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辈须眉,若能横戈立马,夺回燕云十六州的华夏疆土,方显男儿本色!
我已决意,不日挥师北上, 燕云。
庞兄若真心为方腊考量,便回去转告他:若愿从钱塘出海,与我水陆并进共取燕云,待朝廷大军压境时,我必在辖境内为他保留安身立命之所,保他做个太平富翁。
若能立下战功,封侯拜将亦非难事!
倘若方腊不愿北伐燕云,足见其胸无大志,难成气候,届时莫怨我柴皓未给机会!
此言一出,庞万春顿觉心潮澎湃,热血翻涌!
他万万没想到,柴皓竟对近在咫尺的京东州县不屑一顾,张口便是北伐燕云、收复河山的宏图伟略!
男儿当执吴钩剑,直取燕山十六州!
柴皓这声豪言在庞万春耳畔激荡,令他周身血液都为之沸腾。作为有志之士,庞万春从心底难以抗拒这番提议,恨不能即刻随柴皓北上伐辽!
然使命在身,他强压冲动,决意先返江南复命。
忽想起北上见闻,庞万春忧心道:沿途目睹宋廷官吏强征复燕捐充作军饷,又闻西军种师道部已自西北开拔。朝廷以童贯为帅,统西军十五万并两河禁军北伐,如此声势讨伐残辽,恐燕云早被朝廷收复,我主即便出兵亦为时已晚?
柴皓闻言轻笑:庞兄多虑,朝廷必败无疑。你只需将我的话带到即可。他心中另有计较:方腊定不会北上,反会趁虚攻城略地——这话却不必明言,待庞万春亲眼见证方腊作为,自会明辨贤愚。
庞万春终是启程南返。虽未完成使命,却为方腊阵营觅得新出路,归途满怀希冀。
庞秋霞恋恋不舍随兄离去,频频回首呼唤:柴大哥定要来江南寻我,这次可不许再爽约了
庞家兄妹离去后,柴皓召见了造船营主将孟康:孟将军,海船建造进展如何?
这位绰号玉幡竿的河北真定州人,原为朝廷监造花石纲船只的工匠首领,因不堪压迫杀官上山。他不仅精通各类战船制造,更擅长建造海船。
在柴皓的全力支持下,短短两个多月已建成三十三艘海船。孟康兴奋地禀报:十艘大船每艘可载五百士兵、两百战马,二十三艘小船每艘可载三百士兵、百匹战马。预计再有两月即可完成百艘目标。
柴皓满意地点头。这些近海运兵船加上柴氏商船,足以运送两万大军。他当即下令全军加紧操练,适应船上生活,准备两月后挥师北上。
同一时刻,汴梁北门城楼上,宋徽宗赵佶正率领蔡京等文武百官肃立观望。
城外,战旗猎猎,兵戈森然,披甲执锐的将士们列阵而立,黑压压望不到尽头。
这些士卒的铠甲与旌旗多有磨损,不少甲胄与旗帜上还留着经年的血渍与刀箭痕迹。
然而这支军队的威势,却远胜赵佶身旁那些金甲闪耀的上四军禁卫!
一股历经百战的肃杀之气自军阵中升腾而起,直冲霄汉,仿佛连天边的云霭都被这股气势震散。
这正是种师道、种师中、姚古统领的西军劲旅!
整整十五万雄师!
望着城外肃杀的西军阵列,赵佶不禁豪情万丈:有此虎狼之师,莫说梁山柴皓与江南方腊之流,便是收复燕云后荡平辽国,亦非难事!
宣和北伐,必当青史留名!
想到即将在自己手中 的燕云十六州,这位大宋天子顿觉神采飞扬,连日来被柴皓折辱的郁结一扫而空。
他柴皓再猖狂,又岂能敌得过朕的百万雄师?
特别是种师道这支西军精锐,定能先克燕云,再携胜势剿灭叛逆!
为彰显天子威仪,赵佶特意叮嘱主帅童贯:如今天祚帝耶律延禧被金人追得西逃,辽国将倾。燕云辽人群龙无首,我军到时当以招抚为上,若能不战而屈人之兵,切莫妄动刀兵!
这番自以为仁德的圣谕,却为北伐埋下了祸根。
臣童贯领旨!
