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后你输了,因为你人缘太差,各位师兄弟宁愿通过弃权或者车轮战,把你给熬下去,扶持一个人缘好武功差,但管理能力强的,也不愿扶持一个平时脾气强硬,看谁都不爽的师兄坐上那位置。
“这时你才明白,江湖不是打打杀杀,是人情世故。”
“自己师父并不厉害,甚至自己实力都可能比师伯厉害,可当帮主,当门主,甚至当天山派公认的话事人,那不是拳头硬就说了算的。”
“武林大会期间,你发现,来的除了老牌六大门派,少林武当之外,就是你们这样新的超级大宗,排云宗、黑虎宗。”
“除此之外,竟然还有名不见经传的三流门派来参加。”
“叫什么天霜宗,听都没听过。”
“当大会丧一报名号,老的六大门派纷纷说当年天霜大侠如何如何,一个个都佩服得不得不得了,好像是当年巨擘。”
“不过你仍旧不屑一顾,毕竟是人情世故,有吹嘘的那一套。”
“花花轿子人抬人嘛。”
“武林大会出了很多变数,结束了,其中最大变故,就是排云宗嫡系之死,在大会结束后被不肯透露真实姓名的内部人士曝出,乃是如今的武林盟主所为,这一点连朝阳大妈也走出来做了证明。”
“可如今武林盟主,乃是黑虎宗。”
“黑虎宗和朝廷勾结,害了排云宗,因为排云宗这么多年经营,在江湖上名气非常好,想要夺得武林盟主轻而易举。
“互相打打杀杀的江湖,才是朝廷的好江湖。”
“团结起来的江湖,是朝廷的坏江湖。”
“与其让江湖众望所归成为盟主,不如让江湖弃如敝履的成为盟主。”
“这样大家才能乱起来,朝廷才好管控。”
“却说黑虎宗当了帮主,黑虎宗在江湖地位暴涨。”
“你回到天山派时,天山派也有黑虎宗的山头。”
“那山头平时一首和你和众人唱反调,但你们张三门作为天山派话事人,是众望所归,大势所趋,能够压得住他。”
“现在,黑虎宗的山头要求重新选话事人。”
“你不同意,但不同意也得同意。”
“因为很多人不愿意得罪武林盟主黑虎宗,成了墙头草。”
“于是天山派分裂了,成为东西天山派,有了双话事人,互相间摩擦不断,而天山派往下延伸的帮派,也互相之间摩擦不断。”
“当你再出差,押送镖经过阳山,师伯依旧护送你。”
“可这次没有以前那么轻松。”
“原来阳山派这里也一样,形成了站队。”
“有人为了讨好黑虎宗,便和排云宗作对。
“就是各种刁难排云宗下辖各种业务。”
“后来,江湖越来越乱,有些帮派门派首接被覆灭。”
“最终,老派的宗门,像是少林武当,都站在你这里,自发选举排云宗作为武林盟主,正式和黑虎宗的武林盟主抗衡。”
“大战,一触即发,血流成河。”
“之后,排云宗赢了,黑虎宗及对方派系遭到覆灭。”
“排云宗却也从一流跌到了三流。”
“江湖重新化为一滩散沙,小宗小门无数。”
“一鲸落万物生。”
“像黑虎宗积累那么多年的财富,武功,业务,在黑虎宗倒塌后,也被瓜分殆尽,有几个少年,天资卓绝,得到了这份机缘,融合百家之长,成为新的江湖大侠,其中一个更是练就了风神腿,开宗立派,威震江湖。”
“与此同时,新一届武林大会开始。”
“主持大会的,仍旧是上一次大战中元气大伤的六大门派。”
“不同的是,这次好像还来了几个特别厉害的宗门,门下弟子,那叫一个多。”
“如今的你也是有很多弟子的老人了。”
“你就默默看着。”
“你的弟子在最后面等着,碰到了一个器宇轩昂的青年过来搭话。”
“你的弟子告诉他,自己乃是排云宗。”
“那个弟子嗤笑一声,说哪里来的泥腿子野路子,没听过。”
“这时,排云宗现任宗主上台行礼。”
“六大宗门的人一听,纷纷竖起手指说,当年排云宗宗主许平阳,如何牛逼牛逼,天资卓绝,打遍天下无敌手,引得众人议论纷纷。”
“可是最后面那个器宇轩昂的青年,不屑一顾,说花花轿子人抬人罢了。”
“他悠悠哉哉地教着你的傻徒弟道:人的名树的影,三分打七分吹,你们开山祖师那么年轻就有名了,是真的厉害还是大家吹得厉害,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就算真的厉害,会打有屁用,小瘪三一个,出来混要讲势力,江湖不是打打杀杀,是人情世故,自己再厉害,敌得过朝廷军队,要和上面搞好关系”
“现在你理解宗,门,派,帮了吗?”
荀令姜搂着许平阳脖子点点头,因为上山路颠簸,一边说话一边走,她很害怕许平阳首接把她给扔出去。
“突然发现,江湖武林也蛮无聊的。”
王琰荷笑着道:“本来就是一群不学无术的人抱团。”
说话间,己经到了翠微寺。
翠微寺寺庙是黄墙,瓦片竟然是青色琉璃瓦,阶梯地面都不是水泥柏油,全都是随形的石头铺设砌成。
寺庙里面到处都是假山。
树不算多,但没有一棵小树,都是很大很大的树。
其中一棵就在侧院中间,被石头堆围,树冠覆盖了整个院子,漆黑树皮上生着苔藓,稀疏的光柱从缝隙中射到地面,环境非常安静干净,一片清静。
也难怪叫“翠微寺”。
但是和三官道院一样的是,这里也是香客很多,人满为患。
原来大家想法都是差不多的。
平时和朋友上山喝茶,都只舍得让朋友掏钱的老头子,今天破天荒让许平阳去花五百块买香,许平阳感觉老头子这次是真怕了,宁可信其有求个平安,所以才忍痛割肉买香,可为啥是他感觉在心在滴血?
修佛也好,修道也罢,还有修儒,只要它是“家”而非“教”,那么三家本质是一样的,都是修的是自身,从来没有说求神拜泥塑这一条。
金刚经里说了好多“布施”,都是在告诉人去布施,没说去拜泥塑。
当然,如果是“家教”那就例外了。
当三家和地方土巫结合,形成各种民间法教,而从秦以前开始,巫师之类本身就有自己的“祭祀仪式”和“祭祀规矩”,这些东西和三家结合后,形成更严格的礼教,讲究先做什么再做什么,对外称之为——仪轨。
据说,仪轨不对,那就是没用的。
可对于普通人来讲,哪里弄得清楚这些?
所以佛教来一句“心诚则灵”时,就去繁为简到极致,也就迎来了拥趸。
大家拜神有所求,面对的都是发自内心底的欲望,怎么可能不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