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天天气晴朗,让所有人安心不已,这也可以证明一点,就是宋青书受上天眷顾。
宋青书也是这么想的,毕竟穿越过来的,也是天命之人。
而且有刘伯温这位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大才亲自挑选日子,还能怎么差?
没看历史上老朱登基的时候,应天一带已经持续雨雪多天,天气阴冷恶劣,结果等到了登基当天,天气晴朗,阳光明媚,积雪消融。
可以说全靠了刘伯温推演气象的功劳,不过宋青书登基的日子是刘伯温三个月前定下来的。他再怎么能也不可能算明白三个月之后的天气。
只因为这时候并不是寒冬腊月,雨雪天气的概率很小罢了。
当所有工作准备就绪后,在登基前数日,宋青书率文武百官,于圜丘进行斋戒,同时布置皇宫正殿奉天殿,准备龙袍、御玺、仪仗等物。
登基当日清晨,宋青书来到应天城外钟山南麓的圜丘坛举行了祭天大典。
虽然说是要去武当山进行封禅大典,但是也不能祭天也跑那么远,所以这两件事还是分开来做了。
当宋青书身着十二章衮服,在祭坛前恭敬跪下,双手捧着写有祭文的黄绫,诵读祭文,宣告宋青书自己顺应天意取代元朝,建立大明王朝,祈求上天庇佑。
祭文的大致意思其实就是告诉天上的神仙,如今地上的国家换新ceo了,以后就看新皇帝当家管的好不好。
祭文读完之后,宋青书将黄绫投入火盆中,算是烧给上面的神仙,让他们看看。
随后宋青书返回皇宫,祭拜皇室先祖,告知基业已成。
而被封为太上皇的宋远桥坐在上面很不自在,还好多年的掌门生涯,让他还能稳重的待在座位上,接受宋青书以及文武百官的叩拜。
随后就是宋青书身着衮龙袍,登上奉天殿宝座,文武百官按照品级排列好,行三跪九叩大礼,齐声高呼三声万岁。
身为丞相的刘伯温捧上御玺,交给了宋青书,象征着皇权正式交接。
此时身在大都皇宫中的元顺帝看着原本盛有御玺的木匣,正在独自神伤。
一个半月之前,宫中御玺失窃,元顺帝就大发雷霆,命令士兵尽快寻找,结果怎么都找不到。
前些日子听说南面的宋青书建国称帝,手持正是元顺帝自己丢的那枚御玺,元顺帝更是恐慌了好久。
江山丢了,御玺也丢了,下一个该丢什么了?是不是要轮到脑袋了?
为此元顺帝不敢在下旨催促汝阳王发兵平叛,只让其好好守住黄河北岸,绝不可让明军度过黄河一步。
同时加大了皇城内外的防卫工作,再也不想让人偷偷溜进皇宫之中……
当宋青书接过御玺之后,当即颁布了诏书,内容包括定国号为大明,年号为洪武,定都南京。同时安抚百姓,出台一系列安民措施,以安民心。
这里面宋青书与其他皇帝不同的是,在诏书之中,宋青书没有提赦免罪犯这件事。
别的皇帝遇到什么大事都会来个大赦天下什么的,彰显自己的气度。
可偏偏宋青书没这么做,宋青书觉得,既然有罪,那就得受罚,不能因为自己登基了,就把那些罪犯都放出来,这对被害者不公平。
所以在和刘伯温商讨的时候,宋青书坚决不同意大赦天下。
不过宋青书也知道这世间存在冤假错案,尤其是在这动乱的年代。
所以宋青书建议刘伯温,招一批公正廉明之人,让他们成立专门的一个组织,专门前往各方,重新检查审理案件,若是有被冤枉的,也可给其伸冤。
就连这个部门的名字宋青书都想好了,就叫‘督案组’,专门调查各地的冤假错案。
不光是这种部门宋青书想到了,甚至宋青书都想成立锦衣卫,也不招别人,就从江湖上各个门派中招收优秀弟子。
给这些门派找点事做,别成天想着快意恩仇。让他们和朝廷合作,从根源上杜绝社团势力发展壮大。
等登基大典完成后,宋青书就会去找张无忌谈谈,让他管理这一滩,统辖锦衣卫,平常就管管皇帝的仪仗与侍卫。
以后将军政情报、巡查缉捕、刑狱审讯都负责起来。
至于东厂、西厂这些,宋青书一时半会儿还没想着成立,至于后人要不要设立,那就不是宋青书操心的事了,自己死后,哪管他洪水滔天。
将‘督案组’的职能讲解给刘伯温,让他明白自己不会平白无故的大赦天下,也不会让好人蒙冤。
这也是刘伯温最终能同意宋青书不在诏书上大赦天下的原因,没有一刀切,反而更加关心民事。
这之后就是任命百官,给予百官正式任命,让他们各司其职,继续辅佐宋青书管理大明。
宣布完诏书,诏书就由专人用“金凤颁诏”仪式,传令四方,向天下宣告新王朝建立。
等大典结束后,宋青书准备好天子卤簿进入太庙,上追尊四代祖先帝后册、宝,然后起驾回宫。
回到皇宫之后,刘伯温还想请宋青书继续上朝,商讨国家政策。
“咱就说今天怎么也得算是国庆日了吧,你就不能让我放一天假?咱就不说放三天假了,一天就行!”
“再说了,这都忙乎一天了,我还好,毕竟也是习武出身。你怎么也得体谅体谅其他岁数大的同僚吧。”
宋青书实在懒得上班,对着刘伯温诉苦,连连找休息的借口。
而刘伯温是坚持劝说宋青书不可懈怠。
并说明人家谁当了开国皇帝的,那不是天天奏折批阅到飞起,每天日理万机,勤政自律。
“陛下,这勤奋可是国家兴盛的关键,但凡有了国家,那都是因为勤奋而兴盛,因为怠惰而荒废!”
刘伯温苦口婆心的教育宋青书,希望他不要拿国家政务开玩笑,务必要勤勉尽责,事必躬亲。
宋青书则是无语望着天,这也就是自己身体好,换成其他的人来当皇帝,就这么忙下去,迟早得猝死,也不知道当年的老朱是怎么扛下来的。哦,对了,忘了老朱的身体也不错。
看来以后皇子们还是得练武,就凭处理政务这方面,没个好身体还真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