全球各地电影人打交道历练出的精明与审慎。
坐在他身旁的,是迪士尼旗下试金石影业的一位资深创意总监,莎拉·米勒。
她负责本次合拍项目的剧本开发对接,气质干练,面前摊开着厚厚的剧本和笔记。
此外,还有迪士尼方面负责亚洲市场战略的经理,以及双方的翻译和记录人员。
简单的寒喧和介绍后,会议直接进入内核议题——讨论《当幸福来敲门》中美合拍版(迪士尼内部暂定名《the pursuit of happyness》)的剧本初稿。
王盛面前摆放着由迪士尼编剧团队根据他数月前提供的原版(美版)故事大纲和内核情节撰写的剧本。
所谓原版大纲,正是脱胎于王盛记忆中那部由威尔·史密斯主演的经典励志电影。
早在1998年,他就“预见”性地将其进行了本土化改编,拍成了由葛尤主演的华语版《当幸福来敲门》,在国内取得了票房和口碑的双丰收。
如今,他不过是借着与迪士尼合作、以及迪士尼积极推动魔都迪士尼乐园项目落户的东风,将这份“未来”的创意,换回它原本的土壤,进行一番“出口转内销”的精妙操作。
一鱼两吃,东西通杀。
一个身处逆境的父亲,为了儿子和梦想永不放弃的精神,这具有跨越文化的普世感染力。
我们迪士尼的编剧团队非常喜欢这个内核,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一些……嗯,更符合好莱坞叙事节奏和家庭观众期待的润色。”
她翻开剧本:“比如,在展现他无家可归的段落,我们增加了更多他与儿子在地铁站厕所里过夜的细节交互,突出那种绝望中相依为命的温情。
同时,我们强化了他与那个‘魔方’的像征联系——这简直是个天才的设置!我们让魔方贯穿始终,成为他智慧、耐心和解决难题能力的隐喻。”
王盛静静地听着,手指无意识地轻轻敲击着桌面。
朱泳德则频频点头,似乎对迪士尼的“润色”颇为满意。
迪士尼的编剧团队,显然在他们的“润色”过程中,添加了不少好莱坞励志片的经典套路。
比如,他们增加了一个更为脸谱化、处处与主角作对的竞争对手实习生,增加了主角在实习期间几次近乎搞砸却又侥幸过关的“幸运”转折,甚至在结尾部分,主角获得工作的方式,被改成了一次在全体高管面前、充满戏剧性演讲的临场发挥。
“我们认为,这样处理,主角的胜利会更加激动人心,更能点燃观众的情绪。”勒总结道,语气中带着一丝对自己团队工作的骄傲。
会议室内安静下来,所有人的目光都投向王盛。
朱泳德也看向他,眼神中带着询问。
王盛缓缓放下手中的笔,抬起头,目光平静地扫过迪士尼的几位代表,最后落在罗伯特·盖勒脸上。
“盖勒先生,米勒女士,”他的声音不高,却清淅地传入每个人耳中,“首先,感谢贵团队付出的努力。这个剧本的完成度很高,节奏掌控也很好,符合商业片的规范。”
先扬后抑,这是基本的谈判技巧。他话锋一转:
“但是,我认为,剧本在一些关键细节上,可能偏离了我们最初想要追求的‘真实感’和‘力量感’。”
他拿起剧本,直接点到具体处:“比如,这个处处与主角作对的竞争对手。
现实中,在高强度的实习环境里,大家更多是疲于奔命,恶性竞争固然存在,但如此符号化的‘反派’,会削弱环境的真实质感。
我们更需要表现的,是那种无形的、源于自身条件和周围环境的巨大压力,而不是一个具体的‘坏人’。”
王盛抬手,温和但坚定地打断了她:“我明白,这是为了制造更明确的戏剧冲突。但这个故事的力量,恰恰在于它的‘普通’。一个普通人,面对一连串看似普通却足以压垮生活的挫折,凭借不普通的毅力和智慧走出来。过多的戏剧化加工,反而会稀释这种力量。”
