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龙半导体”的正式成立,如同在林见鹿构筑的商业帝国版图上,点亮了一座代表着最高技术难度与战略价值的灯塔。那五十亿美元的首轮注资,不仅是为这支新生的力量提供了充足的“母乳”,更是向内外界宣告了其攀登科技树顶峰的决心与魄力。奥斯汀与国内双总部的架构开始高效运转,两地研发团队在陈默和安德森·李的协调下,迅速进入了技术攻坚的状态。
然而,就在“烛龙”团队埋头于第一代原型芯片“烛龙z1”的架构设计与仿真验证,外界还在猜测这家新公司究竟能掀起多大风浪时,林见鹿的视野,已经穿透了眼前的设计环节,投向了半导体产业那更加漫长、也更加险峻的全产业链。
芯片,绝非仅仅是在电脑上画出精美的电路图那么简单。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涵盖了设计、制造、封装、测试四大核心环节,如同一条环环相扣、精密度要求极高的现代化工业流水线。仅仅掌握设计,就如同只掌握了汽车的图纸,却无法将它从零件组装成可以飞驰的整车。
林见鹿的“系统”逻辑,在处理了海量的半导体产业数据后,清晰地勾勒出了这条产业链的全景图,并标识出了其中最为关键、也是目前“烛龙”半导体产业最薄弱的环节——制造,尤其是高端制程的制造。
这一天,在“烛龙半导体”战略总部刚刚布置好的会议室里,林见鹿召集了陈默、安德森·李(视频接入)、周薇以及从“见鹿资本”抽调来的几位专注于硬科技投资的资深分析师,召开了一场决定“烛龙”未来十年甚至更长远发展路径的战略研讨会。
会议室的大屏幕上,投射出一张极其详尽的半导体产业链全景图,从最上游的eda(电子设计自动化)软件、ip核(知识产权核),到芯片设计,再到核心的晶圆制造、封装测试,以及最终的应用市场,脉络清晰,节点分明。
“诸位,”林见鹿站在图前,目光沉静地扫过在场每一个人,“‘烛龙’成立了,我们迈出了第一步。但这第一步,仅仅是开始。”他的手指,精准地点在了产业链中“晶圆制造”那个环节上,那里被标记为醒目的红色。
“设计,是我们的利剑。但如果没有强大的‘铸剑炉’和‘锻造工艺’,再好的剑坯,也无法成为削铁如泥的神兵。”他的语气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凝重,“目前,全球最先进的芯片制造能力,高度集中在极少数巨头手中,比如环星旗下的晶圆厂,以及另外两家。他们掌握着制程工艺的绝对话语权。如果我们不能在这一环节取得突破,那么‘烛龙’设计的芯片,永远只能依赖别人代工,不仅成本高昂,更致命的是,我们的技术迭代节奏、产能供应、甚至产品安全,都将受制于人。”
这番话,让会议室的气氛瞬间变得沉重起来。所有人都知道,芯片制造,尤其是先进制程,是科技树上最难攀登的枝干之一,投入巨大,技术壁垒极高,而且充满了不确定性。
陈默推了推眼镜,眉头紧锁:“但是,自建晶圆厂……这投入太大了。一座先进制程的晶圆厂,动辄百亿美元起步,而且需要庞大的工程师团队和持续多年的技术积累。我们……有这个实力吗?”
“现在没有,不代表未来没有。”林见鹿的回答斩钉截铁,“我们不能因为困难,就放弃攀登的权利。这关乎‘灵犀’生态的命脉,也关乎我们能否真正掌握数字时代的主动权。”
他走到白板前,拿起笔,开始勾勒“烛龙”攀登全产业链科技树的战略路径:
“我们的目标,不是一蹴而就,立刻去挑战3纳米、2纳米这样的最尖端制程。那是不现实的。”他首先明确了务实的态度,“我们的路径,应该是循序渐进,双线并进,最终实现关键环节的自主可控。”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这一整套清晰而宏大的战略规划,将“烛龙半导体”乃至整个“见鹿系”的野心,赤裸裸地展现在了所有人面前——他们要攀登的,不是某一项单一技术,而是整个半导体产业的科技树!
会议室里一片寂静,只有林见鹿沉稳的声音在回荡。所有人都被这恢弘的蓝图所震撼,同时也感受到了肩上那沉甸甸的责任与压力。
“这条路,很长,很难,甚至可能失败。”林见鹿放下笔,目光扫过每一张面孔,语气坚定如铁,“但我们没有退路。芯片是数字时代的‘原油’和‘发动机’,如果我们不能掌握它,我们构建的一切数字大厦,都将是建立在沙滩之上。今天,‘烛龙’初啼,我们要让它发出的,不是昙花一现的叫声,而是未来能够响彻寰宇的龙吟!”
潜龙的野心,已然超越了商业竞争的范畴,指向了关乎国运与时代走向的科技制高点。“烛龙半导体”的使命,不再仅仅是设计出几颗优秀的芯片,而是要成为撬动整个中国乃至全球半导体产业格局的那根最坚硬的杠杆。这场科技树的攀登,注定将是一场艰苦卓绝、却也将波澜壮阔的远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