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i指标让韩风得以窥见市场多空力量的纯粹对比,但他很快意识到,这种“强弱”的判断,缺乏一个明确的空间坐标。价格在什么位置算是“高”,什么位置算是“低”?市场的波动性是在加剧还是在平复?这些问题,rsi和之前的指标都无法给予直观的解答。他需要的是一种能够同时界定价格运行空间、衡量市场波动情绪,并能动态反映支撑与压力的工具。,就是由约翰·布林格先生创造的,集趋势、波动、支撑压力于一体的综合性指标——布林带(bollger bands, 简称boll)。
当韩风在k线图上叠加布林带指标时,一个由三条曲线构成的、随着价格波动而自动宽窄变化的通道呈现在他眼前。这个动态的通道,仿佛为无序的价格波动构建了一条有弹性的“河道”,瞬间让图表的可读性大大增强。他立刻被这种直观的呈现方式所吸引。
“标准差……”这个统计学名词让韩风略感陌生,但他很快理解了其在布林带中的核心作用:标准差衡量的是价格相对于平均线(中轨)的平均离散程度,即价格的波动率。 波动越大,标准差越大,布林带的上下轨就越宽;波动越小,标准差越小,布林带就越窄。
“太精妙了!”韩风不禁感叹,“布林带不是一个固定宽度的通道,而是一个能根据市场‘脾气’(波动性)自动调整宽度的‘智能通道’。”
他首先研究了布林带最基础的功能:动态的支撑与阻力。
为了验证,他调出一只处于稳健上升趋势中的白马股k线图。果然,在整个上升过程中,股价绝大多数时间都在布林带中轨上方运行,多次回踩中轨都获得了有效支撑,随后继续向上轨发起冲击。这条20日均线构成的中轨,完美地扮演了“趋势生命线”的角色。
然而,布林带最富魔力、也最让韩风着迷的部分,在于其“收口”与“张口” 所蕴含的市场语言。
韩风立刻在历史图表上寻找“收口变盘”的经典案例。他找到了一只长期横盘震荡的股票,其布林带收口至极窄的状态,几乎成了一条直线。随后,一根放量长阳线拔地而起,不仅突破了盘整区间,也使得布林带瞬间向上“张口”,一轮波澜壮阔的上涨行情就此展开。“收口预示着暴风雨前的宁静,而张口则是暴风雨本身的来临。”他记下了这个生动的比喻。
接下来,他学习了如何利用布林带与价格的相对位置来捕捉交易信号。
韩风意识到,布林带虽然强大,但绝不能孤立使用。他总结了几个关键的注意事项和结合其他指标的方法:
1 趋势是第一位的:布林带中轨的方向,定义了核心趋势。当中轨明确向上时,应主要寻找做多信号(如下轨支撑、中轨趋近);当中轨明确向下时,应主要寻找做空信号(如上轨压力、中轨压制)。
2 与成交量结合:布林带收口后的张口,必须得到成交量放大的确认,才是可靠的突破信号。无量张口,很可能是假突破。
他也注意到了布林带的局限性。在强趋势的单边市中,股价会长时间在外轨附近运行,如果机械地依据“碰上轨就卖”的原则,会错失大部分利润。此外,布林带也和其他趋势指标一样,在震荡市中会失效,价格会反复穿越上下轨和中轨,发出混乱的信号。
在今天的交易日志上,他画出了布林带收口、张口的示意图,并标注了各种典型的买卖点。
今日学习主题:布林带(boll)——动态通道的支撑、压力与波动率魔法。
布林带的学习,让韩风的技术分析视角完成了一次重要的升维。这个动态的、蕴含波动率智慧的通道,仿佛为他装备上了一副能够看穿市场“平静”与“狂躁”的魔法眼镜。他知道,从此以后,他对市场的理解,将不再局限于平面的涨跌,而是能够在一个更富弹性和层次的空间中进行思考与决策。
(第二十九章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