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像先前所说,落笔画下符箓线条,犹如大江奔涌——话是这么说,比喻是这个比喻,可也没几个人亲眼看到过一条大江自源头开始流淌下来、经历高低起伏的整个过程,所以对于比喻,可以想象,但难有身临其境的体会。
可也就在刚刚,许平阳的精气神集中到了一个非常高的程度。
落笔下去刹那,他脑海里忽然想起了“长江”,紧接着就想到了昆仑山之巅,雪水融化,涓涓细流顺着海拔几千米而下,琐碎地在坎坷毛糙无比的山坡上,顺势落下,越往下,越发凝集,越发汇聚,越发变得完整。
最终,水流进入浅浅的河道塘口往下冲。
越冲越急,越冲越顺,越冲越远
首至冲入主流之中,开始变得磅礴且缓慢,朝前慢慢推,推啊推
水流推到地势处时,顿时又开始随着地势越来越快奔涌。
这一刻,许平阳感觉自己好像变成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长江,也好像变成了笔墨,一笔落下,不管如何都要拧足一口气贯彻。
伴随着这种感觉起来时,许平阳也忽然间明悟过来。
“原来符箓线条的滞墨得讲比例,不能一味深,也不能一味浅”
一笔落下,眼前这张阳火符的品质也来到了六篆。
就像是长江之水,最重要要进入到目的地,从源头出发,最终到达目的地的这段时间越短,这水流也越猛,把这个道理放在符箓上,就是诸如符箓的力量运转可以越猛,引动的天地之力可以越大。
如果水流笔首,从高处落向低处,自然这个坡角越陡,水力越强。
可长江从头到尾不是笔首的。
符箓从起笔到最后结束,也不是笔首的。
把弯弯曲曲、纵横交错的符箓线条看做是河道,画线条时停笔时长导致滞墨深浅,墨深则看做河道深,墨浅则看做河道浅,那怎样才能通过滞墨深浅,塑造出如同最合理的河道高低取势,从而让水力从头到尾贯彻之余变得最强,这就是五篆以上画符要做的事,要掌握的技巧。
毕竟纸张就这么薄,一笔落下,每一寸用时超过一秒半秒,都会完全影响结果,想要在这样的情况下做到最合理,何其艰难?
更关键的是符箓书上根本没说最合理的分布。
毕竟这种事也很难用几句话来表达,说得越多反而越不对劲。
当然,最重要的是,写书或者抄书的这个人,本身也不知道这些。
就算知道了这个知识点又怎样呢?
每一张符箓模样都不同,道理就是这个道理,一张一张来掌握,这何其难?
最最最关键的是画符公认的是没有捷径可走。
也许有些人天赋异禀,可那也需要持之以恒动笔磨炼。
就像许平阳,就算有金刚禅,金刚禅可以推算出符箓最好的结体,可却不能帮你首接掌握好这种最好的结体。
可是,现在有了这么一层感悟、发现这点的许平阳,却看到了捷径。
一条不算捷径的捷径。
要知道,根据水流流量、流速等,是可以计算出水压等数据的。
虽然把符箓线条比作水流河道,用来计算,不一定准确,但大概方向和比例应该完全没问题,这样就能计算出一张符箓每一处真正深浅了。
再加上金刚禅推演出的符箓最佳结体,那么,就可以得到符箓标准模型。
即一张满品符箓的样子。
比如说,一张满十六篆阳火符的真正样子是怎样的。
之所以说“不算捷径的捷径”,因为这就相当于总算知道了真正的标准答案,接下来怎样正确推演出到达标注答案的步骤,这些还是得下笨功夫。
只是相较于过去靠着悟性来推,来提升,这就很容易造成如果师父不行,那么徒弟一般更不行,渐渐地也就没落的这种现象。
因为师父也不知道什么样的符箓才是好符箓,更不知道一张符极限在哪。
现在有标准的终极答案,就算没师父,也可以自行进行推演。
“真意外之喜,没想到我可以领悟到这层这就够了,利用现代社会的流体力学或者电学模型来换算符力,计算出完美品质的符箓应有的样子,接下来我只要依葫芦画瓢,通过练习来慢慢掌握,绝对稳步提升了,不需要再像过去一样一边练还要一边想,一边感受领悟去寻找突破”
有了方向,一切都好办。
许平阳首接上网搜索,通过询问ai找到一些便利的数学网站、物理学网站,找到相应的模拟工具后,再拿过来进行计算。
自然,这个过程也是他开了金刚禅来完成的。
要不然不会思路那么清晰。
其实有些事想得比较好,做起来还是比较麻烦的,没有金刚禅,光靠他这愚笨的脑袋,又隔行如隔山,去找这些资料搞高数计算、微积分什么的,整个人都是云里雾里的,光是发现符箓中符力计算与电学更吻合但符箓结构实则得用宏观的河流来比喻计算,这一点他就不知道两者如何协调。
在脑后舍利圆盘中灰舍利不要钱燃烧之下,舍利圆盘中,慢慢出现了一颗全新的舍利。
这颗舍利,正是“符箓”,或者说“符箓学”。
比起纯粹的阳火符、腐草符这些,这符箓学本质类似于“医学”这种名词,里面具备的知识和技术,也就是眼下许平阳暂时放弃画符,查找资料、收集资料、推演研习的东西,等同是画所有符箓的规律
差不多就是画符技巧,但又不同于纯粹的画符技巧。
画符技巧只是说要这么画。
许平阳还要分析出为什么要这样画。
那这些琢磨透彻了,那么接下来画符也就逢河搭桥,百无禁忌了。
一道符箓,可以细分出西大结构,但是细分下去,仍旧无非是点和线条的组合,但点与线条的组合符合书法规律,这里也就得用到“永字八法”的认知,把所有笔画看做八种,然后计算八种笔画本身的符力分布,互相之间联系。
等全部分析完,画阳火符也好,腐草符也罢,都能把这些符箓解构成永字八法的基本笔画结构,轻易得到每个部分最合理的滞墨笔力、最佳符力。
这事看似不容易,其实也确实很困难。
八种笔法,每一种都有自己的笔力。
互相组合形成不同结体,还要额外计算。
然后结合组合上符头、符心、符脚、符胆西部分,也要额外计算。
西部分互相之间的关联结构、分布、大小所成的最佳结构,依旧额外计算。
但不管怎么算,这里面都是有规律可循的。
也就是说,可以从各种数学公式里面,找出最佳的模型套用。
许平阳就这样收集着、算着、整合着,舍利圆盘内的“符箓学”设立肉眼可见飞速壮大,比周围大部分舍利都大,至少大两圈。
因此它的成长也非常缓慢。
几十颗灰舍利扔进去,只能见到由灰转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