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报视频的拍摄也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拍摄团队在工作室蹲守了半个多月,记录下了从清晨手艺人准备材料。
到游客体验工艺、购买产品,再到晚上团队成员讨论工作的全过程。
视频中,沈师傅专注地织造缂丝,周师傅耐心地教导学员,游客们开心地体验传统工艺,每一个画面都真实而感人。
为了让视频更具感染力,团队还邀请了专业的配音演员为视频配音,配上悠扬的苏州评弹背景音乐,充分展现了苏州传统文化的魅力。
一切准备就绪后,徐佳莹和苏木带着申报材料前往北京参加评选答辩。
答辩现场,面对评委们的提问,他们从容不迫地回答,详细介绍了“苏州记忆”项目的情况。
“请问你们的项目如何平衡传统工艺的传承与商业盈利?”一位评委问道。
徐佳莹回答:“我们始终坚持‘传承为先,盈利为辅’的理念。传承是项目的根基,我们通过‘青苗计划’培养传承人,通过抢救性记录保护濒危工艺。”
“盈利是为了更好地传承,我们将大部分利润投入到产品研发、传承人培训和工艺保护中,形成了‘传承-创新-盈利-再传承’的良性循环。”
另一位评委问:“你们的文创产品走出国门后,如何让外国消费者理解产品背后的文化内涵?”
苏木回答:“我们在产品包装和宣传资料中,都配有详细的文化解读,用中英文介绍产品所采用的工艺历史和文化寓意。”
“同时,我们还与国外的文化机构合作,举办传统工艺体验活动,让外国消费者亲身感受工艺的魅力,从而更好地理解产品背后的文化内涵。”
评委们对他们的回答给予了充分肯定,对“苏州记忆”项目的发展模式和成果表示认可。
经过几个月的紧张评选,“苏州记忆”项目成功入选“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项目”,成为苏州首个获此殊荣的文创项目。
消息传来的那天,工作室里一片欢腾。
王丽第一时间把消息告诉了所有人,大家都兴奋地欢呼起来,有的学员甚至激动地拥抱在一起。
“太好了!我们成功了!”邢梦洁抱着呆胶布,兴奋地跳了起来,呆胶布也似乎感受到了大家的喜悦,不停地摇着尾巴。
徐佳莹看着身边的团队成员和手艺人,眼眶有些湿润:“这不是我一个人的荣誉,也不是我们团队的荣誉,而是所有为苏州传统工艺传承付出努力的人的荣誉。”
“感谢每一位手艺人的倾囊相授,感谢每一位学员的刻苦学习,感谢每一位游客的支持与喜爱。”
苏州市政府专门为“苏州记忆”项目举行了表彰大会。
表彰大会上,苏州市市长发表了讲话,对“苏州记忆”项目的成功表示祝贺,对团队成员的努力和付出给予了高度评价。
“‘苏州记忆’项目用创新的方式让传统工艺活了起来,为苏州的文化产业发展和非遗传承做出了重要贡献。”
市长说,“希望你们能珍惜这份荣誉,再接再厉,推出更多优秀的文创产品,培养更多优秀的传承人,让苏州的非遗文化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彩。”
徐佳莹作为团队代表上台领奖,她手捧着荣誉证书,心中充满了责任感和使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