宦官出身的童贯唯命是从,当即叩首领命。
犒军仪式后,随着童贯一声令下,大军浩浩荡荡向北进发。
宣和四年五月,宋廷以童贯为河北河东两路宣抚使,蔡攸为副使,统率种师道等十五万西军誓师北伐。在雄州会合河北禁军后,主力自高阳关出塞,另遣太原驻军为西路军出雁门关,两路并进直取幽燕。
大宋十余万精锐大军浩浩荡荡推进,邻近的涿州与易州守军未作抵抗便开城归顺。
驻守涿易二州的辽国常胜军统帅郭药师,见辽国气数已尽,遂率领六千部众投奔童贯。
辽国称为燕京的幽州城,顿时门户洞开。
这般形势令童贯志得意满,仿佛真如皇帝赵佶预言那般——宋军所至之处,辽人皆望风而降!
他童贯不费吹灰之力便能收复燕云故土。
于是传令前线各部兵分多路,向幽州、蓟州、檀州等地大张旗鼓进军。
若遇辽军,须先劝降,严禁擅自开战。
老将军种师道再难坐视,直言道:宋辽虽有龃龉,但澶渊之盟后百年来相安无事。若在太平年月,我朝兵强马壮时收复燕云倒也罢了。如今金国势起,将昔日强辽打得支离破碎,实为北疆大患!此刻正该联合旧邻共抗新兴的金人,岂能趁辽金交战之际背后插刀?
这好比邻家失火,我们非但不救,反去趁火 ?更何况既已开战,就当速战速决掌控燕云,以防金人渔利。怎能束缚将士手脚,令其畏首畏尾?
这番战略确属真知灼见。辽宋百年睦邻,金国才是新兴恶邻。不与旧邻联手除新患,反助新敌灭旧邻,待金国吞辽之后,下一个目标必是宋朝!
唇亡齿寒,古训昭然。
可宋朝君臣却另有一番盘算——昔日不敢犯辽,今见辽国势弱,便兴奋如痛打落水狗般想来捡便宜。不仅北宋如此,南宋末年亦复如是。当金国后方蒙古崛起时,南宋又联蒙灭金,最终与金国同亡于蒙古铁骑之下。
自北宋至南宋,庙堂之上多是这般聪明人!
童贯正是其中翘楚:陛下已下旨北伐收复故土,种师道此言莫非暗通辽国,欲抗圣命?
种师道冷哼一声,知与此辈论理无益,索性缄口不言。
前军统制杨可世出列进言:童宣帅,种帅所言在理。将士们只知征战,若束缚其手脚,这仗如何打得?
童贯见杨可世竟敢顶撞自己,顿时怒不可遏:你竟敢扰乱军心!来人,把杨可世拖出去斩了!
仅仅因为杨可世提出异议,就被扣上动摇军心的罪名,如此荒唐之事,恐怕也只有在徽宗赵佶在位时才会发生。
童宣帅息怒,临战斩将不吉利!请宣帅暂且饶恕杨将军,让他戴罪立功。
杨可世毕竟是西军重要将领,在场众将纷纷为他求情。
童贯这才稍稍平息怒火,指着杨可世喝道:命你率前锋部队前往幽州城南白沟河,务必以劝降辽人为首要任务!若办不到,定要你好看!
杨可世默然领命,面无表情地转身离去。
帐内的种师道望着这一幕,心中百感交集,不由得发出一声长叹
种师道的叹息中蕴含着无尽的忧虑与无奈。
朝廷目光短浅,偏要在这时收复燕云、背弃辽国,只会让大宋的邻国从辽国变成更强大的金国!
自古以来,北方游牧民族一旦强盛,必然会觊觎中原的富庶繁华。
可以预见,金国灭辽之后,南下攻宋将是必然之事。
然而朝中君臣却对此视而不见,只顾贪图收复燕云的虚名,全然不顾时局是否适宜。
即便局势如此,大宋尚有十余万西军精锐在此。西军擅长固守强攻,若能稳扎稳打,收复燕云并非没有可能。
但皇帝赵佶和主帅童贯却偏要在这关键时刻玩弄权术,妄想不战而屈人之兵,甚至禁止前线将士与辽军交战。
这道军令简直荒谬至极!
既然决心灭辽,却又不许与辽军交战,难道真当辽人是任人宰割的羔羊吗?
更何况辽国曾是雄踞北方的大帝国,岂会轻易屈服?
最令种师道痛心的是,即便看清局势,他也无力改变。童贯身为北伐主帅,深受皇帝宠信。
此刻童贯甚至已在盘算如何上书弹劾种师道私通辽国。
像种师道这样经验丰富、忠心耿耿的老将不得重用,反而让童贯这等贪功好利、谄上欺下的宦官执掌兵权,此次北伐又能有多少胜算?
走出中军大帐后,种师道遇见了紧随其后的西军大将王禀。
王禀似乎有话要说,种师道却摆了摆手:童宣帅刚愎自用,一心只想取悦圣上。我们只能叮嘱将士们提高警惕,但愿上天庇佑大宋,护佑我西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