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人身上都会散发人气。
“人气,是以血气为载体,中间蕴藏着人的情绪散发。”
“一般人的人气都是白的,青的”
“当然,看情绪。”
“五行有五色,对应五体,五脏,五志,情绪自然有颜色显化。”
“这里不能细说,因为传统颜色对应的状态都比较抽象模糊。”
“我只能说,当你阳光开朗时,周身气息都是白中泛红的,蒸腾如雾。”
“这种情况下,鬼是靠不近的,这就是阳气。”
“当你沉浸在看书,看一些‘浩然正气’的儒家典籍,诗词歌赋时,你身上散发的气,就是磅礴浩大,具备威势的。”
“当你认清自己的本心,本性,仍旧能致良知,知行合一,诚心诚信,克己复礼时,你的精气神合一,神形合一,周身散发的不是飘散的人气,而是金色的光,象征着根性恒定,不可动摇。”
“当你看那些不可描述、描述得又很详细的书籍,沉迷其中,专心致志,不可自拔时,你的人气五颜六色。”
“不过当你掌握一定修炼法门,观想方法时,这些气不往外散,朝内收敛,会在灵台之中,化为观想世界,帮助你修炼元神三精。
“可当你心思重,执念重,散发出来的气就是黑气。”
“这黑气,是鬼最喜欢的东西。”
“当黑气冒到一定程度时,周身黑气腾腾,犹如火烧。”
“这个叫五阴炽盛。”
“五阴,指的是五蕴,色受想行识,也就是人活在世上作业过程。”
“因生老病死,爱憎会,恨别离,求不得这七苦,作业会不顺利,受阻,会形成障碍,也就是所谓的‘业障’。”
“业障深厚,则是五阴炽盛。”
“你师父应该教过你,真正的鬼其实是人执念所化,这些具备自我思想的鬼,本质上不是鬼,也算不得鬼。”
“没有法相的叫阴神,叫灵修,都行。”
“回过头来说,能够成为鬼,本身便是身遭不幸的结果。”
“所以,鬼是‘不幸因果’。”
“这不幸因果,鬼自身是不幸之果,若别人沾染则鬼是不幸之因。”
“详细解一下,就是十八灾,即——”
“贫贱、衰败、悲哀、灾祸、耻辱、惨毒、霉愁、伤痛、病死、夭亡、孤独、淫邪、妄想、恶运、疾病、薄命、痛苦、入魔。”
“也就是说,你越想不开,越抑郁,就越容易沾染阴祟,越不幸。
“最后深陷其中,死了,没了,也会因为这个,死后成为鬼。”
“你是因为某个执念而死的,就相当于鬼是因为某个执念而生。”
“鬼想要生下去,自然而然得吃执念。”
“就得西处游离,寻找有执念的人。”
“然后,要是一不小心,一点点执念就容易被鬼附身,养成大鬼。”
“呐,跟别人我肯定不会说这些,会被当成神经病。”
“你是经历过这些的,你应该能判断,我说的是对还是忽悠。”
“我知道,现在你很不开心,这是没办法的事,不是说让你开朗就开朗,让你笑你就笑,这很难做到”
说着说着,荀令姜板着的脸上,眼圈逐渐红了。
眼泪颗颗落了下来。
她擦着眼泪道:“许叔叔我也知道这样不好可我做不到啊”
“做不到嘛,不要强求。”许平阳看着小姑娘站在自己跟前,边说边啜泣,虽然个头有些高,可身体却是瘦瘦的,哭着哭着,满是羸弱。
他心中有些触动,张开双手把小姑娘抱在怀中,拍着后背。
“哦哦哦,不哭不哭,不哭不哭啊”
王琰荷在门口看了眼,差点笑喷。
这不妥妥的隔壁家大婶,哄孩子吃奶时的样子嘛。
这弔毛是真不会哄人啊。
不过拥抱还是有用的。
小姑娘苦,是因为迷茫,无助,伤心,感觉就是“弱小”且没“安全感”。
许平阳这个大大的拥抱,将她包裹在其中,感觉到了温暖。
可能这就是年纪大些男人才有的魅力吧,很宽厚也很温和。
看似毛糙笨拙,但却真诚,让人心安。
小姑娘哭了会儿,靠在许平阳怀中,抬起脸来眼巴巴啜泣道:“许叔叔你有什么办法嘛我我每当想笑,就看到了车里爸爸妈、妈的样子我、我一首心存幻想他们只是晕过去了能醒的可、可我、等等醒来也、也等不到他们醒来的消息呜呜呜呜呜”
许平阳一把抱住了她,哄孩子般拍着背,沉声道:“观自在菩萨”
这是“心经”,也是帮助王琰荷修炼出阴神的本经。
更是现在王琰荷教小姑娘用的经典。
这段时间以来,王琰荷自己修炼也好,为了照顾灵婴荀倧也好,以及教导荀令姜也好,每天都要念上不知多少遍心经。
荀令姜也为了能早日修炼出元神之力,每天勤勤恳恳念心经。
王琰荷要求她念经持诵要“入定”。
不管是站定,坐定,反正一旦心经开始时,行要停,人要止,开始眼观鼻鼻观心,人心思内敛,逐渐朝内沉,朝下沉,放松身体,与外界隔离。
正所谓“如闭似封”。
虽然小姑娘这些天来几乎毫无进步,但这套形式却形成了肌肉记忆。
随着许平阳开始念经,小姑娘身体本能地僵住,眼观鼻鼻观心,平静呼吸,收敛心神,放松身体,心神呼吸俱朝内沉
这训练出来的身体反应,和催眠术没区别。
不过眼下小姑娘还在哭着,这么一念,虽然身体有本能反应,可该哭还是哭,只不过哭着哭着声音就弱了下来,身体便平静下来。
“这东西,哄孩子有奇效啊,以后得研究研究”
许平阳并不知道自己念经和寻常人念经有什么不同。
自他从金刚经中开悟开始,便以儒道等知识所成的慧觉去开经,以至于首接得到了许多人都难以得到的东西——禅定。
精气神合一,神与形合一,知与行合一,致良知,致根性,致慧悟。
由此,整个人完全相融,所谓“真实不虚”。
这是许多僧人一辈子都在修行的东西,他自开悟所得,便是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