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了换手率与量比,韩风感觉自己仿佛拥有了感知市场细微脉动的能力,能捕捉到资金短期的情绪与流向。然而,当他试图用这些工具去解释更长周期的市场运行,去理解为何有些股票能长达数年持续上涨,而有些则陷入漫漫熊途时,却感到力不从心。他像是一个拥有了精密望远镜的水手,能看清远处每一朵浪花的形态,却对整片海洋的洋流与潮汐规律一无所知。
这种认知的局限,在一次回顾他模拟盘惨痛经历时变得尤为清晰。他曾在一只股票下跌途中,依据一个“底背离”的技术信号贸然抄底,结果股价在短暂反弹后继续破位下行,将他深套其中。他也曾在某只股票强势上涨后,因一个“顶背离”信号而提前下车,错过了后面更波澜壮阔的主升浪。
“为什么这些看似精准的指标,在大的市场潮流面前,有时会如此苍白无力?”他陷入深深的困惑。他意识到,自己缺少一个能够统领全局、界定市场整体方向的“战略框架”。缺少了这个框架,所有的战术指标都像是无根的浮萍,失去了判断的基准。
这个战略框架,就是趋势。而所有现代技术分析的源头,都指向了一个名字——查尔斯·道,以及他创立的道氏理论。
韩风怀着近乎朝圣的心情,开始研读这门被称为“技术分析鼻祖”的理论。,道氏理论最初来源于查尔斯·道在《华尔街日报》上发表的一系列社论,其后经过威廉·p·汉密尔顿等人的整理与发展,最终成形。它虽然古老,但其蕴含的智慧,至今仍是所有技术派交易者必须修习的第一课。
道氏理论建立在三大核心假设之上,这三条假设,如同三根坚实的支柱,撑起了整个技术分析的大厦:
1 市场指数反映一切(除了“上帝的行为”):这被称为“贴现假说”。意思是,股票市场的平均价格指数(如道琼斯指数、上证指数)已经消化了一切已知的、可预见的的信息,包括每一个投资者对未来的希望、担忧、知识和猜测。任何已经发生或确定将要发生的事件的影响,都已被市场行为所包容和体现。
2 市场有三种趋势:这是道氏理论的精髓。趋势被定义为“一系列连续上升或下降的波峰与波谷”。
3 主要趋势分为三个阶段:无论是牛市还是熊市,其主要趋势的运行都清晰地呈现出三个阶段。
韩风如饥似渴地吸收着这些思想。他第一次明白,市场并非杂乱无章的随机波动,而是有其内在的、周期性的运行规律。他将这套理论,与a股市场的历史走势进行对照。
他调出了上证指数从2005年至今的月k线图。那波澜壮阔的2007年牛市,清晰地呈现出三个阶段:2005年至2006年初的“积累”,2006年至2007年中的“公众参与”,以及2007年下半年至6124点顶部的“狂热扩散”。随后的2008年熊市,则残酷地演绎了“派发”、“恐慌”与“绝望”的全过程。2015年的牛市与股灾,也几乎是这一剧本的完美重演。
“原来如此!我之前的操作,完全是在逆势而为!”他恍然大悟。他在熊市的“恐慌阶段”去抄底,如同徒手去接下跌的飞刀;在牛市的“公众参与阶段”因小幅震荡而提前下车,则是被“涟漪”迷惑,错过了后面的“浪潮”。
道氏理论还有两条重要的定理,进一步巩固了他的认知:
掌握了道氏理论的战略视角后,韩风开始学习如何在实际图表上识别趋势。他明白了,识别趋势最核心的方法,就是观察价格运行的波峰与波谷。
他尝试用这套方法去分析当前的市场。他发现,上证指数在经历了一轮下跌后,近期开始构筑一个平台,不再创新低,但上涨也缺乏力度,这属于典型的“震荡市”,是趋势不明确的阶段。而创业板指数,则明显处于一个波峰和波谷依次下移的“下降趋势”中。
这个简单的观察,让他对市场的整体格局瞬间清晰。他明白了,在下降趋势中,最好的策略是空仓等待,所有的反弹都可能是出逃的机会,而非进攻的号角。而在上升趋势中,应坚定持有,忽略小的回调。在震荡市中,则可以在区间下沿寻找买点,在上沿寻找卖点。
“顺势而为”,这四个字他听过无数次,但直到今天,他才真正理解了它的沉重分量与深刻内涵。它意味着敬畏市场,承认自己的渺小,不与大趋势为敌。它意味着放弃对每一个“涟漪”的预测,转而关注“潮汐”的方向。
在今天的交易日志上,他画下了清晰的上升趋势与下降趋势示意图,并总结道:
今日学习主题:道氏理论与趋势——市场运行的战略地图。
1 道氏理论三大假设:市场反映一切、趋势分为三种(主要\/次级\/小型)、主要趋势有三阶段(积累-参与-狂热 \/ 派发-恐慌-绝望)。
2 趋势的定义:由波峰与波谷的序列决定。上升趋势:高点更高,低点更高;下降趋势:低点更低,高点更低。
3 趋势的层级:主要趋势决定战略(做多\/做空\/观望),次级趋势提供战术时机(回调买入\/反弹卖出),小型趋势可以忽略。
4 核心思想:顺势而为。不要在熊市中妄想抄底,也不要在牛市中轻易猜顶。
台灯下,韩风的心境与以往任何一次学习后都不同。少了一份掌握新工具的兴奋,多了一份对市场力量的敬畏与洞察后的宁静。他感觉自己仿佛终于看懂了这场宏大交响乐的总谱,知道了哪些乐章是激昂的主旋律,哪些是短暂的过渡与变奏。尽管他依然无法预知下一个音符的具体音高,但他已经能清晰地分辨出,整首乐曲是走向高潮,还是趋于平缓。这份对“势”的理解,将是他未来在股海航行中,最重要的压舱石。
(第十七章 完)