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8月18日,李家村的宗祠理事会便拟定了状元升学宴的邀请名单,并分发出去。
邀请范围原定于本县范围内的李氏宗亲、李牧从小学到高中的师长和同学,还有镇上及几个世交村子中有头脸的人物。
随着《八闽日报》和《人x日报》陆续刊发与李牧有关的报道,李家村状元升学宴的知名度被助推到一种无以复加的程度。
短短三日,李家村宗祠理事会便将席宴的原定桌数从40桌增加到80桌,这里面增加了很多本市及本省的李氏宗亲,还有表示愿意参加的社会各界人士。
在宗祠理事会的号召下,整个李家村的村民都为了这一盛事出人出力,进行各项准备工作。
从爆出高考分数,到接受省报记者采访,再到全国性报纸的报道,村民们经过前期事件影响,已经认定李牧就是当代文曲星下凡,所以发自内心地将状元升学宴当成是自家的大喜事,参与感和自豪感爆棚。
甚至有人向宗祠理事会建议要给本村及附近的流浪狗以单开一桌的标准提供食物,讲究一个普天同庆!这就是李家村村民们的普遍心态。
在如火如荼筹办席宴的间隙,李光州领着李牧还有李大勇夫妻,专程去了岛上历史最久、规模最大的妈祖庙,备了牲礼,要去还愿。
原来早在李牧参加高考前一周,李光州便带着儿子儿媳到妈祖庙参拜,向神明许下愿心,保佑李牧能够考上大学。
让他们惊喜万分的是,李牧不仅考上了大学,还成了全国状元,被顶尖名校申旦录取!
所以来还愿时,李光州备了规格最高的三牲五果,还给庙里添了一笔不小的香油钱。
还愿后,李光州示意李牧单独给妈祖敬上三柱清香。
“咱们渔家人的守护神就是妈祖,保平安的。你过段时间就要离家去上大学,我们也在妈祖这请个护身符带着。”李光州说道。
“是啊,咱们妈祖娘娘在天上的人脉广着呢,认识的神仙多,保佑你诸事顺遂,最是灵验不过了。”
潘芸每逢初一十五都要到妈祖庙上香,这不仅是因为习俗,也是她发自内心的甘愿。
李牧前世活了半辈子,对神明之事,也是持一个“信则有,不信则无”的态度。
然而魂穿重生一事实在是玄而又玄,颠复了他以前固有的认知。
如果你问现在的他信不信这世间有神明在关照着世人?
他会说:信。
李牧在家人的指导下,给妈祖敬了三柱清香。
随后,李大勇夫妻俩一起给妈祖上了香。
李光州见家人都单独敬过香了,也点起三柱清香,在妈祖面前虔诚祷告。
他先是请妈祖保佑李牧出远门上大学平安顺遂,再是希望家中和谐兴旺,最后才提到了心中最挂念的两个人。
其一自然是他那不省心的女儿李小娟,十年前离家,至今杳无音频。
另外一个,是四十年前败军抓壮丁时,为掩护他而被强制带去台岛的大哥李盛州。
凡有妈祖处,皆是华人家。
李光州每回到妈祖庙,都会请神明保佑这两位漂泊在外的亲人能够平安,并希冀着此生能再见上一面。
而无论是原身,还是现在的李牧,对那便宜老妈李小娟都谈不上有多深的感情。
至于老爷子挂念的那位大哥李盛州,李牧知道,此时大陆和台岛已经逐渐恢复民间联系,要是那位伯公还健在的话,今后未必没有兄弟团圆的那一刻。
他在心中默默记下此事。
8月25日,李家村。
今天周六,是状元升学宴的正日子,全村上下都洋溢着喜庆欢乐的氛围。
升学宴原定准备摆30-40桌,场地安排在李家村宗祠或者村里生产公社,后来席宴规模不断升级,排场铺的很大,只好选了个露天场地,在村口的晒谷坪用铁架和雨布搭了个临时的席宴棚。
最后确定的升学宴桌数定在了88桌,这个规模,不敢说是全县第一,但已经是李家村包括整个镇上几十年来规模最大的宴席了。
其中李家村几百户村民,每户派一人为代表坐席,这就占了30多桌,加之李牧的老师同学、附近村落中的乡贤和镇上、县里有名望的人,宾客人数就到了50桌左右。
另有30桌,是给来自全市、全省范围的李氏宗亲及一些主动联系参加席宴的社会各界人士。
考虑到本次的状元升学宴影响范围太大,当天可能会有一些新的来宾,还是预留了6-8桌的席面。
如此,最后凑出88桌这个吉利数字。
为了操办好这个状元升学宴,不仅全村参与,乡里、县里都提供了切实的支持和帮助。
今天的宴席定于中午12点18分开始。
凌晨四五点,李家村各家各户都派人来帮忙了。
李牧起床后,捯饬了一番,穿上新的衬衫和西裤。
这是舅妈潘芸此前去县里采买了好料子,请镇里的老裁缝赶制出新衣服,老裁缝还特意用红绸布做了朵红花,让状元郎一定得别在衬衫胸前口袋上。
李牧一出自家院门,两位摄影记者就上前给他拍照了。
由于省报那篇《小渔村出了个文状元》的影响力实在太大了,今天市级电视台和县级电视台都派出记者和采访车辆,要对今天的渔村状元升学宴进行全程跟踪报道。
李牧对于出镜倒也不排斥,所以电视台联系他时就答应了。
11点半开始,来自本村以外的宾客陆续到了。
李牧和李光州连同李家村村长、宗祠理事长四人,站在席宴入场处欢迎宾客。
第一波来的是附近村落和镇上的乡贤,还有一些李家村出去的有头脸的人物。
县一中校长和李牧的高中班主任老王也受邀过来参加席宴。
此外,还有李牧高中的几位科任老师,还有三十多位初高中同学,徐志鹏也在其中。
有一位颤颤巍巍的老者拄着拐杖,看上去都有八十多岁了,由旁边人陪同着,走了过来。
“这是高坑村的老村长,高坑村和我们李家村世代交好,两个村子互通婚姻的。”
李牧听李光州这么介绍就懂了。
在以前,氏族村落之间因为抢夺土地和资源会发生械斗,有些村子之间彼此敌对,当然也有相互抱团,守望相助的。
李家村村长、宗祠理事长对高坑村老村长颇为敬重,昭示出两村之间的深厚情谊。
高坑村的老村长走近后就紧紧握着李牧的手,激动不已,朝李家村村长和宗族理事长恭喜道:
“你们李村有文曲下凡,兴旺啊!”
“要放两百年前,李村能出个状元,我们高村就是腆着脸也要抬一房姨太太送到状元家里去。”
此言一出,李光州和其他人都哈哈大笑,李牧不禁扶额。
高坑村老村长旁边陪同的是他快四十岁的孙子,听到这话赶紧拉了拉老人的手臂说道:
“爷爷,早已经是新时代了,不兴这个了。后面还有宾客,咱们先进去吧。”
几分钟后。
一辆黑色轿车开到了村口,下来一位身着西装,大腹便便的男子。
“快看,李茂业竟然会来!”
“听说他是从外地到咱们县开厂的,不是李村人。”
无论是在村口看热闹的村民,还是已经入席的宾客,很多人一听到李茂业的名字,就被吸引了目光。
沉思慧坐在班主任老王旁边,她没想到刚来的这个人知名度这么高,连县一中的校长也在关注。
“老师,这个李茂业是谁?”
“咱们县的首富,海奎厂的老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