他继续指向另一处:“还有主角获得工作的方式。一次激情演讲固然好看,但不符合现实逻辑。
在那种顶级的金融公司,决定你去留的,是你在漫长、枯燥、高压的实习期间表现出来的综合素质——你的勤奋、你的情商、你处理锁碎工作的能力、你永不放弃的轫性。
默默地坚持,在最后被叫进办公室,得到一句平静的‘明天接着穿衬衫来上班’,这种克制的情感爆发,远比一场演讲更有力量,更符合人物的性格和现实。”
王盛的语气始终平和,但每一句话都直指要害。
他不是在否定好莱坞的叙事技巧,而是在纠正其可能对故事内核真实性的伤害。
朱泳德在一旁听得若有所思,他逐渐明白了王盛坚持的要点——这不仅仅是一个励志故事,更是一个需要让观众,尤其是让逐渐成熟的中国市场观众信服的真实寓言。
“可以这么理解。”王盛点头,“这部电影的成功,依赖于观众对主角处境的‘代入感’。
过于戏剧化的转折和脸谱化的人物,会打破这种代入感。我们需要让观众相信,这就是发生在身边的故事,甚至,可能就是他们自己或他们认识的人的故事。
那种在绝境中不熄的微弱火光,比刻意点燃的篝火更能触动人心。”
他顿了顿,补充道:“尤其是在情感处理上,东方式的含蓄和内敛,有时候比西方式的直接宣泄更有张力。
父亲与儿子在厕所里,父亲用脚顶着门,泪水无声滑落,儿子信任地睡在父亲怀里……这种无声的戏,比任何台词都更有力量。”
她之前的修改,更多是出于对市场惯例的遵循,而王盛则是在挑战这种惯例,追求一种更高级、也更冒险的情感表达。
“王先生,我理解你的观点。”勒的态度认真了许多,“但是,我们也需要考虑北美市场观众的接受度,他们习惯更明确的情绪引导和更快的节奏。”
“这是一个平衡问题。”王盛回应道,“我相信,真挚的情感是世界性的语言。我们可以保留紧凑的节奏,但在关键的情感爆发点,要敢于‘留白’,信任演员的表演,信任观众的共情能力。
《当幸福来敲门》原版……嗯,我是说,这个故事的内核理念,本身就具备这种跨越文化的力量。我们需要做的是呈现它,而不是过度包装它。”
会议室内展开了激烈的讨论。王盛凭借其对原作的深刻理解和对东西方市场的敏锐洞察,逐一分析剧本中的细节,从人物动机到情节逻辑,从台词分寸到情感浓度。
他并非全盘否定迪士尼团队的劳动,而是精准地提出修改建议,往往能一针见血地指出问题所在,并给出更具说服力的替代方案。
朱泳德也逐渐添加到讨论中,他从中国市场的角度补充了一些看法,支持王盛关于“真实感”和“情感克制”的主张。
他意识到,王盛不仅仅是一个提供创意的合作者,更是一个对电影创作有极深理解和固执追求的艺术家和商人。
他的成功,绝非偶然。
经过近三个小时的深入探讨,剧本的修改方向基本被确定下来:保留内核励志框架和主要情节节点,削弱过于戏剧化和脸谱化的部分,强化细节的真实感和人物内心世界的刻画,尤其在父子情感在线,采纳更多王盛建议的、含蓄而有力的东方表达方式。
“非常精彩的讨论!”盖勒在会议结束时总结道,语气中带着由衷的赞赏,“王,你的见解让我们对这个故事有了更深的理解。
莎拉,请根据今天的讨论,尽快组织团队进行下一稿的修改。我相信,融合了东西方智慧的《the pursuit of happyness》,一定会是一部打动人心的杰作。”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